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手机围城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世界上的事大抵如此,手机市场也是这样
本报实习记者崔毅 赵平 8月29日,信息产业部的一纸公文让19家企业获得了CDMA手机生产牌照。他们当中,除了波导、科健等原本就生产GSM手机的企业外,很多企业都是“新歌上榜”, 心急的海信当晚就在北京嘉里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他们的CDMA彩屏手机。
在这之前的半年多时间里,以爱立信为首的一批国外厂家“壮士断腕”,将利润日薄的手机生产环节外包。
一边是急不可待的上马,一边是大刀阔斧的砍削,两相对照,一座手机的“围城”日渐清晰起来。我们所关心的正是这座城的本来面目。
“进城者”:CDMA
催生国产手机18路诸侯
在GSM时代,国内手机市场由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外公司把持,他们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长期钳制着高端产品市场,吃着“甘蔗最甜的一头”。而国产手机自呱呱落地的那天起,就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利润最为薄弱的低端市场做起,虽然有TCL在手机上加珠宝的怪招,但也无法改变国产手机生产企业的整体形象与地位。
此次CDMA打开的技术缺口,为中国手机企业带来一丝曙光。刚拿到牌照的19家企业中,除摩托罗拉外,都是来自国内的各路人马。波导、中科健、东方通信、南方高科、首信等原本就是GSM手机生产厂商;海尔、海信、TCL、康佳、厦华等则是老牌的家电厂商;大唐、中兴通讯是一直觊觎终端消费产品的通讯设备制造商;浪潮则和欲染指中科健的联想一样,是想把产业链自然延伸的PC厂家。从这种粗略的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产手机企业的成长脉络。
对于原本生产GSM手机的厂家来说,CDMA是它们心中了不去的情结。
据说在2000年的国产手机中只有科健是盈利的,但科健的日子并不好过。公司的现金流量长期以来一直是捉襟见肘,而在股市上中科健也只能算是小盘股。在海外大公司的挤兑下,像科健这样的本土GSM手机厂商迫切的需要新市场的刺激。“我们1998年生产手机时,就是冲着CDMA去的,”科健集团北京分公司市场部的梁自云说,“但在当时GSM一枝独秀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只得随行就市。”这可能是CDMA的软肋所在:手机厂商们始终要看运营商的脸色。但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随着中国联通胃口的涨大,中国本土厂商的机会也来了。中国联通要靠CDMA与中国移动竞争,而本土的手机厂家也要积极拓垦这块处女地。
相比之下,国内家电业巨头们进入手机市场就别有味道了。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每台彩电的利润大概也就10块钱,一些地方把彩电像白菜一样论斤卖。家电厂商们迫切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搞多元化生产。有“四大天王”之称的海尔、TCL、康佳、包括一直在申请手机牌照的长虹,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把目光投向了手机生产。好在家电厂商们手头并不缺钱,而且较之科健、波导,家电厂商们多年积累的制造经验和阡陌纵横的营销网络是他们的两大优势。手机业务是个不错的主意,不仅利润要高过原有的黑色家电,而且对于众多上市的家电企业来说,也可以借助这块业务提升自己在股市中的形象。在这个领域,TCL算得上是先行者。“现在大家都认为TCL是家电厂商,其实,1998年时,我们的固定电话机销售量和知名度就已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了。”TCL移动通讯公司营销部的吴燕这样告诉记者。1998年,信息产业部第一次批准9家GSM手机生产厂家时,TCL就榜上有名。
截至2000年12月,TCL手机已占整个国产手机市场份额的8%,今年的目标占有率是20%。信心的来源就是此次获得CDMA牌照。TCL并不怕亮出自己的底牌,吴燕说,TCL的家电产业背景使其在生产制造与销售网络上有明显优势。
“出城者”:爱立信、飞利浦,
以退为进
爱立信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外手机品牌之一,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50%以上。然而,在今年1月,爱立信公司宣布将其移动电话生产外包给Flextronics ?US?FLEX?公司。一位长期在爱立信工作的人士就向记者透露,爱立信已将手机生产链条细分为研究开发、外形设计、生产制造、分销零售、售后服务等七大环节。其中,生产制造环节的附加值最低,将这部分外包出去,完全是为了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今年8月28日,爱立信与索尼达成协议,成立总部设在伦敦的合资企业,名为“索尼-爱立信公司”,并将于10月1日正式开始运营。“新合资公司是原有两公司的手机事业部合并而成的,这将迅速提升爱立信手机的整体水平。”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消费通讯部北方区营运总监张映红对记者说。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Ke Fahlen说:“外包业务是我们简化供应链的重要步骤,我们可能是第一个从飞机上走下来的,但是同行的还有很多人。”
