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容错过20部经典纪录片
天地玄黄 Baraka (1992)
导演: Ron Fricke
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的纪录片。电影采用70mm的胶片摄制,摄影足迹遍及六大洲的24个国家,呈现给你一次环球的,充满韵味的超凡之旅。电影跨度多变,从中国、巴西、科威特、美国、欧洲多国及其他国家,捕捉的不仅是和谐,还有人和自然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过的苦难。不管怎样,单用语言无法描述他的奇妙,Barake需要你用心去看,去感觉,去体会,才能明了它的精髓。 这部影片在刚推出时评价极高,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后人无法超越的纪录片”。几年前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这部电影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对白。面前的景色究竟来自何方,完全靠观众自己揣摩。
据称,导演Ron Fricke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带着三人拍摄小组,花费14个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个国家。共耗费四百万美元。对于这部无需支付演员的高额出场费的电影来说,投资是相当可观的。如此高投入的另一个原因是拍摄器材:它使用昂贵的TODD-AQ 70毫米格式。同时,本片的音乐效果极为优秀,为你带来不可多得的视觉和听觉双重震撼。
Baraka中的场景,是任何一个摄影师都梦寐以求的。前一分钟你还在为短尾猿那极似人类的脸而浮想联翩,后一分钟就来到了日本积雪的富士山;来不及细味印度恒河边的火葬仪式,又在叙利亚寺庙前徘徊驻足。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吸收。
迁徙的鸟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导演: 雅克·贝汉 雅克·克鲁奥德
除了简单的说明,整部影片不再有言语。本片的主角是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鸟。他们带我们飞过大海,飞过雪原,飞过高山;他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向大自然的献礼之作,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
当鸟儿用羽翼去实现梦想,翱翔在我们永远无法凭借自身企及的天空,人类又该赋予他们怎样的赞叹呢?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雅克·贝汉以这样一句话带我们踏上了鸟与梦飞行之旅。毫无疑问,[迁徙的鸟]直接界定了世界顶级纪录片“获取真实”的标准——前后共600多人参与拍摄,历时3年多、耗资4000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胶片长达460多公里。这部动用了17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的电影甫一出世,就引起轰动。短短三个星期内就有250多万法国人为它走进影院,飞越1200公里的大天鹅对生命的坚持,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的沙丘鹤、在冰天雪地下与海鸦对抗到底的企鹅……尽管当中也有失败气馁,也有悬崖边的木头木脑,也有来自人类贪欲的窥视。
除了简单的说明,整部影片不再有言语。本片的主角是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鸟。他们带我们飞过大海,飞过雪原,飞过高山;他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
唯美震撼的环保纪录片《Home》 (家园/地球很美有赖你/卢贝松之抢救地球)
家园 Home (2009)
导演: 扬恩·亚瑟
经过四十亿年的漫长演变,地球变成一个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然而自人类出现以来,我们只用了二十万年的时间,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珍稀物种灭绝,原始资源奇缺,污染日益严重,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将何去何从?
导演扬恩•亚瑟经过15年的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拍成此片。本片素材长达488小时,拍摄周期为21个月,共动用88,000名员工,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现地球的绝美以及日趋危急的现状。明天并不遥远,但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未来?
踪影看 《Home》
《家园》所有画面都是航拍的,让我以从未有过的角度注视地球:从两极到喜马拉雅,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格陵兰茫茫冰原,从城市森林到戈壁沙漠;犹如魔法球的黄石公园大棱镜温泉、恍如外星的大峡谷、绿松石花纹般的大堡礁……一系列波澜壮阔自然景观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完美设计。航拍下,万里长城、上海摩天大楼、我居住的深圳、曾经到过的印度乌代浦尔的“湖中宫殿”,这些熟悉的景象,在全新的视角下带来了震撼的感受。
震撼的,更多来自于看到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海地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这一切,触目惊心!是否此前看到的美景有一天也会沦落至此?!
整部影片拍摄时间跨度18个月,共计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使用装在直升机上,具有陀螺稳定器的Cineflex V14 TM - AXYS高清摄影机拍摄了733盘录相带,样片总长488小时。
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她孕育出来的万千物种长期一直相互依存。但只有20万年历史的人类,却快速掌控了这个星球并为所欲为,过度索取资源,打破了亿万年来的固有生态平衡。在《Home》里面,我们了解到: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要,全球一半的谷物用于饲养提供肉类的牲口,生产1公斤牛肉就需要消耗1万3千升的水;为了生产纸浆而砍伐原始森林大量种植桉树,生物的多样性被人为破坏,快速生长的桉树,抽干了地下的水分,快速消耗地球的资源。
过去50年,人类对地球的改变,比前面20万年还要多,令这个美丽的蓝星球千疮百孔:大河断流,资源枯竭;冰川冰冠快速减少,气温上升,气候反常;森林消失,物种灭绝......
