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生产方式:企业如何成为“动车组”
企业也能像动车组一样兼具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网络联结生产系统就给建立一个“动力分散”的动车组式的企业组织提供了条件。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是说普通火车只有机车有动力,所有车厢都被机车拖着走。因此火车的车速、每列火车可挂接的车厢数量(太多了机车带不动,太少了机车动力浪费)等都受到很大的限制,特别是斜坡上,车厢越多,机车负担越重。
汽车则分别有自己的动力,具有相应的灵活性,但不能组成如火车一样的整体,不具备火车一样的强大运力,能源消耗与污染也远远大于火车。
动车组(特别是严格意义上的单元化复合列车)却能够把以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动车组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力,又可以载客。由于运用了这样一种动力分散技术,能够实现较大的牵引力,而且动力制动轮对多,制动效率高,调速性能好,即使列车中一节动力车的牵引动力发生故障,对全列车牵引指标影响也不大。动车组在实现高速与灵活调速的基础上,还能实现灵活编组,小密度发车,因为动车组很容易的组合成长短不同的列车,也可以先整合成一列,中途车站再分成几截,分别开往不同的目的地。
动车组所以能够把自带动力的车厢结合起来,实现“步调一致”,是因为动车组有一个网络控制系统,使自带动力车厢互相联结,构成控制与通信网络,相互协作实现对整列车的控制。
其实企业也有火车型和汽车型两种。大型纵向一体化公司就是火车型的,它依靠严格的命令与控制链条来确保组织统一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形成很大的市场影响力,吸引大批顾客或者大型客户,但这些大型公司的部门、分支机构缺少自己的动力,只能通过奖惩机制来“拖着走”,不可避免的出现大企业病。而作坊型小企业则做工者与业主是同一个人或同一个家庭,相当于自带动力的汽车,不需要成套的绩效考核体系就有足够的动力。家庭作坊式企业在动力和灵活性均占优势的前提下,却在与大企业竞争中被逐步淘汰,这是因为它们的效率、效益、效果(产品质量保证)都不能与大企业相比,也不能建立起相应的品牌形象,无法进入大市场,吸引大批的或者大规模的客户。
然而,有没有可能建立一种如动车组一样的企业,既兼有作坊式企业动力机制与灵活性,也拥有大企业的统一管理所带来的效率、标准化和产品质量保证,树立起统一的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大市场、大客户的青睐呢?
和谐生产方式
希望确实存在。
最近笔者对浙江某包装企业CIO王甲佳等人开发的网络联结生产系统进行了考察,发现建立动车组式企业的关键技术——使“自带动力”的生产能力单元(功能组)相互联结,构成“步调一致”的生产网络,相互协作履行订单的信息系统已经出现了。
在网络联结生产系统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张西振等人总结出“和谐生产方式”(参看张西振等撰写的《追求和谐生产方式》一文),其核心模式是“分离与调用”,将工业化大生产中整合为一体的生产流程拆分成为一个个相互独立的能力单元(功能组),每一个单元都是人机料相统一的能够完成生产过程某一环节的相对独立的“微型企业”。当接到客户订单之后,根据具体订单对质量、交期的要求和成本最小化原则,在预先建立起来的针对不同产品类型的能力单元整合路径模型指导下,由信息系统自动匹配符合质量、交期要求的可用能力单元(功能组),形成履行该订单的关系计划。
支撑分离与调用模式的是预定机制、深度支持和能力延迟整合。预定机制解决用户个性化需求结构化问题,通过网络预定平台让用户在需求界定、逻辑限制和共享模式语言支持下,形成适既应用户个性化需求,又具备可履行性的结构化订单。深度支持则是向用户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服务,通过深入研究用户的生产方式、作业活动,用专业团队帮助用户设计综合成本与综合性能最佳协调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延迟整合则是不预先生产定型产品,也不预先生产相应配件,而是以分产品类型的能力单元整合路径模型作为“虚拟产品”,在接受订单之后由信息系统即时形成调用能力单元的关系计划,并通过信息系统向相应能力单元统一下达生产指令,按时履行订单。
网络联结生产系统的研发成功与和谐生产方式理论的提出,给建立一个“动力分散”的动车组式的企业组织提供了条件。当各能力单元接受统一的业务信息系统控制之后,这些能力单元的产权关系对订单的履行已经不再重要,而仅仅与收益分配有关。这就使得各能力单元(功能组)可以隶属于不同的产权主体,在和谐生产方式的分布式生产体系中,给各能力单元赋予了主体地位,成为具有自身利益(动力)的“微型企业”。
由于动力分散,和谐生产方式倡导的榕树型企业组织在市场环境多变的情况下可以“灵活调速”,特别是在市场不景气时,各能力单元的生存欲望将合成强大的“爬坡能力”。
动力分散、相对独立的能力单元还带来了“灵活编组”的方便,就像搭积木一样,给利用标准化能力单元履行个性化订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创了用标准化能力单元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和谐生产方式。
在统一预定机制与关系计划调控下的能力单元相当于加入一个“总协定”的成员,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化作业手册和统一的质量标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作业环节,并以每次履行订单的质量、交期所积累的“权重值”赢得下一步获取订单的优先权。
