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又涨了学费又涨了
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每周六播出的的对话现场。
这两天,可能高三的孩子刚刚参加完高考,考场上的孩子挥汗如云,考场下的家长也是挥汗如云。他们着急的不光是孩子能不能考好,考试的成绩,他们可能还着急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上大学的学费。上个月,北京市教委已经公布了要调整北京市高校的收费标准,调整的结果是今年来到北京上大学的孩子,要比他们的哥哥、姐姐,要比去年的学生多交1500块钱。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黑龙江都出台了这样的政策。
看来学费涨价已经是一个风雨同舟的事情,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今天还要讨论一下。
我们有请今天的几位嘉宾。他们是中国作家杂志社的副主编,著名作家何建民老师。我们欢迎。
中国教育经济研究会的理事长,北京示范大学的教授王善迈老师。
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总会计师孟祥泰老师。
最后一位是来自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所长蒋民和老师。
今天来到我们这儿的四位嘉宾,可以说大家可能对他们也有所耳闻,每个人的身份会代表一种不同的观点。比如我身边的何老师,曾经写了一篇很著名的报告文学——《落泪是金》,专门描述贫困大学生怎么上学,怎么应付学费。我想,您可能对这个问题有看法。如果我想让四位用简单的话表述一下你们对这次高校学费的看法,我想您看到肯定是反对的.
何建民:可能是这样的。我写了这本,接触的贫困大学生比较多。所以,我感受到老百姓,来自低层的生活状态,今天对大学生收费的状态,跟我们媒体宣传的可能不太一样,所以我在这方面的……代表贫困生,老百姓说的话更多一点,不是全反对。但是我有我反对的道理和理由。
主持人:在您身边的航空大学总会计师,是国内高校唯一的有职称的总会计师。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您觉得学费该不该涨?
孟祥泰:我觉得学费适当的增长,对咱们国家迅速的发展高等教育,覆盖受教育的面是有好处的,我基本赞同增加学费。
主持人:蒋老师最近刚写了一本书,叫做《教育成本分析》。您可能专门研究过高校的研究成本。
蒋民和:我说两句话。第一句,我赞成王老师的意见,上大学要交费。第二句,收费要合理、合情。合理要有科学的测算。合情要考虑中国的国情,要考虑收入不平衡,要考虑到贫困的学生。
主持人:这次高校学费涨价您觉得是合情或者合理呢?蒋民和:5000太重……
主持人:不太合理了。蒋民和:对,合理上有问题。合情,我们政府已经做了政策,现在要落到实处。合情,一句话,要让每一个孩子,绝不能让他因为经济困难而不能上大学,要做到这一点。这一条我们的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
主持人:四位把简单的观点一陈述以后,大家都能看到阵营比较明显。孟老师比较孤单一些。但是我还是想让王老师讲讲。因为您是最早提倡高校收费的,您觉得为什么高校要收费呢?
王善迈:高校收费,因为接触高等教育,对个人来讲是有回报的。所以,家长用于高等较的支出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是有回报的。
主持人:您没有投资,直接得到了回报。为什么到了我们这一代,到了在座这些学生的这一代要交学费呢?
王善迈:现在已经走向市场经济了,和当时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市场经济当中,无论是政府的支出或者是家长的支出都可以得到回报,所以,是一种投资行为。当然,作为接受教育这一方,应该交学费。
主持人:您的说法,现在负担的这种学费已经超出了您的预期。您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王善迈:我想,确立学费标准最主要有两个根据。第一个是要根据培养哪些学生所付出的代价,成本。第二个,根据收费的高低,要取决于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看看居民有没有承受能力,主要是根据这样的东西。从成本来看,因为现在教育并没有准确的成本,现在只是一个教育经费,教育经费结算数。根据我的了解,去年,全国高等学校平均来说,政府拨款的教育事业费,平均数就是7000多。北京、上海、广州可能会超过一万甚至一万五。所以,从全国平均数来说……政府拨款教育事经费增加。学生要收5000的话,有关部门定的标准,学费不能超过人均成本的四分之一。第二,从居民收入水平来看,现在全国城市人均收入大约是5000多块钱,农民年人均收入是2000多块钱,不到2400。
主持人:收费的标准已经远远超过了人均收入。
王善迈:超过了农民的人均收入。和全国人民收入基本上持平了。而且,中国的收入现在很不均衡。当然,有一些人可能收入很高,大多数人收入还是很低的。而且我们国家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民还没有脱贫,温饱问题并没有解决。最近两年,城市里失业的工人也是不少的,也是千万计的,这一部分收入更低了。大学招收的学生是来自于不同阶层的家庭,对于这一部分贫困,收入比较低的家庭来说,这么高的学费,我认为是承受不了的。另外,比去年来说,增长幅度过大。今年比去年平均收费涨了1500左右,一年当中增长这么高,是增长过快。因为农民的人均收入和城市的人均收入,每年增长不会超过5%。学费一下子增加了至少30%以上。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一个阶层就是相对贫困的阶层。这个阶层您是不是了解一些?
