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刘德华:不懂得骂人的老板头大,超难做
香港演员刘德华从影近30年,拍摄了超过140部作品,他越来越信奉“自己演”的哲学。
“自己演”的哲学也是“老板刘德华”的独特商业模式——将片酬作为电影投资。相比于演员身份,刘德华的老板身份并不广为人知。
谈到做一名“老板”,刘德华说是新鲜的体验,但也超难做:“原来许多人也会比较不愿意见到我!比如导演的剧本在拍之前,剧本就改了十几稿,我一直压着他不要拍不要开始,须确定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才行,后来我就发觉这个人开始躲着我,约见面好难。真的开拍,躲着我的人就更多啦,比如每天必须进行严格的时间与成本控制,很多时候得激发大家的紧迫感,发火骂人都是必须的,可是我偶像做了那么久,根本不懂得骂人怎么骂,常常骂得没有了下文,就自己在一边很尴尬,而且上午骂了人家,下午必定又陪上笑脸请人家吃东西,好容易收工,第二天早晨还是得去骂人,头都大了,老板超难做。”
事实上,1991年即成立香港天幕制作有限公司,2000年重整NMG经纪公司,2002年建立映艺娱乐有限公司至今,刘德华的老板生涯已超过20年。作品也名副其实,1991年“神雕侠侣系列”,到使得导演陈果一鸣惊人;1997年发行了开创香港独立制片文艺电影先河的《香港制造》;2005年发起“亚洲新星导演”计划,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林子聪的《得闲饮茶》,何宇恒的《太阳雨》,相当一批“新星”导演们崭露头角之初,总要提到的是刘老板的密切扶助;不能不提起的还有许鞍华的电影《桃姐》。
2012年,节奏舒缓,港地人情味饱满的文艺电影《桃姐》在那一年嘈杂乱战的华语电影市场之中脱颖而出,一片赞誉声中,这部电影甚至已成为香港电影复兴路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正是因这部电影,演员刘德华,在全世界的颁奖典礼上拿走大大小小的奖杯;而老板刘德华,则总投资150万美金,其中还包括自己的片酬部分,影片收益超过1700万美金。
刘德华自己并不很介意20多年的刘老板,声名却是有限,甚至自嘲“刘赔钱”比“刘老板”还有名,他说:“我不太懂得市场的,也不很明白投资和预算,拍电影因为我太爱电影了,我能三天三夜和人聊剧本聊不停,我认可的案子找到我,基本上就是多少是可以花的就拿出来拍嘛,然后用最多时间最大的成本只要把电影做到最好,可惜的是,这样子我总是没有钱。人家电影大亨可都是会算账的。但我知道我可以学的啊,这一次就是从头开始学习。”
问:你对新技术一直很痴迷吗?
答:我是1994年学习Photoshop,我从1995年就开始用MAC,至今没有用过别的电脑。我弟弟是电脑奇才,他是香港第一代的电脑工程师,那个年代给他300块,他可以给人攒一台机器的。那个时候我就想,哇,我弟弟太厉害了,所以就开始学了。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公司以后也是,九十年代初我买回来大概是香港的第一部交互式摄影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 System),但结果拍过两个广告而已,太早了些大家都还不熟悉这个东西。这是我在1999年在加拿大时我又看到国外展出的新型的有线摄影机Cable Camera,也很兴奋地买了回来,不过结果还是回到香港还没有摄影师会用。
问:你怎么看把片酬作为投资的这个“刘老板”商业模式。
答:我觉得我投这个肯定是公平合理的。比如《风暴》在面临追加投资的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去和老板谈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我多投一块,你也多投一块,有的时候资金对于完成一部电影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其实我自己正在学习如何小心谨慎地花钱,去算作为老板该算的帐,所以实际上,我的原则是一定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那么就千万不要(把片酬作为资本投入电影)。
问:你不会觉得商业和好电影、艺术价值之间存在矛盾?
