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000越野电动绞盘 G9000越野电动绞盘 N12000专业电动绞盘 N15000工业电动绞盘 H12000工业液压绞盘 H15000工业液压绞盘 K5000P便携式电动绞盘
K8000 越野绞盘 G9000 4WD绞盘 N12000 专业绞盘 N15000 救援绞盘 H12000 工业绞盘 H15000 工业绞盘 K5000P 便携式绞盘

第三方支付平台即将步入苟延残喘阶段?

热度964票  浏览25次 时间:2011年5月04日 20:59
工业绞盘

  “认知水平较差,诚信意识少,一般人不关心,即使在做的,也是个人冲着玩、企业冲着赚钱,当然很难搞。”北京某电子商务服务平台BD总监王绍海的一句话,道破了中国电子商务目前正面临的窘境。

  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高达7400亿元人民币,其中超过94.8%的份额为B2B业务,达到了6450亿元,而B2C、C2C业务的规模不过分别为200亿元和150亿元,两者相加也不过总体规模的3%。

  有人戏言,“王雷雷和马云折腾了这么多年,只是为了3%的饼渣子。”

  另外的97%的电子商务生意去了哪儿?谁来搭台?谁来唱戏?

  97%无声息?

  “其实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挺健康的,市场扩张速度不低于互联网的发展速度。”1月上旬,阿里巴巴CEO马云在上海说。然而话锋一转,他又说:“企业商务软件的不足,将阻碍上千万数量的中小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马云说,这是“阿里软件”进军电子商务软件市场的理由。

  然而,就在在马云说“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一个月前,TOM在线CEO王雷雷却在上海说:“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互联网发展,网民们还不知道如何开发和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和优势。”当时,王雷雷是赶赴上海接管易趣的全部业务,并着手打造一个在线和移动结合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姑且不论马云和王雷雷的论断谁对谁错,B2B业务才是电子商务市场第一推动力和骨干。“正是B2C和C2C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症状。”有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指出。他认为,2006年B2C和C2C市场的火爆明显地带有炒作嫌疑,“其实B2B才是推动市场膨胀的主导力量,这两年平均增长都近2000亿元,怎么没有多少人说?”

  事实上,从早期的举步维艰,到近两年千亿级的增长,电子商务所经历的迷茫、努力、爆发,再到正在发生的第二次迷茫,让很多参与者感慨良多。有人在谈论中国的电子商务时总是会提到,为什么这个市场的97%是在没有声息地沉默着,而另外的3%却给大众带来了最深刻的影响?

  “企业都知道电子商务是未来、是趋势,将来业务转移到网上也是迟早的事。可是行动上总是滞后于理论太多,在国内很多方面都是如此,电子商务也没能够幸免。”北京某医药电子交易中心的负责人谈到电子商务时,显得既爱,又无奈。

  他告诉记者,1999年以前,电子商务的推动还是政府行为。“那时候只有大中型企业才搞电子商务,做法上也基本上是‘政策支持、政府扶持、企业主持’的方式,总体看,在面上是铺开了,但是基本上没深度。”他笑着解释说,没深度的涵义,就是做做表面文章,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线下做完以后,再放到网上做一遍,原因很简单,在网上做有政策优惠。“这种现象到现在还挺普遍的,可以说是当时不成熟地推动电子商务所留下的后遗症吧。”他说。

  2000年以后,一些民营企业开始接触并尝试电子商务。“可是不久之后又都退了回去,和国有大企业不同,民营企业既要承担风险,也没有政策保障,就没有人敢于勇往直前了。”某民营公司总裁告诉记者,他当初就经历过这个过程。2006年底,他的公司再一次踏上电子商务之旅,原因是“这终究是个方向,躲是躲不开的”。

  开头就是“乱”

  “1999年底,上级领导指示我们,做一个全新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查询和网上订货。当时大家根本没有理解透,以为就是把订单报表电子化,然后放在网络上。” 在一次电子商务的研讨会上,有人自告奋勇地讲起了当年的故事,“一方面我们是国有大型企业控股的,另一方面我们的业务是IT产品分销平台,国内很多IT厂商和我们都有合作。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我们顺,客户不顺,合作商不顺,搞得很痛苦。”

