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000越野电动绞盘 G9000越野电动绞盘 N12000专业电动绞盘 N15000工业电动绞盘 H12000工业液压绞盘 H15000工业液压绞盘 K5000P便携式电动绞盘
K8000 越野绞盘 G9000 4WD绞盘 N12000 专业绞盘 N15000 救援绞盘 H12000 工业绞盘 H15000 工业绞盘 K5000P 便携式绞盘

竞争的戏剧性逆转竞争的戏剧性逆转

热度425票  浏览29次 时间:2011年5月04日 16:04
工业绞盘

  技术创新改变了日、美的全球竞争地位

  在半导体生产方面,产品质量是决定市场占有率的主要因素。它甚至与产品的功能、属性一样重要。日本正是依靠独特的综合质量管理方式而超过了美国。美国企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英特尔和摩托罗拉把用日文写的“让用户放心”和“提高信誉”标语贴在工厂内,以此为座右铭,重新确立了今天的地位。

   汽车产业一直是近年来日、美贸易摩擦的焦点。本来,汽车产业是美国的基础产业。到70年代为止,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国内轿车市场占有率为85%,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也占绝对优势。然而,70年代,日本人采取了独特的营销手段——瞄向轻型、省油的小汽车细分市场,千方百计地引进了美国的机器人技术和质量管理方式,并加以改进(如丰田的“看板方式”)。到80年代中期,日本终于在汽车生产数量上赶上并超过了美国。此后的13年,日本汽车一统天下,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陷入了荒凉之中。

   福特、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三大汽车公司在日本企业的压力下,学习并采取了日本汽车厂的生产方式,借鉴日本企业的经验,开发了独特的经营方式,注重改进技术创新管理方式,1993年,美国汽车业生产增长出现超出日本的现象。先是克莱斯勒为夺回被日本占领的小汽车市场而推出“霓虹灯”牌小轿车,这种车的价格不到100万日元,被称为“日本车的克星”。同一年,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北美地区的汽车生产数量超过了日本。1994年,美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再次超过了日本。

   美国钢材和机床行业也出现了与汽车、半导体产业同样的竞争格局。是什么力量使美国的这些产业在世界市场上东山再起,并使美国的产业竞争力连续几年排在世界第一呢?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美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

  (二)美国东山再起

   总的看来,促使美国企业恢复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是产业政策以及美元贬值和低利率,而企业自身也有一些因素,如:(1)观念更新,即不断进取、不断创新;(2)增加设备投资;(3)结构改革。8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即进行了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中心的结构改革。

   日、美两国产业竞争格局的逆转,国家产业政策是一个重要因素。日本的产业政策建立在以通产省为中心的政府一企业密切合作基础之上,汽车和半导体领域出现日本超过美国的现象,正是这种产业政策的结果。

   美国从80年代开始将重点放在产业政策方面。1985年,里根政府设立了“产业竞争委员会”,该委员会重新强调了制造业对美国的重要性。1986年,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等著名人士的倡导下,成立了MIT工业生产率委员会。

  1989年,该委员会提交了题为《美国制造业》的报告,提出了恢复美国制造业地位的主张。克林顿执政后,上述路线更加明确:与基础研究相比,应将力量放在应用研究上;与军事技术相比,应把重点放在民用技术方面。

   美国人通过改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励精图治,终于东山再起,日本由于研究开发底气不足,而又掉以轻心,结果大意失荆州,陷入了巨大的追赶陷阱。

  MIT工业生产率委员会提交的报告《美国制造业》,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它申明了制造业对一国竞争力的作用,指出了美国企业在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短期行为、忽视应用研究、加强职工培训以及企业间合作等6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推动了美国制造业的再生。把这一报告的内容和美国企业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美国企业基本结构和技术创新管理方式的变化。

  MIT的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个国家要想生活得好,就必须生产得好。”它认为,同外国竞争对手相比,美国企业的战略观念和策略过时并且目光短浅:它们思想狭隘,开发和生产受到其技术弱点的限制,它们忽视人才培养,彼此缺乏有效的合作;政府和产业界工作目标彼此矛盾。  

   美国企业过多地依靠自己庞大的国内市场,而对来自欧洲和日本的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全然不知,对外国不断增强的科学和技术创新实力视而不见,因而无视把国外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用于本国的可能。

   美国工业界死抱着批量生产制度不放。而在此之前,日本人早就认识到重要的不只是规模经济,而且还有质量、可靠性以及为不同的细分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

  MIT的报告对类国企业的目光短浅感到忧心忡忡。日本企业为了取得在消费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在七八十年代进行了大量投资、尽管这种做法的现金收益率很低。而美国的民用电子产品企业却纷纷实行多样化,把资金投向当时更加有利可图的产业,如汽车出租和金融服务,结果完全失去了家电市场。有名的例子是,美国无线电公司失去了在液晶显示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而日本夏普公司则做出不懈的努力,运用该技术开发了大量商业机会,并将该技术运用到股票市场和融资兼并中。这也使美国企业更加关注利润和红利,而不是优先考虑对设备和研究开发等进行长期投资。

   美国过于重视“科学突破”或基础研究,又过分忽视了需要坚韧不拔精神的实用技术创新工作,而只有它才能使优越的构思变成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设计师们很少考虑如何确保产品易于制造和提高产品制造质量,制造工艺师遭到忽视且不受人尊敬。

   德国和日本企业对职工进行培训,使这些企业同美国企业相比处于优势;而美国企业则较少为提高职工的技能而努力。

   美国企业在合作方面表现极差,各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设立了不必要的障碍,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关系脱节,劳资关系恶化,工业界和政府之间缺乏协调。

   那么,7年后的今天,情况又是怎样呢?

