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媒体新新媒体-2
王冉:
关于泡沫的话题,刚才我被封为泡沫论的勇者,说一、两句,大家说的媒体的泡沫很简单,没有大家想象的复杂,你看成熟的媒体市场的媒体,无论是电视媒体、报纸、或是平面媒体,假如它现在的评估,按说媒体更多的可能折旧,但是在中国我们权且看其真正的销售收入的话,加入在那些市场里收入的比是一倍、两倍三倍的话,如果在中国的市场里面,当绝大多数媒体的拥有者现在心理的预期已远远高出了一个价值,他们想的是七、八、九、十倍。我想在媒体收购的公司都有这种体会,而当你看一看中国真正广告市场本身,从其发生的程度、成熟的程度以及中国的整个法律法规的环境,媒体市场这些客观的硬件、软件都比那些发达城市的市场差很多的时候,而这时确实有人愿意去付七、八、九、十倍来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不知道除了下结论说这个市场里充分泡沫以外还能下什么结论。仅此而已,并非媒体本身是一个泡沫的行业,他是一个非常实实在在的行业,是有一个非常好发展空间的行业,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在某一个时间断里中不存在泡沫。
主持人:
接下来,我想接下来给大家一些时间,刚才我们也谈到了,无论对网络、媒体持什么样的态度,或者电视、报纸融合持什么样的态度,现在事实上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在做,因为去年我们在作并购时大家的态度还是比较陌生现在台下也来了一些相关人士,进入各媒体领域的有些朋友讲一下你们的看法,先请李志高先生。电脑报也算是四川比较火的一个IT的报纸,最近chinabyte和天极的合并也是一个不错的新闻,你们是怎样来融合这两种媒体间的关系。
李志高:
首先我对王先生提出的跨媒体概念比较认同,从承受市场来说,刚才在座的嘉宾谈到,一个媒体资源可以以很多方式使用。可能运用的最好的是迪斯尼,它可以录上电视、卡通、媒体、也可将其作为玩具,这个东西的用途太多了。中国可能因为一些体制上、政策管制上的原因,中国的政策管制,在政策上将媒体分成好几类,广电局管、新闻出版署管一类,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一类,实际上从政策上分,它有它的一些考虑和道理。但如果仅仅从资源的最大化利益或者效益最大化来说,这个肯定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利用是最能符合资本赚钱的倾向的。所以中国随着一些打擦边求,多种媒体融合也好,多种方式,在不踩政策红线的情况下,打擦边球将媒体融合发展起来,也是一个趋势,因为大家都看到趋势,世界上聪明人太多了一,有钱人都往这闯时可能会比较挤,这时就要靠谁操作得比较好,谁更有眼光,谁做得更好,谁可能就胜出,即使在有套路的情况下,还是有人在这种大的经营空间中获得丰厚的汇报,但是还是有人会死掉。谢谢。
主持人:
你怎么操作的你可能不愿跟大家说,我知道甄荣辉(音)先生也想来谈这个问题,我要照顾他们大概作了有《前程周刊》,我要照顾的网站是算人才的网站,据说甄先生对这几方面的资源如何整合利用很有心得,甄先生现在在日本,我们请他们公司的代表给我们讲讲他们的体会。
凤雷:
两年前,我们在国内比较早的尝试了今天我们所谈到的新新媒体,在中国我们大概和六家报纸媒体合作了这个《前程周刊》,我们现在还做了无忧网,现在是一个招聘网站。我现在想一想,其实这种跨媒体的结合,在我们当初开始这种运作时根本也没有想过的,但我觉得完全是我们的客户,也就是那些招聘单位,他们的需求像一张无形的手,推动了我们的合作。到现在来讲,我们大概运作了两年半的时间,差不多现在从刚开始的20多个人,发展到现在全国大概有700人,营业收入从第一年的800万人民币到今年的大概2个亿人民币。我想跨媒体的运作其实在这里发挥了比较重要的角色。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招聘类的报纸、网站,都是招聘不同的渠道,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满足客户或者招聘单位的需求,根据其招人不同的要求,比如职位的要求,我们为其提供不同的产品,这就像王?陆驳囊谎??矣泻芏嗖煌?牟?房梢月?隳悖?医?庑┳试凑?掀鹄矗?詈罂突?堑玫搅四愕姆?竦募壑担??嵩敢飧墩庑┣?5??蔽乙蚕胨狄坏悖?腋?芏嗉钦咭擦墓???且蔡腹???趁教搴屯?缑教迨鞘裁垂叵担炕岵换嵋院蠓⑸?庵志赫?蛘叩贾孪嗷サ乃鸷δ模科涫的谜衅甘谐±唇玻?衅甘谐【湍敲创螅?比灰彩腔嵩龀さ模??暇箍赡芤郧白鞅ㄖ降墓愀娴目突??⑾滞?系恼衅感Ч??茫?杀靖?汀J欠穸晕颐怯兴鸷Α5侥壳袄唇参颐腔姑挥惺裁创鸢福??酉衷诘姆⒄拐?褰锥卫唇玻?绻??缑教搴痛?车谋ㄖ矫教迥芄挥幸桓龊芎玫慕岷希?芄淮锏接攀苹ゲ沟幕埃?涫凳强梢源锏剿??慕峁?5?闼担??迥辍⑹?晖?缑教寤岵换崛〈??趁教澹?蚁衷诓荒苡幸桓龅娜非械拇鸢浮5?俏颐堑?EO瑞克有一句话我非常欣赏,任何企业都要不断地建设性地毁灭自己,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一定的发展。
主持人:
还有没有人还愿意就不同媒体形式的整合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没有的例子给大家讲讲?
