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omb:修个虚拟坟墓
法国人马贤利(Jacques Mechelany)曾经是位志存高远的银行家,他在死亡和人类遗产方面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原因之一是他乘坐飞机极其频繁,以至于他忍不住会定期更新遗嘱。另一个原因是,他在几年前继承了几本感人至深的相册。相册里是他祖先的照片,最老的照片可追溯到1870年。可他沮丧地发现,要找到这些祖先的个人详细资料难比登天。
9月份,马贤利上演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利用从私人投资者那里筹得的资金和从帕洛阿尔托(Palo Alto)青年才俊那里获得的技术,推出了一家名为“I-Tomb”的网站,号称是全球第一个虚拟公墓。目前,只要支付50美元的年费——你也可以一下子预交20年——任何人都可为一位去世的人建造一座在线“坟墓”,并可用虚拟的鲜花、诗词、祭品或视频来装点这座坟墓。
或者,如果你更愿意在自己健在时就料理自己的后事(并且/或者担心别人可能会对你的“坟墓”动什么手脚),你也可以在自己去世之前就给自己建立一个虚拟的悼念场所。当你离开人世后,这项服务可发布你提供的复杂指示、信息或视频,确保你的坟墓按你本人设想的样子建立。
9月份,马贤利在美国创立名叫I-Postmortem(这名字可不是我编造出来的)的公司时,为了解释自己的初衷发布了一份新闻稿。该新闻稿庄重地宣称:“世界人口已从1900年的16亿增至2011年的70亿,今年将有5400万人告别人世。”或者正如马贤利所解释的那样:“我们公司的宗旨是,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以数字化的方式留下一份遗产。”
说实在的,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一计划时,内心深处并不怎么赞同。作为在20世纪英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一代人,我更倾向于认为,死亡最好是用实实在在、持续长久的东西来纪念。我喜欢墓碑,因为它们看起来自然、结实、亘古不变,而且(通常)与某个教堂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互联网就让人感觉不牢靠、跟风,而且容易遭到破坏。互联网是我买东西、发邮件和看新闻的地方,我自然不会选择在这上面寄托哀思或保永久存记忆。
然而,我的这种本能反应无疑既是源自理性思考,又是源自文化偏见。墓碑可以被移位、表面会破损、会遭到毁坏,或者干脆无人理睬。纸质的遗嘱和相册也是同样的道理。此外,尽管我本人不是什么真正的“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但互联网已在改变我们的死亡仪式却是板上钉钉的现实——对在那些在互联网陪伴下长大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比如,人们会在某人去世后把他的Facebook页面变成凭吊页面,这在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某些人去世后,其生前选定的互联网服务会向其亲属发松电子邮件通知,或者刊登去世公告。若回到短短几年之前,人们可能会觉得这种做法很俗气;如今,人们基本上已经觉得这么做是很自然的。
此事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人类学中有一条不言而喻的道理,即所有文化都认为自己的殡葬仪式是“天经地义”和“理所当然”的。现实生活中,由于文化和时代的不同,殡葬仪式也迥然不同。想要证据?只需看看英国《金融时报》投稿人莎拉•默里(Sarah Murray)新出版的、精彩的《告别人世》(Making an Exit)一书。她父亲去世后,她曾外出旅行一年,观看了世界各地的殡葬仪式。那本书描述了数量惊人的殡葬仪式。有些地区,葬礼上哭声震天;也有些地区,葬礼上几乎寂静无声。有些社会制作飞机形状的棺材,杀猪,建造由骨头构成的寺院,向正在腐烂的尸体行注目礼,或者烧掉纸糊的手机;也有些社会(比如西方国家)以一种准工业化的流程进行火葬,让死者的遗体化于无形。唯一的共同点是,死亡是件非常情绪化的事——但所有文化都认为自己的葬礼是“正常的”。
遗憾的是,默里的书中没有提到I-Tombs——它出现得太晚了。但放进更大的背景里来看,I-Postmortem网站让世人看到了一些有趣、崭新的文化奇观。该网站不遗余力地营造一种庄严、永恒的基调:“坟墓”以繁星点点的外太空为背景(之所以选外太空作背景,想必看重的是其亘古不变、超越教派和好莱坞式的感染力),而且没有广告(如马贤利所言,“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坟墓打上广告”)。网站的措辞极其诚挚(“您正在开启一个宣告死亡的过程。我们对您的去世感到万分遗憾”),而且强调,网站的数据不会存储在美国帕洛阿尔托,而会存储在瑞士(网站的解释是,瑞士是个以国际魅力、安全性和稳定性而著称的中立国)。从文化方面讲,这个网站给人的感觉是,它仿佛是瑞士私人银行、谷歌(Google)和《星球大战》(Star Wars)三位一体。
上述营销言辞能否打动世人?我对这个问题仍持矛盾看法,因为我本人的文化本能很强大。但在一个很少有人能够亲自到墓地转转——而且新一代人对数字化表达习以为常——的世界里,我又确实看到了它的便利性和吸引力。唯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Facebook竟然没有率先推出这个网站。或者,Facebook以后会推出。我猜想,这一传奇故事的下一章将是一轮“I-Tomb战争”;毕竟,在数字化死亡这件事上存在着赚钱机会,这一点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