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
全球军费开支多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经费的12倍
每天有5千人死于受污染的食水,10亿人没有干净的饮用水
10亿人在饱受饥饿
全球超过50%销售的谷物用于喂食牲口与生化燃料上
全球40%耕地质量下降
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林地给毁灭
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1/3的两栖动物濒临绝种,生物品种的死亡率快于自然速度1000倍
75%的渔产品已耗尽或面临耗尽
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是有纪录以来的最高
冰冠的厚度40年来减少了40%
到2050年,可能导致多达2亿的气候难民
长此以往,电影《Wall-E》里面,整个地球变成垃圾场的命运将不再是科幻情节,也不再遥远,但人类有能力整体移居外星球的日子还遥遥无期,人类正在毁灭自己唯一的家园!
人类早已是地球的统治者,但不能再充当肆意妄为、目光短浅的独裁者,而应该作为地球的管理者,用智慧的远见,与其他所有物种去共同分享、去挽救去持续保育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欣慰的是,许多国家、许多人已经在行动:以取之不尽的太阳能、风能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煤炭;重植林木,建立起更多的自然保护区;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减少使用、替代、再用、循环、回收,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
正如《Home》影片最后所传达的信息:“现在已不再是悲观的时候,让我们立即联手,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是继续破坏直至毁灭还是行动起来拯救我们唯一的家园?答案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帝企鹅日记
cjy嘀嗒 :这是一部真实反映企鹅生活的电影。南极大陆的北部气候温和,食物充足;而南部则终年覆雪、气候寒冷,食物短缺。但南部也有其好处,那就是这里生态稳定,没有天敌的追击。为了让企鹅宝宝健康成长,企鹅爸爸妈妈每年都会从北部来到南部孵化小企鹅蛋。
企鹅爸爸贺企鹅妈妈轮流进行孵蛋工作,另一方则不远万里去找寻食物。途中的艰辛任何人都难以承受,而柔弱的企鹅们则每年都这样往复进行着这项艰辛的任务。
记录者太敬业,向他们致敬!
憨态可掬的小企鹅更可爱,我个人还喜欢一部描述小企鹅的动画片《快乐的大脚》,顺带也推荐下下啦
野性俄罗斯
National Geographic: Wild Russia
Part 1:西伯利亚
在俄罗斯中心有一片惊喜之地,西伯利亚.这里不只是冰冻荒原,而是生物多样性宝库.拥有脆弱美景与濒绝动物,野生动物与荒野大地让人惊艳,这里就是西伯利亚.
Part 2:堪察加半岛
俄罗斯远东边缘是严峻的堪察加半岛,天堂与地狱在此惊人地带交接.生死之间维持着巧妙平衡,火山创造出冰火兼容的土地.此地充满力量,动物如履薄冰,这里就是堪察加.
Part 3:极地风情 位于俄罗斯北部的北极地区是极端严酷的环境,需要纯熟的生存技巧.在这里生命脆弱,生活令人畏惧,在这个大自然动荡不安之地,野生动物必须对抗环境,在极地存活绝非易事.
Part 4:高加索地区 俄罗斯西南方是高加索,这个景色丰富的地区充满各种野生动物.当地的动物颜色,形状大小不一而足.覆雪山岳边是干涸沙漠,每种地区都有独特动物,高加索是欧洲与亚洲间的壮观地带.
Part 5:乌苏里 东边有个神秘地带乌苏里,这里有奇怪的鳖躲过成为燉汤佳餚的命运.气候温和的林子里有熊悬挂在树上,两种全球最罕见的大猫在黑影中穿梭,这里就是乌苏里神秘森林.
Part 6:乌拉尔山地区 西方大地布满沼泽水坑,山脉纵横其中.大自然演绎出无止尽的变化,森林里栖息着重达半吨的巨兽,和娇小的冒险家.回流处藏匿着珍禽异兽,全在俄罗斯的原始山谷,乌拉尔山地区.
