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看好的手机支付
手机支付最早是通过发送短信、登陆网站方式利用银行卡等账户进行交易,只须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等支付账号绑定即可。
RF-SIM(Radio Frequency SIM,射频识别SIM卡)方案
之后,逐渐出现了现场支付,中移动推出的“手机钱包”业务就包括现场消费支付。
目前,中国移动“手机钱包”业务所采用的为RF-SIM(Radio Frequency SIM,射频识别SIM卡)方案,即通过更换RF-SIM卡,无须更换手机号码,即可实现手机在POS机、公交地铁等服务场所“刷机”消费。“现在来看,RF-SIM方案总体较为完美,该卡与手机SIM卡大小一样,且超高频微波可轻易穿过手机锂电池和金属板,是目前中国移动“手机钱包”业务所采用的。目前该业务在湖南、重庆、广东、上海等10余省市试用,预估使用人群至少在50万以上。
发展瓶颈
1、需要用户将SIM卡更换为RF-SIM卡。
2、如使用现场支付功能,需要受款商家更换POS设备。
而与RF-SIM方案现场支付形式不同的还包括NFC及SIM-pass。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通信)方案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通信)由飞利浦、诺基亚、索尼等厂商主推,其应用是在手机中嵌入一块NFC芯片,之后与SIM卡互联,通过移动通信运营商或发卡银行,将定制的金融智能卡植入手机,便能借助无线通信网络,实现远程支付功能。也可以在支持非接触支付业务的银联卡受理商户进行现场“刷机”支付。
其实NFC仍旧属于RFID行业应用,NFC技术将移动终端与RFID应用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中国银联新一代手机支付业务就是基于这一技术的。
中国银联对手机支付的说明:
手机支付服务是中国银联在各商业银行的支持下,与移动运营商联合为持卡人提供的,通过手机对银行卡账户进行操作以完成支付交易的一种新型服务。
第一代手机支付:目前正在应用推广的第一代手机支付是通过短信互动完成银行卡的基本功能。
新一代手机支付利用集成在移动终端上的具有非接触功能的IC卡芯片作为支付信息的安全载体,将银行卡和电子钱包信息存储在该安全芯片中,通过非接触通信和无线数据通信技术进行现场和远程的新型支付方式。
跟信用卡使用一样,在使用现场支付功能时,小额消费交易无需输入密码和签名,大额支付输入银行卡密码并在签购单上签名即可完成交易。
发展瓶颈
1、需要用户更换支持NFC技术的手机,比如中国银联用作测试的诺基亚6131i;如不更换手机及改动SIM卡,则需要使NFC芯片支持Dual 7816接口(一个通讯技术问题)。
2、如使用现场支付功能,需要受款商家更换POS设备。
SIM-pass方案
SIM-pass方案即“SIM卡+非接触CPU卡”的结合体,可靠性低,稳定性差,看起来有点像DIY的生硬组合。该方案曾在2006年在运营商内部试用,目前大约有不到5万用户。
技术述评
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等运营商都使用RFID应用,但技术并不兼容。由于NFC与SIM卡没有任何关系,手机服务供应商完全可以摆脱运营商,向客户提供各种基于无线近距离通信的服务(比如手机钱包,门禁,会员卡管理,销售返点管理等)。因此,在中国,运营商排斥NFC技术,而更倾向于基于SIM卡的无线近距离通信解决方案。
但移动运营商采用的RF-SIM(Radio Frequency SIM,射频识别SIM卡)方案工作频率为2.4GHz,而中国银联支持的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通信)方案工作频率为13.56MHz,在改造POS机的时候,岂不是需要两套方案?或者中国银联会屈从于移动运营商?
市场述评
有应用方面,有些人很惊奇这些公交新闻:
新华网:中国联通宣布将从2009年9月15日起在上海批量上市新一代公交刷卡手机(中国联通)
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09-09/10/content_12024436.htm
绵阳公交网:最牛的公交多功能刷卡手机(长虹)
http://www.mybus.cn/Article.asp?ArtID=JPDPRRIMK
成都商报:成都进入手机刷卡时代 手机刷卡坐公交在蓉试行(中国电信+中国银联+凌拓101和海信F58)
http://www.cctime.com/html/2010-3-19/2010319102559661.htm
其实这种本地支付的新闻很难烘托出手机支付产业的繁荣,一张公交IC卡早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而且成本低,易携带。就算再加上POS购物也不足以吸引人,银行卡好象都支持银联服务,POS机都认的,非现金支付还用得着手机?所以手机用于本地支付看似另类了一点。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由于目前移动现场支付涉及到包括手机和POS等终端的硬件升级、改造,投入成本与盈利之间的平衡尚不可预估,因此还未达到可进行规模化应用的市场环境。
如果用于远程支付呢?目前很难看出比银行提供的手机端业务有更多的优势。甚至有评论说物联网的关键环节在手机支付,将两个缥缈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看起来更不可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