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页还是块肥肉?
最近,壹欣资讯接到一个项目的产项参考:关于建立中国西部企业联盟。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从西部论坛的橙黄色洒满成都的大街小巷的时候就已经在讨论了。当时有个感觉:太空洞。经历网络发展的又三年,重新来研究这个话题,也许可以再找到一些灵感。
这一次,我们从"黄页"入手。怎样建立基于网络的产品库、企业库、信息库,再以什么样的方式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但作为黄页这个行业来说,我们研究的起步也是困难的。
现编录一篇比较旧的文章,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为我们提供相关线索。
-----------------------------------------------------
近日,遍布上海市的100多个居委会又出现了少有的排队现象。原来,人们是在免费领取《上海黄页》。然而,据上海市电信号簿公司在《黄页》派发现场的调查,超过6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不使用《黄页》。盖洛普(中国)公司日前为《上海黄页》做过一次正式调查,发现上海人平均每月使用《黄页》仅一次。
业内人士仍对黄页感到乐观
中国电话号簿公司副总经理王永庆的办公室就是原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集团公司搬到新办公楼后,电话号簿公司就从北郊租用的办公室搬到这儿,条件大为改善。
王永庆说,他们的主要职能一是指导全国各地电话号簿公司的业务,另一方面是直接印制全国性的号簿,直接使用中国黄页这个品牌。
“如果你想在报纸上打一年的广告得多少钱?而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让我们的用户一至两年内都有机会看到你的广告。”王永庆强调电话号簿作为一种广告载体的优点。
记者翻开足有一块砖头厚的2000/2001年中国电话号簿,却有点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说它全,可有时就是找不到需要的电话。说它不全,全国各省市的电话都有。“全国有1亿门电话,我们只能从中精选一部分,大概只有50多万个。”王永庆说。
据王永庆介绍,这本定价260元的大部头,成本为280元。20万册中赠送给用户的大约占60%,还有40%是卖出去的。加上不是很多的广告收入,基本做到了不赔本。
随着中国电话用户飞跃性的增长,中国黄页的号簿发行量也呈阶梯性增长。因此,王永庆对广告的前景感到乐观。
围绕电话号簿展开的竞争也很激烈
但是,中国电话号簿公司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第一个是电信号簿公司相互间的竞争。中国电话号簿公司和地方号簿公司的利益不可避免有所冲突。公司的30多个广告经营人员主要在北京活动,全国其他地方的广告只能靠地方的号簿公司帮助联系。即便如此,中国电话号簿公司也是和北京电信所属的北京号簿公司经过数次协调,才基本做到了相安无事。
第二个是来自其他出版商的激烈竞争。中国联通首先在深圳创立了联通大黄页这一品牌,在深圳、四川等地发行电话号簿。中国电信感到自己的专有权利受到了侵犯,请求信息产业部出面干涉。去年信息产业部裁定中国电信确实拥有黄页的专有经营权,联通不应涉足于此。“但是联通现在还在出版,听说还要增加天津等地的版本。”王永庆口气中透出无奈。
更大的威胁来自民间。一位来自山东的个体书商大量出版《中国通讯商簿》之类的电话号簿。在沿海各地,这种个体出版电话号簿的现象大量存在。
“我们不怕竞争,但不能无序竞争。”王永庆说。
到美国取取经
从激烈竞争中,我们可以看出,黄页确实是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
中国电话号簿公司总经理张瑞生去年11月赴美国“取经”,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2000年,美国黄页占据了5.7%的广告份额。美国的前景贝尔信息集团现在为全球最大的纸质和网上号簿公司,年广告额达41亿美元,它出版的美国国内号簿共1267种,年发行量达1.5亿册。贝尔电信系统的四大黄页公司占美国全部市场的80%以上。尽管在美国除了贝尔之外,还有150家独立号簿公司,但贝尔的日子仍过得很好。它的收入相当一部分来自出售号源。
一开始每个17美分,最高时2美元一个号。后来,考虑到它的垄断地位带来的超额利润,法律规定贝尔必须以每个号码4美分来出售号源。
上海黄页去年的广告额达到1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黄页的美好前景。中国电话号簿公司也开始出版分类号簿,如汽车版、建材版、医疗卫生版等,经济效益明显好于综合性号簿。另外,他们还尝试与广告公司合作,以弥补经营人力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