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株现象三株现象
1996年3月,在一次关于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的研讨会上,当人们谈起一家企业以2000%的高速度发展的情况时,一位领导干部曾不无惊叹地问道:“它是从哪儿蹦出来的?”显然,这幽默中包涵着的是对一个几乎在一夜间成长起来的经济奇迹的惊喜。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山东三 株实业有限公司。它是由董事长吴思伟和公司总裁吴炳新白手起家创办起来的。目前,三株公司在国内已拥有216个子公司、3个研究所、4个生产工厂和近万名员工。三株公司开发、研制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微生态产品三株口服液,1994年实现销售额1.25亿元,1995年,其销售额竟然一跃而至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0%。截至1995年底,三株公司已向国家上缴税金1.9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23.8%。而1996年,公司提出的目标是:“保60亿,争80亿,向100亿冲刺。”
三株公司在短时间内所创造的巨大成就自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自去年以来,国内有影响的各大报刊相继以大篇幅报道介绍了三株公司的成功经验。1995年11月份,由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发起的“三株现象”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与会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三株公司成功的奥秘。三株公司的快速发展,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史上的“三株奇迹”。它在企业的决策理念、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现代工商企业的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经验,给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所带来的是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
在探寻“三株奇”的原因时,人们的解释是多方面的,发表的各种宏论也不在少数。日前,记者专程赴济南走访了三株公司,通过与公司领导人和一些职能部门的接触,记者了解到,三株公司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卓越的资金运营方式。这是一个企业保
持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支撑“三株奇迹”的血脉。
对于任何一个置身于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来说,资金是其经营活动的开始形态,也是终结形态。其运转就像是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样,一且停滞,必然危及整个企业的生存。目前,在风云变幻、竞争白热化的国内保健品市场上始终保持着强劲气势的企业并非三株公司一家。但据业内人士说,其他几家公司与三株公司
规模不相上下的大企业的日子并不是太好过。广东某大企业生产的一种保健品,其市场占有率处全国前列,但该企业的资金周转却很不乐观,迄今为止有近20亿元的货款无法回笼,严重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而三株公司的资金平均周转天数是30天,这在国内企业是少有的,比国际平均水平的45天还要少15天。
三株公司资金运营的卓越成效首先得益于其成功的市场拓展和产品开发,这是资金良性运转的基本前提。当三株公司正式创建并开始开发自己的产品时,便一改求助于经销商的传统做法而把目光直接对准了消费者。他们迅速在全国各地建立起自己广泛的营销网络,将当时极为有限的市场启动资金用于面向消费者的
宣传,通过媒介广告、专家门诊、科普宣传以及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给消费者造成一种三株公司无处不在的印象,在三株公司的产品还没到之前,就已经使消费者对产品十分熟悉了。这样,就给三株公司的产品赢得了十分广阔的市场“预留”,当大批量的三株公司产品进入市场时便能一举击败竞争对手,占领市场。
三株公司在市场启动阶段绕过经销商,并非要抛开经销商,而是不让经销商卡住脖子。如果走传统的推销路子,让产品经过批发和零售两个阶段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销售回款在零售商那里沉淀一段时间,在批发商那里再沉淀一段时间,资金回笼的速度也会大受影响,严重制约企业科研生产的组织和市场的深度拓展,而且极容易陷入三角债的危机之中。因而在三株公司没有 “推销”的概念,只有“做市场”的概念,一且打开市场,经销商们便不请自到,主动要求代理三株公司的产品。而三株公司的成交原则是一律现款交易,赊销免谈。由于产品本身的旺销,经销商也有利可图,自然也能爽快接受。就这样,三株公司不仅控制住
了市场的主动权,同时也避免了在中间环节的资金沉淀,从而牢牢地控制住了资金的主动权。这种营销战略使得他们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和科技开发,在资金的快速有效的循环中获得增值,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并由单一的产品经营迈向多元化的资本经营。
三株公司有个著名的口号:“向前切入销售,向后切入科研生产”这也是国内许多企业的共识,但这一理念并不是在所有的企业部能很好地实现。从资金运营的角度来说,“向前切”和“向后切”需要这样一个支点:它能有力地保证“向前切”的启动费用发挥最大效益,即使产品迅速售出并将所得的资金迅速地流向
“向后切”的诸多方面,而“向后切”所形成的产品高附加值能够有效地在市场上得以体现。那么这个支点是什么呢?
在采访中,董事长吴思伟多次提到了被称作“现代管理学之父”的美国学者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