何建民:我这一两年当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多一些。我不知道咱们的政策依据在什么地方。非常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今天看了一张《北京青年报》关于今年大学的收费,我们的一个学生基本生活费,加上在学校里付出的学费之外,这部分大概在7000块钱到8000块钱。加上学费的3500,今年涨了一点,今年应该是4000多块钱。它的报道说一个学生正常在大学里学习,一年要付出12000到15000的概念。
我写《落泪是金》这本书,采访了40多个大学,全国重点的我都走了,直接采访的大学生有300多人。从他们的群体当中我了解了一些情况。一种就是中国的来自于农村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生活的状态。有的报道,前段时间讲,农民这几年的收入,八成的农民平均年收入不到2000块钱。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他家里有一个孩子,全家的生活来源和付出一年的劳动代价,有四个人劳动,就要把四个人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全部交给这一个孩子上大学才能维持。中国现在600万在校的大学生,今年扩招多了一点。全国大学生中,农民的大学生占了55%到60%。大部分大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这就意味着很多大学生当中,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当中,对这个学费,除了特别富裕的那部分人以外,大部分人的压力很大,这是农村的概念。
最近我在采访一些学校里,其中包括北大,5%的贫困生来自于城市。城市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下岗的,或者是生活条件一般的,这个学费对他们也是压力比较大的。这两个概念说明了中国目前在我们大学校园里,有将近20%左右的学生是贫困大学生,概念就是他们的生活费是比较艰难的,学费大部分同学都交不起了。在这种情况下,今年如果把学费再增长30%,意味着可能又有一部分人在原来交不起的情况下,今年就更困难了,这是我所看到的。
主持人:您两位都谈到了,等于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有一个社会阶层,很多人可能承担不起这个费用,我们再听听另外一面,学校方面,你们是怎么想的。
孟祥泰:这个问题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谈。第一方面,我是80年代考到北京的,当时我上大学时升学费……主持人:可能也没交钱。孟祥泰:没交钱。但是国家在高等教育上没有一个突破的,如果收费提不到一定的水平上,高校达不到一定的规模效应。高等学校也不会生出钱来发展高等教育,这样我们受教育的比例永远也突破不了这个平静。所以一定的收费对我们发展教育是有好处的。
再一个,我赞成收费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到目前为止,北京高等院校没有一个特困生因为贫困而退学。说明国家在收费的同时,在相应的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也就是说,贷学进、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基金、奖学金这五个方面也在积极的加强力度。不管学费怎么涨,像北航和北京其它院校都承诺,不让一个特困生辍学。所以这个收费也不是单一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措施。我想既然是收费,又使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能有更多的人受益,从长远来说,从总体来说是个好事。
主持人:刚才蒋老师的看法是觉得这次涨价涨得有点不合情理了。
蒋民和:我们国家90年代中期有一个重大的政策出台,就是刚才王老师说的,收取费用不能超过成本的25%,就是四分之一。因为我也参加了决策的咨询。这个有相当科学依据的,我们是综合了世界各国,就是不同经济水平国家,它收费占成本比例多少,也是反复考虑的。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30%,一种是25%。最后定了25%。现阶段问题在哪儿呢?现在对成本计算的口径不一致。因为我相信北京涨到4200也好,5000也好,黑龙江也都认为它没有突破25%。因为算成本的算法是不一样的,其实这是有严格限制的。我举个例子,造房子的费用不能算造房子的钱,不能因为我造了多少房子,我要长多少租费,它指的是日常开支的。
主持人:造房子的钱有没有算进去?