他的话很快得到应验。飞利浦也把手机制造外包给了CEC旗下的深圳桑达。飞利浦的这次外包是非常彻底的,他们关掉了位于法国和新加坡的手机工厂,使深圳桑达成为其唯一的生产基地。而且由于3G实现全面商用遥遥无期,飞利浦最终决定将研发力量出售给CEC。目前,由飞利浦自己掌握的只有手机的芯片生产和品牌营销。飞利浦这样做事出有因,在欧洲亏损了1亿多欧元后,飞利浦不得不痛下决心,砍掉手机业务这块鸡肋。在制造、研发、营销这三个环节上,飞利浦看中的是利润最为丰厚的营销环节,做品牌对老牌的家电厂商飞利浦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无论是爱立信还是飞利浦都不承认自己退出了中国手机市场。他们退出的都是利润相对薄弱的制造环节,而将目光投向了后台。以退为进才是他们的真正用意。
参透了这一点的还有摩托罗拉,他们已经宣布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价值300亿美元的电子制造业务外包给Flextronics公司,同时进行股权置换,首批注入资金就有可能达到1亿美元。在中国刚刚冲入手机市场三甲的西门子公司也在去年把3300万部手机的生产外包给同一家公司。
这些公司的做法符合著名的“第一第二”原则,即:不能在某一领域做到名列前茅,那就干脆甩掉这块业务。这种被称为“归核化”的运动,起始于GE公司,并在20世纪80年代曾席卷全球的跨国公司。今天爱立信已经取代朗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而飞利浦则专心致志地继续它世界八大手机芯片供应商的角色。当然,这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面临的选择,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国内的企业“多元化”都是落伍的。
圈地“围城”, 凶多吉少
对于国内外厂家在手机市场上的进进出出,业内人士戏称为“手机围城”,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面对目前进城的远远多于出城的这一现象,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阚凯力很乐观:“这是好事,起码说明我国的电子技术产品生产制造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阚凯力介绍,作为通讯终端产品,无论是GSM还是CDMA,相对于研发和设计环节,手机的生产制造技术是相对简单和稳定的。改革开放23年,中国在生产制造业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这两点是目前国内厂家风起云涌进入手机市场的前提。“这是一个过程,每一个技术强国都曾是生产制造大国。”阚凯力告诉记者。
那么,我们目前到底掌握多少手机技术呢?或者说,谁是“围城”的主人呢?“从核心技术的角度,或者以成本比重来划分,国内厂家生产的手机充其量只有10%-15%的自有技术”,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王国平这样回答记者。据他介绍,目前,手机芯片技术完全依赖进口,支持手机各项功能的底层软件的国产率也只有20%(其中大部分还是汉化软件)。“这就意味着现在进‘城’的厂家,将来要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话语中,王国平表现出一丝担忧。?
未来手机大战的硝烟已依稀可见,而真正的“城主”似乎也只有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决出。“竞争有什么不好,可以肯定地讲,这19家不可能全存活,但信息产业部是对的,只要不违法都应允许生产,企业只有置身于市场环境才能得到锻炼和考验,这就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嘛!”不知19家企业听到阚凯力的这番话做何感想。
面对即将到来的残酷竞争,有业内人士惊呼“手机要蹈彩电的覆辙!”对于这种担心,王国平表现得很泰然。据他介绍,彩电一般是以单体的形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其自身技术构成了完整的产品链条,而手机就不同了,它永远是通讯产品的终端,即整个产业链的最后一环,手机的每一步发展都受制于通讯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远营商,对于手机生产厂商来说,掌握市场与技术远比制造一个优质的产品更重要。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彩电业的遭遇预示手机市场的未来。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拓市场;一流企业攻技术;那么超一流企业干什么呢?定标准。今后手机企业的竞争将很惨烈,但这是好现象,竞争才会产生优势,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王国平说,“但我个人认为,19家企业还是多了点儿,可能是为以后兼并重组做准备吧。”
王国平最后告诉记者,手机生产的规模效应很明显,80万~100万台应是规模经济的平衡点,达不到这个规模,即使有先进的技术也不会赚钱。而生产规模又受制于市场规模,因此,有业内人士形容,即将到来的手机大战又是一场新“圈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