  在2000年,国内分销商中拥有信息系统的很少,“估计不到20%,在我们上了电子商务平台之后,各种问题就迅速跟来了,很多分销商是没有电子商务平台的,即使有,也都是闭门造车出来的自有系统,或者就是‘为了适应业务’,委托软件提供商改得一塌糊涂的,总之分销商信息系统不在同一个平台上,甚至有分销商明确说,它们不想搞什么平台。”

  更考验这位IT信息中心主管的是,2000年还没有跨平台应用的集成标准和工具,就连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也都存在于不同的平台上。“怎么办?摸索着自己建支持多数平台集成和管理的Web Service体系。”渐渐地平台的交易流量大了、企业客户也多了,但是分销业务人员反映,许多产品生产厂商的数据元和元数据是不统一的,每天在庞杂的订单库中处理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实在痛苦。“难道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是这样?”他苦笑着问。

  据他的介绍,在此后的5年中,这位主管不断发现,到他们公司电子商务平台上做交易和分销产品的企业,所使用的规范种类和平台差异不是减小,反而增加了。“大型企业纷纷搭建自己的商务平台,但是没有交流、各自封闭,我估计这种情况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得到改善。”

  不同电子商务规范导致的结果是,大企业之间总会相互暗示,采用相同的规范才能完成电子支付,合作才能够进行下去——而为此的争夺和博弈过程,很多大型企业IT主管都深有感受。中小企业就完全不同了,它们虽然在规模上要小于大企业,但是在选择空间上却比大企业多,所以有时候逼急了,反而去选择其他的合作伙伴,这对于大企业来说反而不利。

  “我们这类企业是做分销的,各种企业都要打交道,最后迫不得已,大家开始妥协,转向选择第三方交易平台。”该主管说。

  第三方交易平台的选择,有两种模式,一是另外注册专门搭建交易平台的子公司,负责为交易各方建立更开放的平台;二是选择第三方已经建立的交易平台,并为此付费。“我们选择的是前者。”他说。如此一来,新的问题也产生了,“第三方平台背负着很大的政策风险和业务安全问题。以往政府鼓励国有大型企业推电子商务,总是碰到下层应用的小问题,如今,中小企业自发实施电子商务,却又碰到了上层的政策、标准和环境的大问题。”所以,即使新平台每月能处理上千万元的大业务,忧虑还一直伴随着大型企业的IT主管们。

  在中国电子商务的起步阶段,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是多样的,同样,艰辛的电子商务模式也是多样的,面对国内3000多万大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基数,“所有处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企业和用户,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到阵痛,或者是承受和忍耐,或者是不断地退出和进入,而对环境改善、好转的期待,基本上是一样的”。

  各走各的路

  “如果一定要追溯的话,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应该以1990年开展EDI(电子数据交换)的电子商务应用阶段为起点。”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研究所所长、电子商务专家陈继军博士认为,政府领导组织开始于1993年的“三金工程”,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记者调查发现,经过十余年发展,大多数电子商务从业者对中国电子商务环境和发展现状仍不满意:IT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应用融合处于初级阶段;想做买卖的商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发布商情信息;有交易需求的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网上交易和支付。诸如此类的初级问题,被受访者一再提及。

  甚至,目前很多人以为银行卡刷卡支付就是电子商务,而网上商城的作用更多的是获取产品信息,而不是网上购买。在他们眼里,“电子商务是虚拟的”。

  1999年前后,许多企业开始从局域网走向互联网,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涌现出一批从事电子商城的平台网站,而随着2000年网络经济的泡沫破灭,电子商务又从“虚热”走向“务实”,C2C开始成为普通民众了解电子商务基本概念和流程的主力军。

  伴随着8848、e国网络、酷必得等电子商务网站先驱的销声匿迹,阿里巴巴B2B平台、当当和卓越B2C店面的崛起,电子商务领域的成功者相继出现,这些成功者除了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还成为了榜样。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一方面依赖于阿里巴巴、慧聪国际等B2B业务平台,一方面则开始踊跃建立自己的商情网站。随着占市场份额较小、但是数量巨大的的B2C和C2C业务网站和平台迅速膨胀,“网商”终于成了热门词汇。