孟祥泰:造房子的钱是哪儿的?但是按企业来讲,咱们是高等学校,没有集体折旧,就是没有按照它的使用年限平均的使用这种费用,那这部分折旧费用应该算下来。这个应该进来,如果不进来,高等学校既不能进去,如果不进来,就不能扩大招生。蒋民和:这个国际上也是一样,就是因为折旧比较难算,所以国际上统一口径,大家都不算。这是我讲的一条。当然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成本差异很大,北大、清华成本就比较高。……,成本差异不一样。但是我发现普遍倒说成本,我要是5000,我就说我的成本是20000。所以成本要净化,要科学。第一个,要合理。合理就在这里,不能高过成本。
第二个,合情。我也同意王老师说的,我走过国家贫困县走过100多个县,很多农民家庭我都去过,少数民族的,我也去过。我也非常理解,中国的农民,特别是王老师说的没脱困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要负担这么一笔资金,对他们来说,这个家庭可能就是10年、20年的收入积蓄也不能够。所以这方面,政府政策是很明确的。政府现在提出,要建立绿色通道。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如果录取了,到学校,先注册,先给你安顿下来,然后有什么困难,用其他的方法,奖学金、助学金、贷款等来解决,就是刚才孟老师说的,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
主持人:千方百计让孩子能够上学。
蒋民和:但是我觉得这个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绿色通道要通到中国每一个贫困乡村,通到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家庭。据我所知,现在辍学不是到了学校而辍学,而是拿了一看,5000块,我没有,就不去报到。所以没有报到的那部分学生,怎么做?把这个绿色通道做到新疆,做到西藏,做到中国的山山水水。所以现在看来,这些政策都是合理的,但是我们工作要进一步落实。
孟祥泰:教育成本问题,各方面专家这几年都想把它算清楚。但是在高等学校会计师组,高等学校首先要讲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有很多东西是很难核算的。比如北航去年整个教育收支是在四五亿,但是我们学校有一万多名学生。还有一部分是纯为科研服务的,这一部分不应该算入教育经费里,但是科研又为学生,……,完成了科研任务,同时科研任务也培养了学生。所以有很多成本是不好算的。但是工科院校的成本应该高于一般文科,一般是这样的成本。
主持人: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正像我们刚才讲到的。过去我们上大学不交钱,是因为我们认为教育就应该由国家来包这个。现在我们算教育的成本,开始算我们需要花多少钱,因为有这个成本。所以我们要交钱,对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理解?
何建民:在我看来有两个方面,本身高校收费,这个政策的出台应该是进步的表现。跟我们刚才讲的,包括我写《落泪似金》这本书,说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中国是一个特定的社会主义的穷国或者发展中国家,在办这么一个大教育,我们需要向社会推进。科教兴国是我们基本的国策,办大学教育毫无疑问是我们应该选的一条路。我们要跟国际上接轨,这肯定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我们投入资本。以前靠计划经济,还是靠计划经济那种模式,国家来投资,我觉得有它不合理的一部分,或者说我们国家目前还有其它,比如开发西部,其它很多方面用钱。如果把国民经济积累的那部分钱都投入到教育上面,都为大家服务。像我们几位老师以前上学似的,不出钱,那恐怕我们这个国家的教育也不能办得特别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收费,合理的收费,合情的收费是必要的,这是我们在政治上应该正确的去理解它。
刚才几位老师也讲了,我们还要考虑到,因为中国是一个特定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比较大的穷国办大教育。所以我们在从事政策的时候,如果把这两个因素处理好了,我们的议论,今天这个谈话节目的意义恐怕也就在这个地方。
主持人:怎么处理好这个关系?