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统分结合的动车组式企业的雏形,其效率、效益、效果都有望超越火车型企业与汽车型企业。
作坊+标准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
动车组式的企业顺应了越来越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要求。
沙漠里的植物都有一种特征,就是它的萌芽位置特别低,多数埋藏在沙层之下,当环境恶劣的时候,暴露在沙层之上的部分都凋零干枯了,但是沙层之下的部分并没有死,一旦条件合适,它们又很快萌生新芽、抽出新枝,继续蓬蓬勃勃的生长。而高大的乔木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不能生存的。当代商业世界最显著的特征是不确定性的持续增长,这是商品供应越来越充足、科技加速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共同塑造的新的经济气候特征,是不可逆转的大势。不确定性让大型纵向一体化企业的生存越来越困难,就像在气候变化中首先灭绝的是恐龙而生存下来的是蜥蜴一样,动车组式的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将会表现出出色的生存优势——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种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会重复西方“羊吃人”的过程,也不会以乡村凋敝为实现工业化的代价,而是要探索在不同体制和技术条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的不同发展道路和模式。
在网络联结生产系统的启发下,笔者认为,中国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选择“作坊+标准化+信息化”模式。
在中国的乡村目前至少有3亿剩余劳动力,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构筑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但是,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都涌向城市从事工业生产,不但城市难以让他们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全过程,而且乡村仅仅由“993861部队”来接管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目前一方面乡村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出现民工荒就是这种矛盾的一种表现。在广阔的乡村兴办家庭作坊,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运动,将建立起新型工业化最广阔、最坚实的基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得益于激活了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经济细胞,新型工业化道路也不能消灭家庭的生产功能、仅仅保留消费功能。如果能够充分激活乡村乃至城镇家庭这个经济细胞,形成如浙江以家庭作坊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其动力、活力和竞争力将是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也无法比拟的。
为了让家庭作坊生产出足以与现代化大工业相媲美的产品,还必须对家庭作坊进行统一的标准化改造,将推动工业革命的泰勒制在家庭作坊这个层面上重演,而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的重演则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出现和网络联结生产系统的建立。我们可以设想,在网络联结信息平台的支持与和谐生产方式理论的指导下,一个有着统一品牌、统一预定系统的分布式供应链(网络)管理体系将取代纵向一体化企业成为不确定环境下的基本企业“物种”,这种动车组式企业的众多的自带动力的家庭作坊在网络联结生产系统的指令下按照统一的作业标准、质量标准灵活重组,履行各种个性化订单,这将是新型工业化的中国所特有的景象,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和谐生产方式。事实上,这样的市场机制与管理机制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如广东温氏养鸡集团、温州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海宁的皮革服装产业集群等等。
因此可以说,“作坊+标准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按照和谐生产方式理论,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者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黄卫国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