  “银行的交易数据显示,电子商务较发达的地区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差距很大。”招商银行电子零售部高级经理石征明告诉记者,电子商务的发展有赖于网上支付的普及和完善,而目前网上支付只占到电子商务市场份额的3.5%。

  电子商务世界杂志社最近发布的《中国网商生存发展报告2004-2006》也显示,企业网商的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占了85%左右,其中制造型企业约占50%,2005年有29%的企业网商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22%的企业网商销售额在2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

  在B2B领域,截止2004年底,联想、海尔等大型企业相继建立起成熟的电子商务系统,神州数码等渠道公司则搭起了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也正是这些大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和平台的建立与完善,让更多的大中型企业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尝试学习它们,甚至围绕它们,建立起合乎中国商业环境的电子商务平台体系,进而让电子商务真正发挥“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作用。

  然而,在潜在利益面前,很少有企业能够想到整体环境的建立,而是力图使自己的平台系统得到更多企业的遵从,甚至图谋成为行业规范,乃至寻求最大程度地影响标准的建立,如此的现状,让本就已狭窄的路途,显得更加模糊。

  一线曙光

  在各种呼声之下,2007年1月16日,国家电子商务标准化总体组终于在北京正式成立。

  用情绪高昂来形容业界的反应毫不过分。就在总体组成立当天,参与各方进行了一次3个小时的内部研讨沟通会,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电子商务骨干企业等单位的30多名代表,坐满了内外两圈。

  “如果在2007年就完成电子商务标准体系的制定,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以前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桥搭起来了路就好走了。”会议茶歇时,山东某大型IT企业代表感慨地表示,电子商务标准早完成一天,对国内所有企业而言,都是早一天见到曙光,“做电子商务贸易好多年了,到现在数据元和信息分类不统一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不做这一行的人,难以体会其中痛苦。我们对这个标准的期盼,有些年头了。”

  电子商务协会标准推广应用中心的陈震表示,国家在制定相关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应用条件,只有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符合今后发展需求”的电子商务标准和法规,才能帮助和促进企业快速有效地实施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协会理事长宋玲女士认为:“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我国电子商务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她表示,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的电子商务发展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行业、企业对应用电子商务也将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模式正呈现出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融合、互补的态势,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将在2007年扮演重要角色。

  但是,相对于政府部门的乐观态度,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现状和未来一两年走向要更为理性和现实。

  腾讯公司高级经理张抗表示,电子商务的概念都没有推广开来,现在谈美好前景,还有些困难,“前一段时间我受邀去北京某著名大学做讲座,高校学生听到一片茫然,理论的东西完全不具备,电子商务营销的概念也没有,高等教育的内容设置和企业急需的电子商务人才,两者差得实在离谱。”他说,“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更别提普通用户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和支持了,什么支撑体系、技术标准,都还有相当距离。”

  甚至连平台开放程度最高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对此也不乐观。专业从事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信祥认为:“我国的信用评价和监管机制还都不健全,管理也还处在多头分管阶段,一些信用评价机构本身服务的诚信可能就有问题,甚至出现3A评级也可以随意买卖的现象,在这样的信用环境下,企业怎能不怕,即使有好的平台,他们轻易也不敢用。”

  “大家都知道诚信问题阻碍商业贸易双方的合作,但是在电子商务领域大部分人把诚信问题划分到了C2C,很少听谁讲B2B的诚信问题,其实企业之间做生意收到货不打钱的经常有。”一位江苏无锡的丝绸批发商对记者表示,他曾经为了一笔50多万元的单子亲赴浙江杭州某服装加工厂,酒瓶加拳头才要回30万元余款,“自此后,再也不相信什么电子商务了,只相信汇票和现金。”他说。

  有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体系没有建立,少数企业和个人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违约失信而付出代价,在这个前提下,单纯地讨论标准,虽然有积极意义,但是仍然有不足,“电子商务标准的建立,必须配以更多其他的环境规范,甚至法律条文。”

