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引擎”加速波导手机升空华波导手机
2002年被业界称作“国产手机年”。据销售商统计,在上海市场,国产手机的份额已超过三成,且呈上升的趋势。而来自手机厂商的统计,在二线城市,以波导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已超过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外国品牌。
“强行起飞”的品牌策略
1999年,波导将主导产品从寻呼机转到手机上,当时国外品牌根基已经扎得很牢固。波导副总经理隋波认为:“品牌策略必须要有速度,不能像烧开水那样,10度、20度……没有人给你时间,我们一下子就把它放飞。1999年波导上市的时候,波导的广告投入在国产品牌手机是投入资金最大、投放密度也是最高的。同时避开了国外品牌在媒体方面的强大‘噪声’。当时的媒体都在宣传手机的时尚和功能,我们必须找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于是就诞生了手机中的战斗机。”
“自主通路”的营销策略
波导在营销上放弃了洋品牌的代理分销方式,采取了“自主通路”的策略。波导表示,这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国内大的经销商、代理商这些资源基本上都被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洋品牌占领了。
从1999年底起,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波导已经建立了以28家省级销售公司、300多个地市级办事处为基本架构、5000余名营销及售后服务人员、15000余家经销商、数万个零售终端,并延伸至县级乃至乡镇一级的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体系。
“避实就虚”的市场策略
与一般企业不同,波导早期的市场策略并不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最中心的城市开始的。但在二级城市乃至县市级城市却做得很夸张。因为洋品牌在这些中心城市的地位过于根深蒂固,要撬开北京市场要求投入非常大。在二、三级城市获得巨大成功后,波导如今又将矛头指向大中城市,在波导几款中高端手机出炉之后,在大中城市的市场份额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规模第一的经营思想
在波导看来,手机和家电的发展套路是一致的。不可能指望有什么超额利润,如果想长久做下去,必须要有规模效益。家电的发展已经证明,没有规模的企业只有死。没有规模就没有成本控制。“手机如果一年做不到100万台,迟早要死,100万是一个生存的门槛,300万是一个发展的门槛,过不了300万只是小打小闹,不可能成为市场上的主力。过了300万才算获得了发展权。”波导公司副总经理隋波曾如是说。也因此造就了今日国际级的波导生产规模。
精细的成本控制
成本和规模有一定关系。控制成本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具体每一种手机要控制一定的规格,不能10种手机每种都要做2万台。这样不可能盈利。二是科学地把握每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以确定不同时期的价格。新产品刚上市价格很高,但不久就落下来,这是IT产品的规律。到最后退出市场的时候,也是风险最大的时候,做得好时就收尾,要不然会把前面的利润吐出来。很多手机从上市到退出市场,其价格可以相差3—4倍,一个产品的价格除了成本之外,一定要参照时间概念。
正确的产品研发策略
历年来,波导在科研上的投入占销售额的6%以上,现在与美国、法国、韩国等世界一流的公司和专业科研机构进行着紧密的技术合作,大大加强产品及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目前波导已经自主研发了波导8288、S1200、S1220、S1800、S1820、SC02等多款产品,从2002年下半年起有60%以上的产品是自主研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