蒋民和:我们是交学费,可能有的学生有这这种想法,你们不交学费上了大学,我现在是三千五千。但是过去也有这么一方面,我们是没有交学费,但是过去的分配和现在的分配是不一样的。过去没交学费,工资是60块,党叫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工资也不讲。现在应该看到,收入差距拉开了,所以收费有一定的……。就像刚才王老师说的,这是一种投资与回报。我上午在一个计算机公司,他的工资已经是6000,如果不上大学可能就是1000,800。
还有一条收费,从我们国家的国情来看,我讲几个数字就能理解为什么高校收费。我们国家这几年在教育经费上增长一倍,现在是两千亿,政府是拿了二千亿出来,但是我们的基础学校是2亿多学生,这是政府包下来的,是政府行为。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总的蛋糕是两千亿,怎么切?许多人跟我说,基础教育是国家最重要的,所以这个蛋糕55%切给基础教育,有人认为基础教育应该进一步扩大,到60%。剩下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大家分。所以高等教育占21%的比例。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科教兴国,高等教育对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老百姓上高等院校的愿望越来越明显。所以在这方面,又要扩大高等教育,但是钱又没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收费的多少和政府拨款、政府财政状况有关系。
从国际趋势来看,收费比例从低到高再到低。国家经济要发展,高等教育收费就开始涨得比较快。当国家经济实力强了,钱多了,比例多了,家庭的实际负担就降了,学生家庭的实际的负担的教育费用就下降。所以我们现在往上好的时候,可能过五年十年,我们也会往下跌。所以改革是沉痛的,所以这一代的改革可能付出的是为了我们国家将来长远的发展,他要付出的可能比今后的家长或者以前的家长更要大一些,我想这个也应该讲一下。
主持人:看来大家对高校收费应该收费,而且要涨价的理解确实对国家有很深的理解。但是,现在可能更关心的问题就是,的确,我们都应该收费。正像刚才您讲到的,我们都应该收费,但是这个收费要合情合理。是不是合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高校的成本到底该怎么算。孟老师我刚才看到一个数据,你们培养一个学生的成本是12000块钱,但是收费的标准是5000块钱。按照这个比例,刚才几位都说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是应该收到25%。您为什么收到这么高呢?
孟祥泰:一个去年的收入大概是在四到五个亿之间。如果按这个算,人均支出很大。12000块钱主要用于学生的不算基本建设,对于整个运行费……。但是,学校如果扩招的话,基础设施明显就跟不上了。扩招几乎是当年北航学生的两倍。为了把高等教育,把北航招生人数扩大,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是国家的需求。如果不收这笔钱,对于北航来说,靠扩招就很难实现,这是实际的问题。
观众1:我想问一下孟老师,在成本核算的时候,校方有没有考虑到降低成本,而不是一味的收费呢?
孟祥泰:从今年开始,高等教育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改革。教育部第一次明确了对高等学校机关的设置、编制提出了要求,也就是降低成本。像北航这种学校由30几个处的校际单位缩减到20几个处,机构干裁员是30%,这是第一步。下一步可能还要裁。
观众2:我想问一下去年每年的收费是3200,而今年涨到最低是4200。收费的依据是什么?一下涨了那么多。
主持人:我的理解是他想知道在一年当中,高校到底有怎么样巨大的支出,校长请了多少次客,为什么要有这么高的涨幅呢?
蒋民和:我说的数据,95年我们国家的五全国平均是6000多块,到99年是9000多,四年上升了50%,这是全国平均的。各地差异很大,北京是六万二,上海是一万九,广州大概是一万六,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一样。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呢?如果教育部、财政部的文件严格规定,日常运作费用的20%,那是什么钱呢?我刚才说了,教职工的工资,日常的业务费、公务费,比如我们做实验需要费用,再加上修缮费,就是这些方面,不能用其他的钱。
观众3:孟老师,现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费再高也会送孩子上学。是不是校方利用了我们渴望孩子上学的心理呢?
孟祥泰:这个问题这么看,高等学校从收费来看,每年3000到5000。北京今年理工重点类的都是3000到5000,这个标准。我的孩子很小,才四岁,可能我孩子……现在高等学校,我不知道上重点中学的自费还是初中的自费是不是也比大学少,我听说也比大学少。大学的投入其实比中学、小学、幼儿园要大得多。北航一个重点实验室恐怕就近亿元。工科院校不能是空架子,这是一个瓶颈的问题。
如果学校没有得到这些钱的话,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没有社会的支持,没有考生交一部分钱,唯一的可能就是像我当时上大学的时候,高中毕业的学生只有4%的人上大学,我们国家经济什么时候能发展上去呢?全民的素质什么时候能够提高呢?所以,学校和国家,既然收费标准是国家审定的,我想国家还是有一个长远考虑的,是经过这么多专家论证,慎重的考虑。一,能够让个人合理的承担。二能使更夺得人走上大学,不是利用他们的心理,是解决他们的问题。三就是学校同时制定了很强硬的措施。我们学校承诺,同时北京每个学校都承诺了,不让每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学校还有一整套措施,有钱的人交了钱,有困难的人还有补助。还有最后一个,今年刚刚出台的就是个人信贷。因为我们国家大学生受到最高层次的教育,以前的贷款必须有担保或者抵押。今年刚刚发完了信贷,个人的信可以贷款。有很多同学到国外读书贷款,或者是勤工俭学。在我们国家,对大学生的锻炼也是有好处的。我的家庭并不富裕,我当时读书的时候,应该是靠着国家读的,我应该站在同情学生的角度讲的。如果能承受,学校再解决一部分,再通过一部分勤工俭学,通过一部分贷款,能使更多人上大学,尽快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或者满足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想是一个好事吧。
主持人:可能我们看到这几个故事的确是让人非常的感动,何老师您当初写《落泪似金》这本书时,也曾经让很多人落下了泪,您是不是遇到这样的故事非常多呢?
