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业:冗长的"跳水"表演和出局"烈士"之谜
对于彩电业来说,9月是金,一年的销售旺季从此开始。在信息产业部负责人于7月底发出“彩电业有可能崩盘”的警告后,这个行业再度进入狂乱的“杀伐期”。但面对即将到来的WTO,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最后的疯狂,在疯狂中孕育的理性正在滋长。令人生厌的跳水表演
毫无例外,彩电企业再一次沿着既定的轨迹在9月之前跳出来集体表演,令那些原以为彩电业再也没有元气进行价格战的人大跌眼镜。不同的是,去年彩电巨头“赤膊相见”的局面已演变成今年全行业性亏损的“带血演出”,这种转化足以令所有人心惊肉跳。
8月18日,北京国美电器推出最新的“惊爆价”是:21英寸最低价588元、25英寸888元、29英寸1358元。在成都,21英寸甚至出现了更低的价格:518元。按照可知的信息,21英寸彩管当前市场价为600元,也就是说,厂家以现在的价格卖一台彩电,连一只彩管的本也捞不回来。
很明显,这种玩法有悖常理———以低于成本30%以上的价格出货,这笔账无论如何也算不过来。就在信息产业部负责人发出“崩盘警告”和长虹、康佳两大龙头企业发出“预亏警告”的当口,这个行业原本狂乱的步伐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越发狂乱,所有人看上去都在跟自己过不去,这种“黑色幽默”局面的出现预示着彩电业原有格局正在加速滑向它的终点。我们可以称这个滑落的过程为“回归本然”,也可以称其为“升华”,其中孕育着几项重大的转变,考虑到11月加入WTO在即,这些转变也许将在9月后很短的时间内显现出来。谁将是率先退出的烈士?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但愿这次主管部门是来真的。
按照有关部门给出的数据,目前全国还有七八十家彩电企业,有100多条生产线、500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而国内市场容量仅有2000万台,2000年经过努力出口达到1000万台,还有2000万台生产能力被闲置。
仅仅说产能过剩是不足以服人的,而且容易被理解为甩包袱,因为这是在20年时间段内形成的历史产物。令人高兴的是,在过剩的背后,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决定中国彩电业战乱不绝的内在动因被主管部门郑重指出,让人看到了“庆父将死”的希望。“一定要打破行业、部门、地方的界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要建立市场淘汰机制,让规模小、利润率低的企业退出市场;而大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还要进一步提高,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一句“建立退出通道”的呼吁,彩电企业已经喊了近10年。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当一个产业利润率持续下降的时候,资源会自然从该产业流出。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看到自1996年以后众多企业在喊着要别人退出的同时自己还在持续上量,哪怕头破血流也绝不言退。这种状况深刻地反映出号称强大到足以抵抗WTO冲击的彩电业是多么虚弱,其运行的基础并没有市场化,这些企业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他们所负责的对象既不是消费者,也不是股东,而是自己的“婆婆”———行业、部门、地方。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当年“田忌断臂”般的勇气:让“行业、部门、地方”真正从彩电市场退出,摆脱其利益主体的身份。能否从此取得突破,将直接决定彩电业今后能否实现市场化运作,能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意义重大。唯其如此,实施难度也极大,绝非信息产业部一家可以决定,其中变化因素将十分复杂。
接下来的问题是,哪一家企业会首先成为“断臂”的勇士?根据可掌握的信息,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压缩阵线,不能排除部分企业在8月间开始的凶猛的“甩货”行动是在为“清仓退出”做准备。从长远考虑,损失部分利润换取最佳的退出时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也是一种勇敢的选择。我们不敢断言谁将首先成为勇士,但落入我们视野的应该是那些规模较小、品牌辐射能力较弱的企业,它们包括:厦华、乐华、高路华、彩星以及规模在其后的一大串名字。硅谷动力时代已露端倪