OK,我们再次回到台上嘉宾这边。我们刚才谈了多种媒体如何整合,我不知道王?孪壬?褂刑ㄉ霞肝欢远嘀置教迦绾握?嫌形弈忝亲约壕咛宓目捶ê途?椋?芊窀?蠹曳窒恚考凑饧缚槿绾握?系谜庋?茫?昧苏庋?亩?鳎?绾魏侠淼乩?谜庑┳试础?br>
王?拢赫?险飧鑫侍馄涫荡嬖谝桓龊艽蟮奈笄??诤芏嗳说母拍罾镎?暇秃孟袢芤阂谎??坪醢押眉秆??鞣旁谝黄?所有的东西都有改变。其实不要以为我们头一天宣布一项重大的收购,第二天没有宣布人事变动就不是整合了,我们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实际上我们每一项投资和收购都会选择某个行业的佼佼者。整合最主要的核心的东西是保住它现有的很多东西,反而我们成为一个公司的最大的股东,我们通常所作的就是派一个财务总监过去;我们会要求它的销售和财务的管理,要具体的和经常的汇报给总公司,以做到我们知道他们销售里面没有虚假的成分、没有帐务的问题、财务的问题、贪污和腐败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在公司的长远发展大计上,会跟他们的总经理经常讨论;第三个方面,各公司之间销售队伍的联合。这点上不是说用一个公司的销售去代替另一个公司的销售,而是通过公司之间的互动,去产生额外10%的利润,你销售了别人的产品,或是人家带来的客户销售了你的产品。总结起来,我们主要在财务、销售、策略上整合的比较多,除此之外,我们根本不干涉他们用人,工资等等。而且我相信最终的整合,是它核心文化的形成,而这不是两、三年就能形成的,这是不能着急的。
主持人:
小川你如何看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这块?
陈小川:
整合,多种媒体的结合。我估计我做报纸做了二十多年了,各个层次都做过,也管过经营,我估计如果电视、网络、报纸、杂志全套着做,还有什么能套的,全套一块儿,成本能省30%至35%(以鄙人之经验)。
主持人:
你准备都做吗?
陈小川:
我现在正想和谁勾结在一起做呢(笑)。还有一些刚才没有谈过的事,也只有我这样的老报人才能体会到。到中宣部开会的时候,中宣部老是告你这事不许,那事不许,这事是非常需要的等等。也正因为这个因素,所以对媒体的投资才有好处。因为现在只有咱们自己人能办,因为有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可能过不多久就会有一个关于这方面媒体外资金进入的一个规定,如果说加入WTO以后,这口一开,估计咱们在座的,都没有太多的事,全都是默多克那老头的事了。默多克的投资和咱们很多投资媒体的人不一样的。我发现投资媒体的,尤其投资传统媒体的,都是从像井冈山、瑞金那地方发迹的。默多克是想往这儿看,如果哪一家媒体最大,我把他们就全办了。他是这么干,多少年之后,在某一方面的市场,这方面的市场全是我的,他是这么考虑问题的,咱们先弄一个省的广播电视报,都得从这儿起步,估计就是万一让行政部门办了之后损失也不会太大。我觉得媒体的这种组合应该是一种趋势,彬彬说的新新媒体的概念,还得是特知道中国国情的人办的,要不然你一不小心就全没了。
主持人:
刚刚我们谈到了关于媒体几个方面的融合,大家很融通了,说这是一个趋势,王先生跟我们讲了具体的感受,我想对大家会有一个借鉴。我想大家更关心的是媒体的投资,今天来了很多证券行业的国内同行,上市公司这一块,我知道现在很多券商作了专门的媒体投资机构,很想知道中国的媒体究竟是什么样,我想大家可能根据政策来谈。政策是要谈,就像我们上次谈3D宽带,政策放到最后猜想,现在我们只谈业务层面对媒体投资的关系,我想很多想投资中国的人都想知道中国的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究竟是什么样。我想我们今天来了很多真正的老报人或者真正做电视的,在中国市场扑腾的人,我希望我们的论坛,不仅给大家一个观点的交锋,还有一些信息服务的东西,让他们真正知道中国的媒体究竟什么样,怎样运作,这个道究竟多深多浅。因为媒体不像中国的IT行业,知道你的技术含量就可以了,我相信王?伦雒教寤嵊泻芏嗟母写ィ?教寰烤故窃跹?模?颐窍热煤伦芨?蠹医步病D阕罱?渡肀贝笄嗄袷奔洳⒉怀ぃ?憔醯妹教搴湍阋郧白?T行业有何区别,张忠讲讲如何跑码头,然后是电视的两位同行谈谈中国电视行业到底多深多浅。
郝敬林:
我简单地说一点,有一些观点可能是我个人的观点,刚才几位同行也说了不少。我感觉无论是泡沫、传统,或者新新媒体。里面的运作,作为我们来讲,为什么从青鸟、从IT行业一下子跨度这么大,进入既有新新的媒体包括搜狐这种广电系统,也有我们传统的媒体,包括我们《京华时报》这块。作为我们来讲,关键在于我们的定位,刚才王冉讲了我也很同意,作为公司的运作来说,最终的归属还是一种根据市场的变化,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赢利模式这一块,最终的定位就是企业要有赢利。青鸟在国内资本运作这一块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在文化领域涉足的这一块也是利用我们现有的优势,开拓一种新的投资领域。其实我们并不是说从白手起家,来做一些媒体也好、平台、载体或者内容那一块。我们的定位是通过我们熟悉的运作方式,来找一些比较看好的、有前景的事情以及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或者是在找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合作伙伴来投资参股这个领域,省去了很多要从头作起的弊病,事实证明我们这种思路从目前来讲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媒体这一块有一些政策性的因素,有其他一些风险如何规范、如何克服、规避的问题。说实在就这一点,特别是政治这一块,我们目前也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只能说风险大的我们暂时不进入,或者避开,绕过这一块,来达到我们先把资源如何共享这一目标,寄希望于以后是否会出现新的政策,有利于我们投资商这一块的变化。到目前来讲,我们也是绕开了。我们还在谈三、四个省,费了我们很大的力量,这里不完全是资本运作过程中,完全从经济运作的角度出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些政策的衔接,以及我们过去一些体制方面的原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严格按照市场的规律来运作,把文化、传媒作为一个产业来运作,泡沫肯定会有,因为你涉足到经济这个行业就必须面临激烈的竞争,最后的胜利者肯定是脚踏实地,能够有自己特色的单位或者企业,这样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这是很正常的。因此包括互联网也好,包括我们现在宽带这一块也好,从目前来看,涉足的资本也好、企业也好,竞争越来越多,竞争是激烈的,残酷是难免的,谁做得好,谁进入得好,谁有自己清新的理念。当然也不排除资源整合做得如何好,因此我们现在也不排除我们涉足传统的传媒,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新兴的行业,因为它是一种新兴事物,作为我们青鸟来说,我们始终把握高回报的产业,始终有一种比较好的思想准备,这种好回报,肯定是高风险的,因为我们有这种思想准备,因此我们有抗风险的一种能力。至于说如何整合一部分,我们是想通过行业来整合,而我们只是提供一些我们自己具有优势的部分。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我们现在也是按这种方式来做,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现在前途很光明,特别是文化这一块。刚才说默老头也好,雷老头也好,说实在的,我们始终盯着他们,传媒是我们的载体,最后我们的落脚点是面向我们的消费者,面向我们的用户,只有他们能够接纳我们来说,我们这个企业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内容、服务这块。
主持人:
谢谢,我想问题在于谁都想当默多克,雷石东,我想可能台上每位都想,但最后谁能来当,我想待会儿我们会谈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张忠来给我们讲讲,讲讲你作为一个新报人,中国的平面媒体,纸制媒体,他是否是泡沫,要看现在残酷到什么程度。
张忠:
我不谈全国的媒体情况,我只谈经济类的平面媒体的情况,去年年底我从中国经营报出来,包括我们经营报其他人出来筹备经济观察报,当时经营报也有很多人紧张,说这几个人出去是否要办另外一份中国经营报。10月16日我们经济观察报真正创刊后他们都很高兴,因为这份报纸不是跟中国经营报正面冲突的一份报纸。我们出来为什么要作一份经济类的报纸,或者说我们怎么判断经营类的报纸还有一定的空间?我们也是根据中国经营报内部的发展考虑的,中国经营报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成为中国经济类报纸中比较拔尖的报纸,去年整体的经营收入是7800万,而其整个的成本是4800万,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比例来说,它获得了很好的空间,但是其他的经济类媒体情况往往不太好,因此它在经济类报纸属于一枝独秀,但经营报也优缺点。首先它的增长势头非常快,96年时广告收入200多万,仅仅四年后获得了7800万的收入,而且从今年来看,会突破一个亿。