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寨手机走红的背后力量
中国手机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变化,行业竞争激烈,价格战时常发生,市场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不断上升,导致终端厂商利润率下降,多家国内厂家倒闭或退出市场。但同时山寨手机行业异军突起,与外资品牌、国产品牌三分天下,成为中国手机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手机的垂直分离
驱动手机产业产生上述变化的潜在力量是行业的垂直分离。垂直分离理论最早由George Stigler(1951)提出,阐述了产业生命周期和和产业链结构的倒U-型动态关系。此理论建立在Smith劳动分工受到市场容量限制的假说之上。幼稚产业开始时,产业结构往往是垂直一体化,但因产量太小,行业无法支持专业公司和中间产品的市场。当行业进入成长期,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外包部分生产,分工程度提高,产生中间产品市场,产业结构成熟变为垂直分离。当行业进入衰退阶段,市场萎缩,垂直一体化程度上升。
产业的本地化(localization)、集群化(clustering)加速了垂直分离过程。深圳华强(000062,股吧)的手机产业集群就是个例子。深圳华强北路作为山寨手机的集散地,聚集了20多家手机卖场,从手机到键盘、显示屏、耳机等各种零配件,各种款式和型号应有尽有。众多企业在特定地理空间的聚集,能扩大市场范围,从而使企业的纵向分解变得有利可图。产业的本地化、集群化有助于形成共享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同时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产业垂直分离过程中另一个要素是外购的交易成本减少,比如产品制作程序的趋同、零配件的标准化,和标准的平台型中间产品的出现。比如Intel的微处理器作为标准平台型中间产品的出现,加速了PC产业垂直分离的过程,PC市场产生巨大变革。
当产业上游需要巨额固定投资,而下游进入开放、竞争激烈时,更易产生垂直分离。手机行业的上游产业是基频、内存、射频等芯片,需要高技术投入和巨大固定投资,大部分依赖进口,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外企业毛利润率稍高。手机行业下游的低门槛,加速了垂直分离现象。
支持中国手机行业垂直分离的最重要证据体现在产业链中各种元件出现了成熟市场,几乎每个手机生产环节都拥有10家以上供应商,基本是完全竞争市场。上游产业因需较高的技术含量,毛利润率稍高。下游产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大部分企业毛利润率不到10%。
手机元件可以分为四大类。主动半导体元件,占手机成本的50%以上,包括基频、内存、射频等芯片,欧美厂家占据主导地位,也是毛利率最高的领域,平均毛利率在30-40%之间。被动元件,主要包括电容、电感和电阻等,主要供应商是日本和台湾厂家,该行业毛利率大约在10-20%,日本厂商的毛利率略高。结构件,主要是手机外壳和PCB板,行业毛利润率小于10%。功能元件,包括显示屏、电声元件、振动马达、电池、天线、摄像头等。显示屏分为面板和模块。国内绝大多数厂家都是模块厂家;面板厂家大多是台湾和日韩厂家,厂家的毛利率大约为10%。电声元件行业毛利率不到7%。
手机行业垂直分离的第二个证据体现在行业领导企业的大规模外包代工现象和关闭工厂。比如明基、诺基亚、摩托罗拉相继关闭了在德国的工厂。诺基亚转型成一个软件公司,手机制造外包给富士康和比亚迪。
手机行业的垂直分离还体现在通用平台性产品的出现。联发科(MTK)提供的“芯片+软件平台+第三方应用软件”集成平台解决方案,国内的很多厂家都是采用这种方案在运作,这个平台似乎成了很多国内厂商的de facto 平台,同时催生了中国的山寨手机行业。
山寨手机为何走红
山寨手机最初多靠冒牌、贴牌生产,后因牌照制度的取消而“转正”。目前,山寨手机已经脱离了单纯的高仿和侵权阶段,众多默默无闻的小品牌是山寨手机队伍中的中坚力量,随着资本、口碑、市场经验的积累,其中部分厂商已成为知名品牌。比如天语、金立等几家手机品牌均是山寨手机出身,转向正规后已有不错的业绩。
“山寨手机”一词已不单单代表一种产品,而是一种生产方式,甚至一种中国特有的商业文化。“山寨”生产方式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超越这个产品。
手机行业产生山寨现象表面上看,是因为MTK平台的出现及手机下游配套产业的完善,但根本原因是产业的垂直分离。高度集成的MTK平台为手机厂商省去了大量的研发程序和费用,手机生产技术壁垒的大幅降低使得众多小厂商涌向手机生产领域。MTK是一家中国台湾芯片制造厂商,其平台集成了手机主板及软件,完工率基本上在60%以上,手机厂商拿到该平台后,只需稍微加工便可上架出货,手机生产变成了手机组装。
手机行业的山寨现象伴随手机市场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不断上升,不得不让人联想到PC产业的历史。那是个典型的U-型产业生命周期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早期,计算机产业兴起,大型主机的生产厂商从市场购买电子元件。50年代末期进入晶体管时代后,IBM, RCA等大厂商开始实现垂直一体化生产晶体管。计算机厂商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按自己的标准生产一整套主机、外设、各种软件,不能相互兼容。60年代中期IBM的成功使得美国司法提案IBM违反反托拉斯的调查。到了70年代,随着微处理器的应用,计算机厂商向芯片厂商购买元件,一体化生产开始瓦解,进入垂直分离阶段。此阶段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是英特尔的崛起及其微处理器这样平台型产品的出现。
手机元件的不断标准化,似乎预示手机行业要走PC产业的老路。PC产业的格局是市场两极化,比如美国这样很成熟的市场,市场品牌集中到两三家企业,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但每家产量都不大,且没有品牌。中端企业边缘化。手机目前的发展趋势也是品牌集中,诺基亚、三星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中端企业,包括爱索、LG和几个国产品牌越来越边缘化,摩托罗拉在很危险地滑向第二阵营。低端基本是山寨机的市场。但同时手机和PC的区别可能延缓产业彻底垂直分离的速度。PC同质化严重,手机仍是个性产品,有对样式、工艺的要求。
产业链的垂直分离表面上对行业似乎没有影响,但结构性的变化决定公司的长期战略。随着市场不断成熟和饱和、利润率不断下降,行业整合不可避免。苹果的策略是加强设计和人机结合方面的投入,赋予手机新的含义,提升品牌。诺基亚战略转型,逐渐离开制造业,加强软件和通讯方面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