   美国制造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外部世界,国外机构总数猛增。美国企业除了想要利用世界上利润丰厚的新兴市场外,也不再羞于向外国人学习。汽车制造商们承认,如果不是日本人使美国后院起火,汽车城底特律也许永远不会从其衰败的技术中恢复过来。通用汽车公司向它与丰田合资的企业学习,福特公司也向马自达公司学习。领导底特律这场转变的人都有在外国工作的经历,三大汽车公司都是如此。

   而这种国际化并非仅限于汽车工业,波音公司总裁积极借鉴丰田公司的生产思想IBM希望靠它同东芝的合资企业在日本生产平面显示器。苹果电脑,康柏电脑和英特尔的老板都是在外国出生的。

   哈佛大学的一位学者说:“(美国)大企业学会了像中等企业那样办事。”许多企业都学会了如何细分市场。

  美国企业根据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出了改进的方法。1994年,AT&T成为获得日本戴明质量管理奖的第一家美国企业,摩托罗拉的“6西格玛”计划,旨在把制造过程中的次品率降到百万分之三点四以下。美国的一些管理大师都在宣扬,现在应把质量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不应再去讨论其重要性与否。

    在一些领域,如提供风险资本方面,美国人完全能从长远观点考虑问题。股东们的行为更像是企业的长期所有者,要求经理们对其长期业绩负责。通用汽车、数字设备公司和西屋公司都发生了驱逐总裁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事件。一些企业受到压力,对经理的报酬也不再主要取决于短期业绩。

   有些大学和企业已开始认真对待制造设计,有更多更好的工程师从事制造设计。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帕克说:“人们不可能只发明,在某个时候还必须制造大量产品。”芯片设计师曾经是该公司的主力,享尽了荣耀。但现在,英特尔开始改变方针,提高生产人员的地位,奖励简化芯片设计制造工艺的设计师。

  80年代,日本制造的芯片的次品比美国少得多,而且把新芯片推向市场的速度(即创新周期)也比美国快得多。今天,这一差距已基本消失。

   美国的一些大企业现在说,人才是它们最宝贵的资源。福特和摩托罗拉等都把职工培训列为必不可少的计划。各企业一直努力消除组织结构上的障碍,再没有哪家大企业忽视其原材料供应商了。克莱斯勒声称,它重视自己供应链中的每家企业,不管它的规模多么小。劳资关系也在不断改善。

   美国全国制造业协会主席出版的《在美国获得成功》一书,对MIT的报告作出了不同凡响的反应。该书称,美国制造业已经赶上和超过了竞争对手,从而恢复了美国世界工业强国的地位。

   不管怎样,美国“病魔缠身”的制造业已重新焕发了生机。据美国数据公司估计,现在美国制造业效率比日本和德国高出10%-20%。而且,美国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还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三)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典范——英特尔

    英特尔的成功象征着美国制造业10年来的重新振兴。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制造厂在半导体这一世界竞争最激烈行业中属最先进的工厂。1994年,英特尔销售额为110亿美元,净利润为23亿美元。1991-1995年的5年间,英特尔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对新制造能力的投资数额高达100亿美元,控制了世界微处理器市场的75%。

  英特尔所以立于不败之地,基本原因是它总是保持芯片设计技术领先地位,不断创新。英特尔微处理器是成千上万的个人计算机的“大脑”。领先的设计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成为全世界最赚钱的企业之一。 

   它的另一个明智的战略是,不仅仅为扩大规模而涉足计算机制造,而是利用它推动自己的先进技术。个人计算机正在变成标准化产品,各销售商之间竞争激烈,虽然市场在迅速扩大,但利润微薄。这不是英特尔插手该行业的原因,而是卖芯片的另一种方法。英特尔推出采用最新芯片的计算机,其他公司就不得不采用这些芯片。

   英特尔也不是什么芯片都卖。它的目标是出售速度和性能都比竞争对手的芯片更好的芯片。技术越好,价格就越高,从每块芯片中获取的利润也就越大。

   英特尔每次推出新芯片时,都对“母板”进行重新设计,那是计算机内部安装微处理器和数十个其他部件的板。它在芯片设计上的技术领先使它在为新芯片设计母板时处于有利地位。

   英特尔战略的最成功之处,就是向自己进攻,而不仅仅是创新领先。比如,它退出自己一手开创的集成电路市场,全力在微处理器市场发展;当386微处理器在市场上还如日中天时,就决定以486取代386;后又以奔腾芯片取代486;在对手刚开始转向奔腾芯片时,又决定生产下一代奔腾芯片。这些决策,避免了一般企业常犯的“沉没成本”和“承诺升高”之类的决策陷阱。

   英特尔成功地引导了每一次技术跳跃,依靠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以最有力的竞争方式把对手甩得很远,即“拉着行业走”,使不少著名计算机公司都不得不依靠它制造核心部件。

  技术创新能力上的差异,是美、日在半导体产业领域地位发生逆转的主要原因。

  问题

  1、为什么技术创新能力上的差异是美日地位逆转的主要原因?

  2、英特尔战略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顶:25 踩:51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7 (116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26 (107次打分)
【已经有126人表态】
32票
感动
13票
路过
16票
高兴
12票
难过
9票
搞笑
13票
愤怒
19票
无聊
12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业电动绞盘液压绞盘汇总

欣宇时代

    消防绞盘

欣宇时代

    拓松汽车户外网


    中国汽车绞盘网


    中国宠物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