何建民:我没有看这个,我就在听,我听我就联想到我这几年来经过的,跟我们贫困生接触的。一接触这种东西或者一想起这种,我眼泪都会掉下来。因为这种东西在我的眼前,经常的闪过。我是生活在北京,我的孩子,用在我孩子身上每年的教育费也是几万块钱,但是接触中国那么多贫困家庭和贫困孩子的时候,我当时发誓一定要把这本书写出来,当时引起那么大反响。所以在中国确实存在这么一个阶层。我举几个例子,也涉及到今天收费的问题。我《落泪似金》的开头,可能好多人都看了,讲了一个陕西,在我们“白露园”下面的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他们一家夫妻俩养了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在湖南长沙读中专,男孩上高三。小孩的父亲跟他母亲两个人商量一下,说学校上大学还要交几千块钱,这两个人特别着急,没有办法,后来把儿子叫回家去说大学别上了,咱们家里穷,拿不了这个钱。这个孩子说我已经上高三了,我是重点学校,不上就太亏了。就说不通,这两个夫妻俩想了半天,最后没有办法,没有路,后来买了两瓶农药,就吃了,自杀了。这件事情发生时,我都写得差不多了,报纸上说了之后,我说一定要到那儿看一看,我专门到那个地方采访。我感到山区的农民有很多地方还是比较艰难,像这样的事情,在《落泪似金》当中反映很多。
在这部作品出来以后,特别是在北京,好多大学让我去讲课去。有一天,我快下班了,就我留在办公室里,有一个北京的咱们大学的一个女孩跑到我这儿来,说让我去做报告去。这个学校我还真没有去过,我问她,你们学校的贫困生多不多?她一说,她就跟我掉眼泪。我看这个小孩不像是贫困生,她一讲,眼泪哗哗就出来了。后来她讲她自己的事,她家里的事,一听就比较难受实际上这几年经历的确是这样.
何建民: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在大学里,有很多这样的差异。因为同一个食堂里,有的同学,家里有钱的,可以吃小炒。贫困生,连基本的蔬菜他都不敢去买。这里差异也很大,我家里条件好,完全可以吃小炒。但贫困生买个馒头都要计算一下。我在民族大学,他们上学以后,半年当中老感觉……,后来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交完学费以后,只有300多块钱,我准备用一年时间,怎么办?打工,他说到北京,我是两眼一摸黑,人家家教也不叫我,学校勤工俭学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助学金、奖学金什么的,他们学校贫困生也比较多,也没有机会。怎么办?每天吃一个馒头,然后买一个咸菜,这样下来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经历去正常的上课。一到第二堂课时就开始“哮喘”,然后每天到操场跑几圈,兴奋一下,然后再上第二节课。在大学里,很多孩子不原意说这种艰难的生活,但是确实存在。按照官方的数字是15%贫困生,这个数字,我们现在在校大学生是600多万,接近100万处于贫困大学生,这就是我们大学里存在的问题。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看到了,特别是片子里那姐妹俩,的确让我们感到非常感动,这些人为了能够让自己家里人只要有一个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可以说他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姐妹俩...…也是一个办法。从国家,从政府的角度为了让孩子上学,想过了哪些办法?
