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和“乖乖”的不同命运 “佳佳”和“乖乖”的不同命运
“佳佳”和“乖乖”是香脆小点心的商标,曾经相继风靡70年代的台湾市场,并掀起过一阵流行热潮,致使同类食品蜂拥而上。然而时至今日,率先上市的佳佳在轰动一时之后销声匿迹了,而竞争对手乖乖却经久不衰。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呢? 经考查,佳佳上市前作过周密的准备,并以巨额的广告申明:销售对象是青少年,尤其是恋爱男女,还包括失恋者——广告中有一句话是“失恋的人爱吃佳佳”。显然,佳佳把希望寄托在“情人的嘴巴上”。并采用了大盒包装。乖乖则是以儿童为目标,用廉价的小包装上市,去吸引孩子们的小嘴,这就促使疼爱孩子的家长重复购买。
为了刺激消费者,乖乖的广告直截了当地说“吃”,“吃得个笑逐颜开!” 消费心理研究指出,在购买活动中,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需要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以佳佳和乖乖为例,商品包装规格大小、消费对象的设计、宣传语言的选择均对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刺激,佳佳采用大盒包装,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基本心理定势是“试试看”,偌大一包不知底细的食品,消费者颇感踌躇,往往不予问津;而消费对象限于恋爱情人,又赶走了一批消费者;再加上广告语中的“失恋者爱吃佳佳”一语,又使一部分消费者在“与我无关”的心理驱动下,对佳佳视而不见。
乖乖的设计就颇有吸引力:一是廉价小包装,消费者在“好坏不论,试试再说”的心理指导下,愿意一试,因为量小,品尝不佳损失也不大;再者广告突出了“吃”字,吃得开心,开心地吃,正刺激了消费者食欲的兴奋点。两相对比,乖乖以适度、恰当的刺激,引起了消费认知,在市场竞争中,最终击败了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