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我国化肥产业的优势和劣势
入世后我国的化肥产业是化肥市场全球化中生存的化肥产业,同国外化肥产业相比,我国化肥产业既有劣势,也有我们的优势。
我国是钾缺、磷不富、天然气价格高的国家,四川大化肥用的天然气价格是每立方0.7元,俄罗斯要低得多,从储量和价格两方面来看,我国的化肥产业与化肥出口大国的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相比,没有资源优势。
我国化肥行业有代表性的技术是六七十年代引进的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的生产技术,后来经过改造在节能增产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美国相比落后了20年。从品种上看,磷肥是普钙当家,氮肥是碳铵和小尿素还占半壁江山,从生产工艺和品种两方面看,我国的化肥与国外比没有技术优势。
我国生产合成氨的企业近1000家,平均生产规模2万多吨,美国生产合成氨的企业58家,平均规模30多万吨。我国没有一家100万吨级的合成氨厂,美国的AGRIUM公司生产能力超过300万吨。我国没有100万吨级的高效磷肥企业和钾肥企业,美国的IMC公司高效磷肥700万吨,钾肥900万吨。因此,我国的化肥产业与国外比没有规模优势。
正是因为没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我国作为化肥生产的超级大国很难成为国际化肥市场上竞争的主角,只能在本国市场上与国外企业竞争。
从本国市场的角度看,我国化肥行业有本土优势、组织资源多的优势和人均费用低的优势。
本土优势的内涵是:与国外企业比我国化肥企业产品的运输费用低。国外企业在中国不可能做到按乡按村地搞土壤的取样分析,我国化肥企业可以轻易地做到这一点。国外企业在我国做不到按县按乡地搞平衡施肥示范服务,我国化肥企业也可以做到。我国上千家的地处农村的小化肥企业不少职工来自农村,家在农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与农民沟通容易,争取农民购肥的订单容易。地处农村的化肥企业能就地取材利用秸秆等副产物生产出的化肥档次高、价格低的生物肥、生化有机肥。
组织资源多的优势是:我国乡以上的小化肥企业星罗棋布,我国的县有土肥站,乡有供销社,这些组织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相互掣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要县政府出面可以轻易地融合成服务、营销、生产为一体的农化服务公司。
我国化肥企业职工的人工费用比美国低了30倍以上,减员增效的潜力很大,只要化肥产业的定位正确,企业的结构合理,人均费用低的优势就可以转化为人工成本低、产品价格低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