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产品组合、品牌和包装案例:东方不亮西方亮
浙江省余姚市湖北乡推销员沈光生在4年时间里先后为本地和全国6个省的16家单位吞吐榨菜、瓜子等滞销品330多万斤,每年获劳务费一万元。沈光生为什么能把“滞销”的产品变“俏”呢?他正是掌握了“滞货异地能变俏”的经营哲学。沈光生所在的泗门区年产榨菜达100万担左右,1983年由于信息不灵,销售渠道梗阻,榨菜滞销。29岁的沈光生初出茅庐,为村民找销路,凭着诚实和信誉,当年便推销榨菜30万公斤。他把浙江滞销的榨菜联系销往东北、内蒙古,又把内蒙古滞销的瓜子联系销到余姚市,从中收取服务费,使两地滞销的产品得以销售出去。
[试析]
上述事例中包含有什么营销原理?
[分析]
这则事例表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此时此地看似滞销积压、不受欢迎的贱货,在彼时彼地却可能是俏销品,商品流通的幅员辽阔,消费者众多,市场需求差异很大,余缺畅滞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内表现不尽一致。如沿海一带的小商品,在当地不一定畅销,可转往内地却有广阔的市场;“泥蒿”在边远山区和广大农村是人们不屑一顾的野草,可武汉市居民却当作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城市风行多年的绸类织物已不为人们喜爱,而边远山区的农民视为珍宝。如果企业目明耳聪,善于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商品需求信息,敢于人弃我取,那么,生意定会越做越活。当然,“人弃我取”要建立在深入调查、准确预测、摸透行情、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如果不加区别地盲目乱取人之所弃,生意不仅做不活,反而会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