  但也有其他专家表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是多重的,“不能因噎废食”,新的问题总会出现,但是推动标准建立不仅应当做,而且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要避免少数强势公司过多地影响标准的建立,如果标准过多偏向这些公司,建立符合它们‘习惯’的标准,有可能对整个产业是不利的,这才是当前更应当注意的事。”该专家说。

  随着2004年9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通过,2005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认知高度,而在这种高度之上,如果不尽快建立标准,以及围绕标准的一系列规范,电子商务,特别是B2B电子商务行为,会让更多的企业如鲠在喉、进退两难。

  尽管纷争仍在,但是国家电子商务标准化总体组的建立,以及其所承载的任务目标,总算让电子商务领域的人们看到了一线曙光。

  观点:第三方支付有难言之隐

  在线支付作为支撑电子商务的四大体系之一(其他三方面分别为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和安全认证),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业界所重视。在商情服务和交易服务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支付环节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在这种需求驱动下,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并且由于其“更开放、更安全、更便捷和成本更低”等优势,成为国际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主流。然而,中国第三方支付虽然近几年也蓬勃发展,但是许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都面临一种“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卖”的尴尬。

  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国内目前主要有宿主型和独立型两种。前者依托于某个电子商务网站,并为自己的网站交易进行服务,譬如淘宝的“支付宝”和易趣的“安付通”,定位都是C2C市场。后者独立于任何一个电子商务的网站和银行,只专注于支付服务,譬如首信“易支付”、云网的“支付@网”等,他们与多家银行结成战略联盟,在支付、CA、信用等关键环节都具有很大优势。

  目前,国内的第三方支付服务企业和网络平台约有50多家,但是规模较大的不过十几家。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的市场规模则迅速扩张,从2001年的不足10亿元到目前的近200亿元,这种变化甚至引起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极大兴趣,第三方支付市场开始水涨船高。

  但是,由于国家政策不明朗,企业用户群也很不稳定,第三方支付在发展中面临诸多难题。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信祥多次在电子商务相关的会议上提出:“第三方支付的收益模式仍然经受考验。”

  随着加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平台”不断增多,支付业务所带来的收入也大幅下降,但是从交易手续费中交给银行的成本却居高不下。当记者采访首信、环讯、云网等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负责人是否盈利,以及最大需求时,答案几乎完全一样:第一,单纯地做第三方支付不赚钱,必须同时做额外的业务,例如卖点卡、订机票等;第二,希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认定、保护和发展第三方支付服务。

  “支付服务的直接毛利率相当低,通过其他业务对支付业务的补贴是业界普遍现象。”陈信祥表示,用互联网的免费思路看待对虚拟经济运行极为关键的支付服务,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看,是十分危险的思路。

  “直接影响是各家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做更多的业务和客户,而收益将变得更少。间接影响是实力较弱的平台被迫出局,服务和诚信方面大打折扣。”云网总裁朱子刚认为,最终的结果是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的利益收到损害。

  除了同行的竞争压力,来自产业链源头的威胁近期也令第三方支付的公司产生忧虑。招商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高级经理石征明强调,国有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仍然是互相合作的关系,“因为银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涉及那些支付业务,所以我们只提供后台认证和交易服务。”但是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电子银行部的相关负责人都承认,双方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而且以后有更多支付业务会重叠。

  在第三方支付公司之间的“友商”竞争正在加剧的同时,上游金融机构的“业务向下延伸”,更是巨大的挤压危机。有受访者称,现在第三方支付公司,要与同行斗,更要和金融机构斗,而后者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难言之隐”。

  目前,央行对于电子支付牌照的考虑,还在调查和思量阶段,而第三方支付,却即将步入苟延残喘阶段了。

顶:60 踩:75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54 (299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56 (259次打分)
【已经有271人表态】
55票
感动
27票
路过
26票
高兴
36票
难过
32票
搞笑
29票
愤怒
34票
无聊
32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业电动绞盘液压绞盘汇总

欣宇时代

    消防绞盘

欣宇时代

    拓松汽车户外网


    中国汽车绞盘网


    中国宠物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