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策略:信息素养与网络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个自21世纪开始兴起的新名词,是一种知识管理的策略。根据美国德萨斯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导修网页 (英语)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使人能够更有效地选择、查找及评估传统或网上资源的技巧”。
不同人对信息素养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但大致上都可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部分:(温雯韵;TILT)IL_text.rar(17.7 KB)
- 确认所需信息
- 寻获信息
- 评估信息
- 应用信息
近来也逐渐重视流程中的评估与反思,使过程更加流畅与数据使用正确性提高。
而在日本,他们把信息素养再细分为专注于从不同媒体搜集情报(信息)的媒体素养及专注于从计算机处理大量及高速的情报(信息)的计算机素养。为了应付经济变革等等的需要,日本的学校教育都非常着重培育信息素养。
对于近年在香港积极推行的任务为本学习法(Task-based learning)及专题研习学习法,信息素养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建知识的框架。而另一方面,在态度方面,香港的课程对信息范畴的品德教育比较强调。(参看香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香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1、把学校变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而学生则成为主动性强、具探究精神和创意的学习者;2、让学生有机会探索网上的知识和资讯世界,使他们获得广泛的知识基础,并培养广阔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有效并迅速地处理资讯的能力;4、培养学生终生自学的态度和能力香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简介电脑常识,用电脑绘画、书写,使用网际网路,文字处理,试算表计算及图表制作,使用电子邮件, 透过logo语言操控电脑。
“信息素养”这个名词其实早在1974年已经出现。当时,美国图书馆学会(ALA)举办了“ALA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的第一次会议。当时,主席Zurkowski在会议中以提纲形式第一次提出这个名词。到了21世纪,信息素养这个名词在教育界渐渐取代旧有的“信息能力”(Information Competency)或“信息技能”(Information Skills),原因是“信息素养”讲求较高层次方面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而不是单单指能力或认知上的评估。所谓“素养”,源自英语的“Literacy”,即对于文字的读写能力。把这个概念映射到信息技术,就是指学生或职员对信息的解读及制作能力。而信息的样式又林林总总,包括一切印刷以外的文字及非文字的媒体,例如:视觉媒体、听觉媒体、电子媒体、流动媒体、网上媒体等。因此,信息素养可以说是把日常教学上的文学修养推广至跨媒体的层次上。不过,正正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出版变得更容易,市民大众要表达自己的声音更方便,使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得到的信息突然大幅增长。面对这高速及大量的信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亦是学习信息素养的重点。
确认所需信息
理解问题所需要用的信息,并筹划如何寻获。
利用六何法、脑力激荡法、脑图等方式描绘出问题
预备问题所需的先备知识
由于知识的来源并非独一,而格式亦各有不同,诸如:印刷式的书本、报章、杂志,或非印刷式的电视节目、录影、数据库、网站等等。所以,作为一个信息素养(信息文化)人,需要知道为何、何时及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的信息工具,并对所获取的信息作出批判性思考。
信息素养(信息文化)并非一蹴即至的神功,而需要慢慢的培养。就好像说话及写作技巧一样,要透过不断练习,获取经验以后,就会做得更好。而经验的累积,正是透过对所研究的题目的数据及见解的搜索、选取、评估而获得。
寻获信息
网上:如何利用搜索器查找所需知识。
图书馆:如何利用图书馆内的分类目录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从人身上获取信息:如何利用方法(ex.问卷法、访谈法...等等)从人身上获取第一手的信息。
评估信息
辨别信息的来源及真伪
是否匹配使用需求以解决问题
应用信息
对信息版权的认知及了解
纪录、摘要、改写已获取信息
综合、创造产生新知识
TILT - Texas Information Literacy Tutorial(网站快照)
随着信息的存储与传播大面积利用网络工具来实现,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也在数位素养、网络素养(Digital Literacy)化。
网络素养是运用电脑及网络资源的能力来定位、组织、理解、估价和分析信息。或者说,是利用互联网来对信息进行一系列搜索、对比、处理以及应用到现实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根据Paul Gilster在1997年定义的数位素养(Digital Literacy)“它是以不同形式来了解并且使用电脑广泛资源的能力”。Paul Gilster在1998年发表的《Digital Literacy》一书中,又定义数位素养定义为“取得电脑网络资源,并加以应用的能力”。
作为一种基本能力:网络素养是一种适应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在信息技术和网络不停地高速发展的当下,网络素养是一种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基本能力。
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网络素养是网络相关能力的综合体现,从通晓基本的互联网工具,如搜素引擎、电子邮箱,到能分类、整理和对比互联网信息,再到参与互联网共建。不光是一种基本的技能,也包含了具备技能后在一定意识下做出的复杂行为。
网络素养框架,包含了5个层级。
层级Ⅰ:工具层级。即是对基础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包括了搜索引擎(了解搜索引擎功能、搜索技巧等)、信息管理工具(管理信息来源、选择合适信息源等)和个人管理工具(信息导图、知识管理等)三个方面。
层级Ⅱ:识别层级。即在能够使用基础工具的基础上,对信息有分辨和识别的能力,且具备互联网责任。
层级Ⅲ:参与层级。即能够在互联网世界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同时,学会分享和连接更多人。这一层级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个人方面:具有互联网分享精神,并且学会在互联网世界中保护自己的信息。社会层面:链接他人。
层级Ⅳ:协作层级。即在与更多人发生联系与交互之后,产生更进一步的行动和创造。如参与一次互联网社区的共建。
层级Ⅴ:智慧网络人。已经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且能在虚拟和现实的交互中利用互联网来解决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未来信息时代每一个人的竞争力所在。
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网络素养几乎包含了与网络有关的大部分能力,小到知道如何分辨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运用互联网工具,大到通过互联网来参与社会活动,建立更多与外界的联系,快速利用互联网来解决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
综上,在信息与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素养已经成为了一种利用互联网处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一种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实中会是非常独特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