答:把任何东西放在市场里,肯定是跟钱挂钩的,谁说艺术和钱没有关系,没有哪个艺术品不贵的。商业是好的,它可以养着艺术,我觉得千万不能等到没有市场了,算算看最后还有几部几部艺术品,而是想办法把更多样话的作品,都变成能卖钱的东西。
而且恰恰商业是真正帮助到艺术的。比如对于那些拍了很多年的导演,你明明知道他有才华有梦想,他要坚持梦想和市场有距离的时候,那就要靠有能力的公司,用合理的良性的商业帮助他,哪怕是那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演员去帮助他们慢慢去实现,比如说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也是要带着票房号召力的演员慢慢做到今天。
问:从一个投资人的角度,你怎么看待现在的香港电影。
答:现在正是需要努力的时候吧。香港电影在80年代90年代曾经很好,有大量的明星出现,因为那时候港片的卖得很好,大量的投资来自东南亚、台湾。但这个阶段并不长久,后来也是种种原因,比如电视台录像带等等抢占了电影的市场,从此就开始老是被谈及的港片的衰落。
现在就算是一个蛮好的时候。但是确实也很奇怪的是,从前香港习惯了为日本为马来西亚为台湾而拍一部电影,但是现在他们却反应过头,比如有人说为什么我们要为大陆去拍戏呢。在我看这是很奇怪的想法,世界已经到这个地步,你就必须去适应新的规则,而且谁说你不能拍好的香港电影,《寒战》、《无间道》、《桃姐》不都是地道的香港电影么?中国的市场不仅对港片意义重大,甚至是对于一个个体的演员,也是再好不过的机遇,最实际去讲,2000年之前香港演员中间除了成龙几乎没有赚到钱的艺人,我自己也是如此,每一年年底都要小心算算,时常还搞不定全年的财务平衡,这其实是很说明问题的。
问:你主演的电影《富春山居图》遭到很多批评,以至于还有人调侃说实在太烂而成经典,后来你也公开致歉,并且说是高估了自己的选片眼光。你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
答:首先我觉得我跟导演是很要好的朋友,我不反对大家认为他的作品没有达到大家的要求,但我觉得我答应出演他的作品,那我就接受服从的角色,导演为什么叫“director”?因为导演就是我要你去我的方向,所以我选择做这个事情,那么我就跟着他去他的方向,这是我不后悔的。我也相信他作为一个成年人,花了那么多钱去做这个辛苦的事情,肯定不是用来自毁的,在他的脑里肯定也有一个梦想存在,我不应该去取代他来随便涂改这个梦想。当然中间是有很多矛盾,但我至今觉得我做了所有我应该去做的事情。我懂得会有很多粉丝、媒体,可能会去怪那样一部电影,这是我很不愿意看到的,我把自己的每一部电影都看作是自己的儿子,替它道歉的心情就像是家长给做错事的小孩去认错的心情。
“自己演”的哲学也是“老板刘德华”的独特商业模式——将片酬作为电影投资。相比于演员身份,刘德华的老板身份并不广为人知。
谈到做一名“老板”,刘德华说是新鲜的体验,但也超难做:“原来许多人也会比较不愿意见到我!比如导演的剧本在拍之前,剧本就改了十几稿,我一直压着他不要拍不要开始,须确定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才行,后来我就发觉这个人开始躲着我,约见面好难。真的开拍,躲着我的人就更多啦,比如每天必须进行严格的时间与成本控制,很多时候得激发大家的紧迫感,发火骂人都是必须的,可是我偶像做了那么久,根本不懂得骂人怎么骂,常常骂得没有了下文,就自己在一边很尴尬,而且上午骂了人家,下午必定又陪上笑脸请人家吃东西,好容易收工,第二天早晨还是得去骂人,头都大了,老板超难做。”
事实上,1991年即成立香港天幕制作有限公司,2000年重整NMG经纪公司,2002年建立映艺娱乐有限公司至今,刘德华的老板生涯已超过20年。作品也名副其实,1991年“神雕侠侣系列”,到使得导演陈果一鸣惊人;1997年发行了开创香港独立制片文艺电影先河的《香港制造》;2005年发起“亚洲新星导演”计划,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林子聪的《得闲饮茶》,何宇恒的《太阳雨》,相当一批“新星”导演们崭露头角之初,总要提到的是刘老板的密切扶助;不能不提起的还有许鞍华的电影《桃姐》。
2012年,节奏舒缓,港地人情味饱满的文艺电影《桃姐》在那一年嘈杂乱战的华语电影市场之中脱颖而出,一片赞誉声中,这部电影甚至已成为香港电影复兴路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正是因这部电影,演员刘德华,在全世界的颁奖典礼上拿走大大小小的奖杯;而老板刘德华,则总投资150万美金,其中还包括自己的片酬部分,影片收益超过1700万美金。
刘德华自己并不很介意20多年的刘老板,声名却是有限,甚至自嘲“刘赔钱”比“刘老板”还有名,他说:“我不太懂得市场的,也不很明白投资和预算,拍电影因为我太爱电影了,我能三天三夜和人聊剧本聊不停,我认可的案子找到我,基本上就是多少是可以花的就拿出来拍嘛,然后用最多时间最大的成本只要把电影做到最好,可惜的是,这样子我总是没有钱。人家电影大亨可都是会算账的。但我知道我可以学的啊,这一次就是从头开始学习。”
问:你对新技术一直很痴迷吗?
