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的中国道路
从世界级的ERP厂商将领先的管理理念和软件工具带入中国市场开始,国内软件企业与国外厂商之间的竞争就从未停止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如今,国内企业应用ERP的热潮已经开始,相信这个热潮会持续5到8年甚至更长时间。尤其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几年的大力开拓,2002年本土厂商在中国ERP市场上的份额已经超过了国外厂商,甚至是在被国外厂商长期垄断的高端ERP市场。具体来看,国内ERP厂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应用贴近中国企业需求。国内ERP厂商对中国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和管理模式的把握,以及与客户沟通、合作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此基础上,国内ERP厂商形成了更加符合中国企业情况的应用模型和解决方案。
技术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新技术在国家间的传导已经没有时间差别。然而在国际上,一些应用很成熟的企业管理软件,由于历史包袱的原因,技术上反倒比较陈旧。国内企业没有这样的历史包袱,可以直接采用最新技术,形成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其实,SAP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利用C/S这一新技术模式打败了D&B等美国厂商。我们近年来研发的新一代ERP,就是直接采用基于多层架构、B/S结构、完全网络化(WEB)应用的ERP。这样的技术,在国际同类产品中也是先进的。
本地化的服务高效及时。再来看看服务,中国本土ERP供应商在中国市场的服务网络覆盖度是国际厂商不能比拟的。对于国际厂商来说,中国市场是其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但对本土厂商则几乎是其全部。因此,国内企业提供服务产品的本地化程度以及与用户的协同程度也相对更高。
庞大的用户基础。用户资源对于软件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内企业管理软件厂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已经有十几年历史,有的厂商已经拥有数十万的用户基础,这是本土厂商与用户多年共同合作的结果,也是本土厂商继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成本价格优势。在产品与服务价格上,尽管国际供应商开始降低其部分软件使用许可的价格(这与本土供应商的成长与竞争不无关系),但服务费用仍然居高不下,客户的总体拥有成本仍然昂贵。本土软件企业在此方面显然也有优势。
在保持以上优势的同时,国内企业在推广应用ERP的实施方式上,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和信息化基础。对于占中国企业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成熟、易用、规模化的ERP才是最适合他们的产品,而不是系统庞大、实施复杂、费用昂贵的企业管理软件。
由于中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历程与西方国家不同,在西方很流行的企业应用集成(EAI)在中国现阶段的需求和市场规模不大。国内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且应用基础相对薄弱,但这有另外一个好处——系统建设时可以直接采用当今最新、最先进的信息科技,跨越过时技术模式,享受最新科技的成果。就象中国的通信服务行业,在固定电话还没有完全普及的情况下,中国人却享受着世界最先进的移动通讯服务。此外,中国的证券交易系统在技术上比老牌的纽约和伦敦证交所也要先进得多,纽约证交所只是在不久前才废弃了纸面交易单的方式,但中国上海和深圳交易所早就实现了无纸化交易。
对于中国ERP厂商来说,要把握住中国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并在与国际厂商的竞争过程中发展成长,这场硬战的关键在于:A、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产品研发与专业服务体系);B、本土化优势的发挥;C、向国际厂商学习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D、与政府及社会信息化推进的协同;E、客户长期合作伙伴能力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迁和欧美地区ERP市场的饱和,越来越多的国际厂商加强了其进军中国市场的力度,对中国厂商来说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历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成功范例。由于政府的正确引导和产业界的努力,不仅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相当规模的中国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而且在此过程中培植起一批本土的软件及服务企业。粗略估算,国内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只花了几十亿元人民币,但如果采用国外产品,则需要数百亿元人民币。
国内企业信息化是千亿元级的群体投资,也是一个更加难得的产业发展机遇。为了使中国企业信息化走向成功,使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出自主版权、自有品牌的ERP产品,并培养出一批具有产业规模的ERP厂商和相关专业服务提供商,中国必须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ERP道路。
国内企业应用软件厂商正在踏上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ERP的道路,中国的软件产业能否在世界软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最大的机会就在ERP。我赞同这一观点,我也看到,中国本土软件企业正在快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