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产品组合、品牌和包装案例:创了名牌以后
这是发生在一个与日本人合资经营的企业的事,使人感触颇深。这个企业是专门生产一种外销的名牌旅行包的。合同上规定了有关质量的种种要求,其中一条,旅行包上每一面缝制的线必须一根到底,不能有接头。有一次,工人在缝制时,有几只旅行包一根线没有缝到底,还差一点点,是拆掉重新缝,还是接上一小段?工人问中方厂长。厂长说,就接一段吧,当心些,不要看出接头的痕迹。哪知,这几只包在日方代表质量检查时,还是被看出来了。日方代表不禁勃然大怒,责问中方厂长,这批货怎么办?中方厂长说,我们中国有个办法,可作为二等品、三等品、处理品卖掉,不吃亏。然而,日方代表听了,冷笑一声,马上拿起剪刀,将这些旅行包统统拆掉,然后拿到外面化为灰烬。后来,日方代表对中方厂长说,名牌不能有二等品、三等品,有了二等品、三等品就不是名牌。这个关一定要把好,否则,名牌就垮了。
[试析]
结合案例运用营销学原理谈谈你对上述事件的中日双方代表行为的看法?从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
[分析]
日方代表面对微有瑕疵的旅行包,毅然掏出打火机,让其付之一炬,这种做法究竟适不适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各抒己见,但我们认为,日方代表爱惜名牌的声誉,对名牌有一种强烈的精品意识和危机意识,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不搞变通,不搞下不为例,宁可让中方厂长下不了台,也不让二等品、三等品、处理品冒充名牌流入市场,使名牌垮掉。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产品是不是名牌往往能决定一个产品甚至一家企业的兴衰成败。产品成了名牌,必定名至实归,名利双收,反之,名不见则利不归。所以我们的企业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注重名牌效应,千方百计创牌,实施名牌工程和名牌战略。在这个大气候下,一大批产品成了国内甚至在国外上市场上具有很高信誉的名牌。然而,面对着雪片般飞来的订货单,火爆找上门来的客户,我们的一些名牌厂家不由得产生一种志满意得,功成名就之感。在以后的日子里,过去那种锱铢必抓管理的狠劲,咬紧牙关上质量的拼劲早已淡化了,甚至抛到九霄云外,忙的是扩生产规模,找联营厂家,增产品批量,相信自己的产品已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产品在市场中的信誉会是铁打的江山万年红。然而,就是在这种文恬武嬉,麻木不仁的状态中,管理松弛,质量下降,更谈不上向高目标的追求,结果,同类厂家中有新的更好的产品投放市场,原来令人羡慕令人向往的“名牌”只落得令人回味也令人唾弃的“牌名”,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使人陡生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感叹!
要是名牌经久不衰,必须居安思危,慎重如始。而要在胜利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对任何一个创了名牌有所成就的企业家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就是要像那位日本代表一样,随时随地想到不让名牌垮了,想到成了名牌以后的路更长。惟有如此,名牌才能长久地给自己带来光荣和财富,而不是懊悔和兴叹。这就是这则案例带给我们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