对于长虹、TCL、康佳、创维、海信这些年销售规模超过200万台的巨头来说,要想活下去,即便不“断臂”,也必须“突围”。仅这五家企业的年产能就已超出3000万台市场容量极限,在彩电市场长年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它们必须为自己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提出的突围概念是:产业突围。这种探索从3年前大规模展开,目前看可能为这些巨型企业提供支撑的产业平台包括:空调、PC、通讯。
应该指出,长虹、海信在空调业的拓展行动十分成功,在进入3年后各自达到了超过50万台的销售。但空调行业自去年开始出现的“万马奔腾”的局面对它们而言绝对是一个不祥的信号:这个新开发出来的产业很快就要像彩电一样到达“平台期”,悲观的预计是明年空调市场就将基本达到饱和。
接下来是PC,TCL迈出的步伐之快令人惊讶。按照它自己的说法,短短2年内它已经进入行业三强,在今年初率先推出的“奔四风暴”也让IT业界真实地感受了一回家电巨头的凌厉风格。但是其总裁李东生在7月31日的“年中小结”并不令人欣慰:PC原定的年度增长目标是60%,但实际上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计算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李东生说。
然后就是通讯。所有人都被信息产业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所鼓舞:中国移动电话拥有量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而且仍然以每年超过40%的速度增长(尽管《亚洲华尔街日报》已载文称这个市场的规模被错误地夸大了)。在家电企业看来,最新的机会就在眼前,联通CDMA一期项目即将放号,规模为1330万户,简单计算的结果是这个市场一年内的规模是260亿,三年内达到1000亿,五年内达到5000亿。这样的前景怎能不令人兴奋?在国家计委8月29日公布的19家获得CDMA生产批准的企业中,家电企业超过了6家(包括康佳、TCL、海信、海尔、厦华、熊猫等)。相信9月会成为家电业大举进军通讯领域的“集体宣誓期”。但愿几年来它们左冲右突的身影能够在9月以后找到方向。
如果说产业突围还没有最后成功,但至少让人感受到家电企业巨大的身影在行动。相比之下在另外一个领域展开的突围行动(“技术突围”)到目前看还乏善可陈。以彩电为例,尽管各企业一再宣称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但反映到产品上仍然是同一步调、同一风格,今年夏季各企业推出的逐行扫描新品在内行人眼里没有什么差别,尽管它们的名字各不相同(胶片、HIDI、精显、柔性等)。核心产品仍然为国外所掌握的局面并没有变,惟一的变化是彩电企业由原来的紧跟日本变为越来越多地采用美国硅谷的技术方案,也许我们可以认为由“日本动力”转为“硅谷动力"是一种进步,但什么时候彩电业才能有真正的“中国动力”?嫁接外资:苦撑待变
“活着是想让你娶我”,这是一家财经报纸近期的头版标题。以这种戏谑的语气描述彩电企业目前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取向也许并不为过。
“中国家电业借助外资进行的重新整合将在未来三年内完成。”海信集团副总裁程开训说。如果程的判断正确,三年后我们将看到类似于“飞利浦—长虹”或“东芝—海信”这样的企业。这种局面是不是可以为国内消费者接受?
分析人士指出,加入WTO后,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制造业的位置,即便是产能世界第一的彩电业也同样如此。与国外巨头相比,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几大要素:资本、技术、人才,中国彩电企业差距巨大。在全球产业迅速融合的情况下,无论我们能否接受,现实的可能只有一种,那就是被外资整合。
实际上,借助外国巨头的资本、技术和全球网络优势实现跨越,对于力图破壁的国内彩电企业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几乎所有的彩电企业都在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一些重要谈判已经进行了几年。“我们在等待时机,也许11月WTO协议签署后所有的问题都将得到解决。”一位彩电企业内部人士如此说。
也许9月后真能出现让人惊喜的事件,按照一位彩电老总的话说:“只要能够让这个品牌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即使不控股也能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