答:我是1994年学习Photoshop,我从1995年就开始用MAC,至今没有用过别的电脑。我弟弟是电脑奇才,他是香港第一代的电脑工程师,那个年代给他300块,他可以给人攒一台机器的。那个时候我就想,哇,我弟弟太厉害了,所以就开始学了。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公司以后也是,九十年代初我买回来大概是香港的第一部交互式摄影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 System),但结果拍过两个广告而已,太早了些大家都还不熟悉这个东西。这是我在1999年在加拿大时我又看到国外展出的新型的有线摄影机Cable Camera,也很兴奋地买了回来,不过结果还是回到香港还没有摄影师会用。
问:你怎么看把片酬作为投资的这个“刘老板”商业模式。
答:我觉得我投这个肯定是公平合理的。比如《风暴》在面临追加投资的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去和老板谈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我多投一块,你也多投一块,有的时候资金对于完成一部电影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其实我自己正在学习如何小心谨慎地花钱,去算作为老板该算的帐,所以实际上,我的原则是一定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那么就千万不要(把片酬作为资本投入电影)。
问:你不会觉得商业和好电影、艺术价值之间存在矛盾?
答:把任何东西放在市场里,肯定是跟钱挂钩的,谁说艺术和钱没有关系,没有哪个艺术品不贵的。商业是好的,它可以养着艺术,我觉得千万不能等到没有市场了,算算看最后还有几部几部艺术品,而是想办法把更多样话的作品,都变成能卖钱的东西。
而且恰恰商业是真正帮助到艺术的。比如对于那些拍了很多年的导演,你明明知道他有才华有梦想,他要坚持梦想和市场有距离的时候,那就要靠有能力的公司,用合理的良性的商业帮助他,哪怕是那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演员去帮助他们慢慢去实现,比如说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也是要带着票房号召力的演员慢慢做到今天。
问:从一个投资人的角度,你怎么看待现在的香港电影。
答:现在正是需要努力的时候吧。香港电影在80年代90年代曾经很好,有大量的明星出现,因为那时候港片的卖得很好,大量的投资来自东南亚、台湾。但这个阶段并不长久,后来也是种种原因,比如电视台录像带等等抢占了电影的市场,从此就开始老是被谈及的港片的衰落。
现在就算是一个蛮好的时候。但是确实也很奇怪的是,从前香港习惯了为日本为马来西亚为台湾而拍一部电影,但是现在他们却反应过头,比如有人说为什么我们要为大陆去拍戏呢。在我看这是很奇怪的想法,世界已经到这个地步,你就必须去适应新的规则,而且谁说你不能拍好的香港电影,《寒战》、《无间道》、《桃姐》不都是地道的香港电影么?中国的市场不仅对港片意义重大,甚至是对于一个个体的演员,也是再好不过的机遇,最实际去讲,2000年之前香港演员中间除了成龙几乎没有赚到钱的艺人,我自己也是如此,每一年年底都要小心算算,时常还搞不定全年的财务平衡,这其实是很说明问题的。
问:你主演的电影《富春山居图》遭到很多批评,以至于还有人调侃说实在太烂而成经典,后来你也公开致歉,并且说是高估了自己的选片眼光。你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
答:首先我觉得我跟导演是很要好的朋友,我不反对大家认为他的作品没有达到大家的要求,但我觉得我答应出演他的作品,那我就接受服从的角色,导演为什么叫“director”?因为导演就是我要你去我的方向,所以我选择做这个事情,那么我就跟着他去他的方向,这是我不后悔的。我也相信他作为一个成年人,花了那么多钱去做这个辛苦的事情,肯定不是用来自毁的,在他的脑里肯定也有一个梦想存在,我不应该去取代他来随便涂改这个梦想。当然中间是有很多矛盾,但我至今觉得我做了所有我应该去做的事情。我懂得会有很多粉丝、媒体,可能会去怪那样一部电影,这是我很不愿意看到的,我把自己的每一部电影都看作是自己的儿子,替它道歉的心情就像是家长给做错事的小孩去认错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