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巨变债务巨变
1983年初,杜邦公司管理层回顾了公司在前20年的曲折的经营历程。70年代的困难以及其与科纳克公司(Conoco)的大合并便公司放弃了其长期坚持的全部权益资本的资本结构。1981年收购完科纳克公司之后,杜邦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曾高达42%——公司有史以来的最高点。财务杠杆的快速增加使杜邦公司丢掉了宝贵的AAA债券等级。尽管到1982年末,杜邦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降至36%,它仍未回到顶级。
在过去20年中,杜邦公司的经营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管理层在消化科纳克公司的同时,面临一个重要的财务政策抉择——决定决80年代适合杜邦公司的资本结构。这一决策对杜邦公司的财务表现,甚或其竞争地位都很有意义。
在1802年成立时,杜邦是一家制造弹药的公司。1900年,杜邦开始通过研究和收购迅速扩张。作为化学制品和纤维制品的技术领先者,杜邦逐渐成长为美国最大的化学制造公司。在1980年末,该公司在《幸福》杂志全美500家工业企业排名中,名列第15。1981年,在收购科纳克公司—— 一家大石油公—— 之后,杜邦的排名升至第7位。
一、资本结构政策,1965-1982
过去,杜邦公司一直以其极端保守的财务政策而闻名。公司的低负债率部分是由于其在产品市场上的成功。它的高盈利率使其自身积累的资金就可满足财务需要。事实上,由于杜邦公司1965到1970年的现金余额大于总负债,它的财务杠杆是负的。杜邦公同对债务的保守使用,加上其高盈利率和产品在化学工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使它成为极少数AAA级制造业公司之一。杜邦的低负债政策使其财务弹性达到最大,使经营免受财务限制。
60年代末,纤维和塑料行业的竞争增加了杜邦公司执行其财务政策的难度。1965到1970年,这些行业生产能力的增加大大超过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了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其结果是杜邦公司的毛利和资本报酬率下降。尽管它的销售收入不断增加,但1970年的净利润较1965年下降了19%。
70年代中期,三因素的共同作用加剧了杜邦公司筹资政策的困难。为保持其成本和竞争优势,杜邦在70年代初开始了一项重要的资本支出计划。到1974年,通货膨胀的节节上升已使该计划的成本超出预算50%还多。但由于这些资本支出对维持和提高杜邦的竞争地位很重要,因此它不愿缩减或延迟这些支出。第二,1973年石油价格的飞速上涨增加了杜邦的原料成本;而石油短缺也增加了必需的存货投资。杜邦公司经受了1974年石油危机的全面冲击;它的收入增加了16%,成本激增了30%,从而导致利润下降了31%。最后,1975年的经济衰退对杜邦的纤维业有着极大的影响。从1974年第二季度到1975年第二季度,其纤维销量下降了50%。1975年的净利润下降了33%。从1973年到1975年,杜邦公司的净利润、总资本报酬和每股盈余的下降均超过50%。
通货膨胀对其所需资本支出的冲击,石油价格飚升对成本的影响及纤维业的衰退导致了沉重的筹资压力。一方面内部生成的资金减少,另一方面,营运资本和资本支出所需投资却急剧增加。为应付这种资金不足,杜邦公司砍掉了1974年和1975年的股票,缩减了营运资本投资。
由于这些措施不足以满足其全部资金需要,杜邦转向债务筹资。与1972年没有短期债务相比,到1975年末,公司的短期债务增至$5.4亿。此外,1974年,杜邦还发行了$3.5亿30年期的债券和$1.5亿7年期的票据。前者是20年代以来,杜邦公司首次在美国公开发行长期债务。其结果是杜邦公司的负债率从1972年的7%上升到1975年的27%,利息保障倍数从38.4降至4.6。尽管杜邦担忧公司负债率的快速增加可能会导致降级,但在这段时间中,它还是保住了AAA级债券等级。杜邦是放弃了保守的财务政策,还是由于巨大的筹资压力而对此政策的暂时偏离?1974年12月,杜邦公司的总经理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