风流人物篇
cjy嘀嗒
没有回家的路向 鲍伯·迪伦 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 (2005)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这是斯科塞斯首部人物传记长片,反映鲍伯·迪伦1963-66年间的音乐生涯,纪录片由1963年发生的事开始叙述,从迪伦凭Blowin' in the Wind等歌曲成为民谣英雄开始,到1966年他在一场演唱会上首次使用了电吉它引起强烈争议为止。自1985年出现在电视节目“20/20”里之后,迪伦从未接受过录像采访,而他也从未广泛深入地谈过自己的早期生涯,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他的第一次。更显珍贵的是,这部纪录片还穿插了默里·勒纳(Murray Lerner,《从毛到莫》)在60年代给迪伦拍摄的纪录片片断、D.A. Pennebaker(拍过著名的《蒙特利流行音乐节》纪录片)1967年拍摄的纪录片Don’t Look Back从未曝光的删剪片段。这其实并非是斯科塞斯与迪伦并非第一次合作,早在1978年,斯科塞斯拍摄The Band乐队的纪录片《最后的华尔兹》(The Last Waltz)时,迪伦就曾在片中露面。
一代拳王 When We Were Kings (1996)
导演: Leon Gast
这是一部迟到了很久的纪录片,记载的是1974年穆罕默德·阿里和乔治·福尔曼在前扎伊尔首都金沙萨进行的着名的“丛林之战”,居然还跟现场直播一样扣人心弦。胶片的仰视视角将阿里放大成了一个文化标记,但由诺曼·梅勒和乔治·普林顿撰写的犀利解说词则令他重返凡间。
伴随希特勒:暴乱人生 Macht der Bilder: Leni Riefenstahl, Die (1993)
导演: Ray Müller
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一个德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都不能忽视且又引起无数争论的名字。这个美丽且带有神秘气质的女子身兼舞蹈家、摄像师、演员、导演多职,作为导演,她以其强烈浓重的阳刚风格俘虏万千观众。
她的争议来自于为电影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和她间接对人类“犯下的罪行”。在动乱的年代里,里芬斯塔尔的电影风格受到元首希特勒的赏识,因此受邀为纳粹拍过多部歌功颂德的纪录片,如《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凭借帝国的支持,里芬斯塔尔创造性地将电影美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些影片也成为战后饱受诟病的魔鬼作品。
本片根据大量采访和珍贵影像资料,向人们讲述了这位走过百年岁月传奇女性的一生。
走钢丝的人 Man on Wire (2008)
导演: 詹姆斯·马什
描述1974年法国杂技名人Philippe Petit,在纽约世贸大楼间搭钢索逐梦的纪录片,产生念头到完成壮举,他缜密调查规划,突破层层关卡,前后花费六年半的时间。911事件后,当年偷拍画面成为珍贵历史纪录,导演生动捕捉这名杂技人的神态及心理状态。
胡士托疯狂实录 Woodstock (1970)
导演: 迈克尔·沃德利
1969年举行了持续四天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乃摇滚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在那个嬉皮当道、摇滚至上的年代,这一场高达40万人参与的户外马拉松演唱会,汇集了当时最走红和最有影响力的流行乐团和个人,台上轮番表演,台下则尽情发挥无拘无束的时代气息。 本片是该事件的纪录,曾荣获翌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观众除了可以欣赏到众多精彩的音乐表演外,更重要的是透过此片体会当年的时代精神。
奥林匹亚Olympia (1938)
导演: 莱妮·里芬斯塔尔
这部关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是第一部纪录夏季奥运会的电影。Riefenstahl想将奥林匹克表达成古代文化的化身,她把运动员表现成为艺术家——运动艺术的实践者。通过镜头我们看到了运动之美,竞争的刺激以及理想主义的颠峰。
影片的镜头调度、摄影和剪辑让人叹为观止,很多体育运动的拍摄技巧由此片首创。影片的效果超出了对奥运会的单纯记录,成为对运动中人体的礼赞。片头的两段蒙太奇尤为出色,作为艺术,比赛场景仍显冗长。市面上流传不同长度的压缩版,有些剪掉了原版的希特勒镜头。原版分上下集,对专业电影工作者和艺术史学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最后华尔兹 The Last Waltz (1978)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本片是美国摇滚乐队“THE BAND"在三藩市作告别演出音乐会的纪录片。 片中的大腕实在太多了。马丁·史高塞斯的导演手法出色,在把握节奏、色彩运用方面掌握得非常有尺度;鲍里斯.李文的摄影技术也是炉火纯青,使得本片成为摇滚乐纪录片的代表作之一。
意志的胜利 Triumph des Willens (1935)
导演: 莱妮·里芬斯塔尔
1934年,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受邀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影片由纳粹构思,第三帝国出资赞助,记录了纳粹巅峰时期的会议、集会和游行盛况。为配合拍摄,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且豪华的摄制队伍加上里芬斯塔尔天才的创造力和美学理念,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为完美也最受争议的杰作。
事件始末篇
细蓝线 The Thin Blue Line (1988)
导演: 埃罗尔·莫里斯