王善迈:从1989年开始征收学费以来,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进入高等学校的问题有很多办法,而且办法大多数也是其他国家通常采用的办法。第一个办法,刚才那两个学生说了,就是勤工助学,自己养活自己,我很佩服这两个同学自力更生的。打工有个机会的问题,农大的学生有个歧视的问题,可能有这个问题。在学校周边得有这个机会打工,打工过多了会影响学业,收入过地,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也不行。这是一个办法。第二个办法,过去传统方法,在89年以前,政府助学金,政府掏钱。第三个办法,奖学金。因为中国的奖学金是两种,第一种就是给某些专业,比如示范、农林、矿业,叫专业奖学金。还有一个是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入学起码一年以后,经过评定选拔出来才能得到这种奖学金,只是少数的。还有一种办法是贷款,已经开始实施了。这四个办法要解决,我个人是这样想的,如果解决当前我们国家因为收费过高而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入学的机会,有几个办法。第一个,特困生设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的来源可能有财政拨款,也可以由收的学费拿出一部门来帮助特困生。这个在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70年代末期对贫困生发放,别的国家也这样做。有一个办法是学生贷款。学生贷款,当然最重要要由学生来偿还,就业后用你的就业收入偿还。政府说利息就是财政贴息一半,本人负担一半利息,本金需要学生本人偿还。对极端贫困的学生,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助学金。因为贷款最后还是需要他本人来偿还。这个家庭本来就比较穷,经过一段时间,也可能将来能够改善,也不一定,最终还是由学生本人来负担的。特别困难的学生,我主张用助学金的方法。当然,这四种方法可以配合,不能单打一,需要多种方法配合。因为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方法。蒋民和:现在政府规为五个字,奖、贷、助、补、减,一个就是补,对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助。还有减,就是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减免学费去。
主持人:应该说刚才几位专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办法,我想在座的观众,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也可以在这里提一提,提一些见解,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观众7:我想还有一点可能大家一直没有谈到的,就是怎么把知识转化成钱。大学研究的课题,研究的成果也可以成为钱。国外很多大公司都是与各个大学联合起来搞科研,就得到了钱,公司得到了科技,然后大学生得到了技术培养,又得到了钱。这种方法,我觉得……,就像总会计师说的一样,北航去年的支出是四五个亿,从学生身上出是不可能的,一万个学生,每学期付四五万块钱,不可能。从国家来说,那么多大学也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带给大学另一个部分是什么?就是能不能把我们研究的东西变成钱。中国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人才发挥的空间。那些实验室都是拿死钱。……我觉得这种方法既可以节约,又可以得到钱,更好的让资金流动了。
观众10:大学生打工,还应该靠自己。但是,有的时候打工需要时间,有的时候也许学生的课程安排,时间安排不开。我想比如白天打工,能不能晚上上课。我知道在美国的学生,他们有的时候一个星期要打两到三天工,剩下的时间才是学习,可以自由的安排时间。但是,我觉得在国内,这方面还做不到。我想是不是学校能够把课程更合理的设置,灵活一些。这样也许打工会有更多的机会。如果真是特困生,真的能够自己挣钱来付学费,他从心理上来说也是一种鼓励。这是我的意见。
观众11:我是这么觉得,我觉得大学生肯定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啊但是刚刚农大的学生说不太知名的学校作为比较难的,我是联大的学生,如果出去工作,就是难大加难。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学生,我们一样是有能力的。但是我们需要社会给我们机会。我不知道为什么像我们这些不是特别知名的学校口碑不太好,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大能力,可是他们就这样把我们拒之门外。我们尽量去找机会,勤工俭学。我们出去找,一味的碰一鼻子灰,对我们的自尊心是一种很大的伤害,所以应该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发挥这种能力。所以,我想对中介公司收了你的钱,让你回去等。结果你走了以后,简历就……因为你不是北大、清华的学生。所以我想呼吁学生,能够给普通院校更多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解决自己的问题。谢谢。
观众13:我想问的是,明年高校的收费会不会再涨?如果涨,能再涨多少?高校的收费涨到什么时候就不再涨了?
主持人:我想这是很多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什么高见。
孟祥泰:这个问题很难说,因为每年的学费的涨幅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测定或者是规定限额的。我想随着学校成本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是我想明年或者以后收费,或者相对一段时间内,这个收费我估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王善迈:这个学费是政府制定,并不是学校制定。你这个学校在北京,就由北京政府制定。你这个学校在上海,就由上海政府制定。政府部门和物价部门协商,关系到全中国能力,物价指数,他们会协商。目前为什么定5000,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怎么定出来的。明年会不会涨,我估计还会涨,涨多少,我不知道。
蒋民和:我觉得我们政府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人员的素质还要进一步经过培训和提高。像刚才这位家长说的话,应该是可以回答的,但是我们种种因素,我们现在就不能回答。成本的预测,大概每年能涨多少成本,应该可以预测。教育部的规定,按照那个收,收费是可以控制可以预测的。但是现在感到,决策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就很难回答。如果管理真正是科学化、民主化的话,我个人主张,应该给老百姓一个三年早知道。
主持人:感谢大家参加我们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