推动手机支付须借助政府力量
在新兴的移动应用中,手机支付一直是最被看好的项目之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手机市场,手机用户已超过6亿户,手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由于信息安全、信用制度以及政策法规等问题悬而未决,手机支付业务至今仍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急需打开一个突破口。
在国外,日本和韩国的移动支付发展迅速,欧洲国家手机支付的相关产业也步入成熟期,这与其政府相关配套法规的支持密不可分。国内手机支付的发展可借鉴这一模式,运营商应积极推进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大力发展手机支付业务。
涉及民生范围广泛
据有关调研报告预测,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到2010年将达到76亿元的规模,手机支付将会成为继PC之后,又一个全新的电子商务平台。
手机支付业务由贴近民生的各项业务组成,业务覆盖范围广,牵涉各行各业。其中行业领域内的、政府内部的、各协会间的利益关系以及行业壁垒等都将影响手机支付的发展,由于没有相关配套法规及政策扶持,对于贴近用户的各项民生业务应用,单凭运营商的力量去推动,显然比较吃力。
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已经启动了手机支付业务,尤其是在上海世博会来临之际,竞争态势尤显突出。尽管运营商已决心“砸钱”力推,抢占发展先机,争夺行业商家资源,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手机支付产品形态,不断推出世博手机门票、手机公交、手机现场购物等应用,但是如果从商家角度考虑,三大运营商的竞争、不同的业务形式、不同的平台规范、不同的商业模式往往给商家带来迷惑,到底应该和哪家运营商开展合作?合作采用何种商业模式?
因此,手机支付行业需要政府进行总体协调及规范,需要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更加规范、具体、可行的政策推动中国移动、上下游产业协调分工,制定有效开拓、效率提升的共赢商业模式。实现手机支付的标准化与统一化已经势在必行。运营商必须抓住信息化机遇,树立与政府合作的意识,主动在政府推动的地方信息化建设中找到落点。
政府出手信息化
进入2009年,从3月到6月,几乎每星期都有某省市区政府与某运营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消息。截至7月6日,共有24个省市区至少与三个电信运营商中的其中一个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已有协议,未来五年,三大运营商在上述24个省市区的资金投入将超过11000亿。
在地方政府层面,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政府工作的标杆,“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框架合作协议之中,基本都包含了与手机支付相关的具体协议。运营商有望利用这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实现手机支付业务的顺利推广。
另一方面,由于支付行业与民生息息相关,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支付行业的问题,工信部授予了湖南和广州市作为全国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单位,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授予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成为第一批国家级信息化试点单位——国内唯一开展移动电子商务服务信息化试点的通信运营商。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即将颁布,将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牌照制”,力求规范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协调与管理。
运营商如何借势
此前,在2008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总裁王建宙提出建立统一的电子化小额支付系统的提案。
王建宙表示,以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样的发达城市来说,每天的小额支付已经达到2000万笔/天,因此,小额电子支付是消费者的需求,更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方便,但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小额支付市场并不统一,这个市场还需要经营牌照的发放、技术和业务也没有规范,是一个非常需要统一的市场。
目前,各地政府正从民生角度出发,以强大的政府职能功效推动各项民生项目的发展,如手机公交、手机票务、手机购物,打破行业壁垒,与运营商共同打造出贴近大众民生的各类明星产品应用。
通信运营商应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努力引领手机支付的潮流,建立完善的运营体制、研发贴近民生的各项应用,建立相应的规范。目前,中国移动即将上线并推广全网账户、全卡方案,各省分公司也开展了移动商城、手机地铁、手机公交、手机购物等各项民生业务,已经为手机支付的顺利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手机支付业务的全面宣传推广,各级地方政府也已经认识到手机支付是便民工程、利民工程,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资金扶持、行业资源扶持以及宣传推广扶持将是运营商发展手机支付业务的必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