纪录电影中的经典之作,曾在1988年台湾主办的电影节中的影剧院展获选为最佳影片。导演埃罗尔.莫里斯采用一种重现事实的半纪录片手法来追踪一件杀警冤案,结果成功地发掘出事件真相。让被冤枉的疑凶在坐牢十一年之后讨回清白。这宗案件发生在1976年美国德州达拉斯市,一名公路警察被车子撞死,警方苦无破案线索。十六岁少年惯犯大卫指证并无犯罪前科的路人蓝道为嫌疑犯,以至蓝道被判有罪而终身监禁。然而在十一年后大卫因别的罪行被判死刑,他向本片摄影组坦承蓝道其实是无辜的。本片结构严谨,对案件的来龙去脉反复推理求真,剧力之强不输一流剧情片。菲利浦.葛拉斯的精彩配乐为影片的气氛增色不少。
篮球梦 Hoop Dreams (1994)
导演: 史蒂夫·詹姆斯
此片花费六年的时间拍摄,讲述两个来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少年追逐篮球梦的过程。他们具有非凡的篮球才能,却只能在街头篮球赛中大展身手。直到被一名星探发现,他们的人生才似乎有了转机,但其中的一人却还是因为膝伤而毁灭了多年梦想,另一个则进了大学离梦想靠近。除了是一部成功的运动纪录片外,本片还探讨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向人们展示了年轻的黑人为生存而奋斗的艰苦。本片获得了包括了国际纪录片联合会大奖在内的12项大奖。
抓住弗雷德曼一家 Capturing the Friedmans (2003)
导演: 安德鲁·杰瑞克奇
影片讲述了Firedman一家是如何因为一桩突如其来的案件而被毁掉的真实故事。在那个表面平静、实际上充满了虚伪、戒备和歇斯底里的典型美国小镇里,一个有恋童癖但似乎并没有胆量为非作歹的中年人、木讷的计算机教师Arnold Friedman被人视为奸淫无数男孩的恶魔投入监狱,最后服药自杀;小儿子也因为同样罪名被判14年。这桩案件的内情至今是个迷。
社会生活篇
神经病人 Sicko (2007)
导演: 迈克尔·摩尔
迈克尔·摩尔,此次将矛头对准美国引以为豪的医疗保险体制,他采访了因无医保饱受伤病折磨的美国民众,揭露了美国医疗保健行业的黑幕,对美国负责药品审批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负责监督医疗保健行业的国会议员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通过大量个案以及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甚至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比,向观者展示了所谓完善的美国医疗保健行业当前存在的种种弊端。
本片荣获美国电影电视剪接师协会最佳纪录片剪辑奖、2008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奖、2007芝加哥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奖、2007拉斯韦加斯电影评论组织奖最佳纪录片奖、2008纽约电影评论圈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并与导演之前两部作品《克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并称为“高调三部曲”。
华氏911 Fahrenheit 9/11 (2004)
导演: 迈克尔·摩尔
一部记述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情势的纪录片。美国因何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为何乐于卷入战争?乔治布什的政策与9?11事件的爆发有何联系?而他和本?拉登之间关系怎样演变至宿敌?片中用真实的历史场景,从某个侧面提供了一种解读方式。
除了关注美国国内,镜头也对准了伊拉克战场。厌倦了战争的美国士兵、被耻笑的伊拉克俘虏、饱受战乱之苦的当地人民,人人都在这场战争遭受着不同的痛苦和煎熬。美军家中的善良母亲,准备去前线服役的热血青年,都对布什的政策、对伊拉克战争,开始沉重的思考。
影片获得5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持摄影机的人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1929)
导演: 吉加·维尔托夫
这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是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的直观表现,它没有布景,没有字幕,也没有演员道具。影片呈现了一个缜密的套层结构:表层上是一部纪录苏联劳动人民平凡生活的城市交响曲,其内层则讲述了摄影机如何纪录生活、摄影师如何进行拍摄和剪辑。表层的城市交响曲可以分为观众入席的序曲、城市的黎明、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和工作后的休息与艺术实践。在内层结构中,从带摄影机的人拿着摄影机走出门口开始,讲述了通过“电影眼睛”即摄影机来纪录现实社会的过程。影片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纪录下了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现实生活场景,更多地在于其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所实现的价值。在技术方面,本片创造了分割画面、二次曝光等剪辑手法;在理论上创造了“自我暴露”的拍摄手法,即摄影者出现在影片中。所以本片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在香港举行的阳光华语纪录片奖颁奖典礼上,胡杰导演的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获得第一届阳光华语纪录片奖长篇组金奖。胡杰在致辞时说:“这个奖是非常沉重的,它承载了林昭那一代人对中国最沉重、最深刻的思考。 ”
历史篇
BBC六集历史纪录片:基督教历史
牛津大学著名的历史学教授迪尔梅德.麦克库洛赫与BBC英国广播公司联手,精心打造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