首先市场增长非常快,但这个市场的媒体非常非常少,经营报一枝独秀,其他的经济类媒体没有成长起来,经营报所面临的问题在于,它通过几年的发展,大量的读者也在流失,通过调查也发现了,它的读者的收入水平在下降,1998年收入水平平均每一个读者的月收入是1780元,而到了2000年时,读者的收入已降到1260元。为何会出现读者的流失?中国经营报也是由于他的定位造成的。中国经营报是以大量的案例式报道为主,讲究新闻的实用性和指导性,这样对很多在大学时代的学生,和初入公司的一些人士比较有吸引力,他们愿意看这些东西。但是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当初的这些读者,或者从大学毕业,或者刚进公司已经成为一个部门的管理者了,他们再看中国经营报时,会觉得经营报的一些案例式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其胃口了。而且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包括去年中国出现了很多大家热烈在谈论资本的事,资本层面的问题,中国经营报在这方面反映比较慢。与此同时,中国的媒体在发展到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人才流失的问题。当年的中华工商时报在其最鼎盛的时候出现了人才的流失。中国经营报也是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作了一个统计,在99年2000年两年的时间,中国经营报,精品购物指南有名有姓的人流失了80位,流失的都是很骨干的人员,不是被别的报纸挖走了,就是去干别的了,因此大量从事经营报有经验的人都流走了,而刚毕业的学生和一些在其他报纸干得时间不长的人进入经营报之后,这些人写了一些报道,很多人觉得谈得不深,渐渐使读者流失。这样的情况给经济类报纸挪出了一个比较大的空间。我们认为中国经营报流失的这部分读者不是不看经济类的报纸、经济类的刊物了,他一定会找这样一个媒体。因此我们认为办一些定位更高一些的媒体可能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而且 的确是有一些。特别是去年以来,大家看了很多“海龟”派的人在中国的经济领域是很活跃的。包括今年中国进入WTO的问题,我们觉得办一个全球化视角的报纸,正是符合中国现在经济类的需求的,当然我们看的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看到中国目前变化,大家知道今年又出了一些媒体,比如像《21世纪经济报道》他们的来势也很凶猛,他们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发展空间,挤进了这个圈子。因此今年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21世纪和中国经营报,还是我们经济观察,三家报纸形成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竞争格局,但是三家报纸定位还是有区别的,中国经营报对三家报纸进行了一个评估,他说中国经营报是一个塔基,21世纪在塔腰,我们在塔尖。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类的媒体市场还没有到一个你死我活的阶段,大家都在共同成长。从今年的竞争情况来看,中国经营报,我们走的时候发行量是32万份,但是今年它的发行量还有28万份,它并没有获得大幅度的下降,我们两家的报纸发行量加起来已经超过经营报的发行量,因此我们经营类报纸的读者范围扩大了,我们并没有抢中国经营报的饭碗,因此目前经营类的媒体还是属于一个高增长的阶段。这些数据从搞媒体研究的人来看,是会得到比较精确的数字,但我现在一时还报不出来具体增长了多少。从我们自己操作的层面来看,从经济类媒体这块来看,我们花钱是很节省的。大家几乎没有谁看到我们在哪有大幅度的广告。21世纪他们也没有花太多的钱,大家都在仔细地花,而且用心地作媒体的市场。相对于京华时报来说,包括我跟吴社长谈过,我说我们比你的经营压力要小多了,我说你们一睁眼就要亏损30万,按照它们目前的发行量,和经营量一睁眼就有30万的压力。我们作的是周报,一周才有30万的压力,我们的时间和空间要大一些。
主持人:
我觉得张忠讲了半天中国经营报,我不同意你讲的你们不烧钱,我觉得竞争出来后,双方的手段一定会升级,而且我知道《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出来时,报纸的人才真是火了,到处都在挖人,身价一天比一天高,所以我都后悔,为什么不作一个平面记者,是他们把IT记者的身价炒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