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大杂志暗渡陈仓进内地
前些天,张小姐买了一本2003年1月出版的第五期《哈佛商业评论》,70元钱,是她买过的杂志中最贵的一本。她一方面是看看对工作有没有帮助,另外也想通过国外期刊了解一下国际上的新锐思想。
张小姐公司的同事中有相当一部分有购买财经杂志的习惯,尤其是代表最新管理理念的《财富》等等,也正是看好内地已经出现的这部分读者,美国三家著名期刊——《新闻周刊》、《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今年上半年将登陆中国。《财富》杂志内地版的香港CCI亚洲——太平洋公司主席戈尔曼说:“这些出版商的目标都是相同的读者群,即那些在上海、广州、北京和深圳的城市精英。”
今年上半年陆续进入
据了解,《新闻周刊》于去年12月份与香港的慧峰集团达成发行中文版的协议,中文版将以简体字编写,于今年年初推出。《福布斯》也在去年11月跟香港的Morningside商业出版公司结成了类似的合作关系。大约在同时,该公司发行了第一期内地版的《哈佛商业评论》。
在这三本杂志中,《哈佛商业评论》最早出现在杂志摊上。记者在东方广场的两个售书点了解到,这本杂志自面市以来,每个月每个书摊平均可以卖出15本左右,买者多是在附近上班的白领。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某位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对书摊上已经出现了《哈佛商业评论》表示意外,他认为其中可能存在违规操作。
此外,据了解,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在内地出版时的名称暂定为《新闻周刊选摘》(Newsweek Select?。这大概因为与由中国新闻社出版的《新闻周刊》相重名有关。中国《新闻周刊》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也听说了《Newsweek》将出中文版的事情,具体情况正在了解之中。
记者注意到,在出版物的终审权方面的提法也存在争议,以上三家杂志的出版商说,他们不会因为杂志是在内地出版而损害新闻的完整性,其母公司对杂志内容保有最后终审权。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有关负责人则称,国内出版商与国外刊物进行版权合作,终审权属于中方。
从时尚到财经逐步放开
“事实上,外国期刊进入中国市场并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多种形式的版权贸易合作就已经存在。”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曾志副教授说。
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介绍,境外出版物进入中国市场有两条渠道,一条是进出口,由国家指定的进出口公司进口国外期刊;另一条是版权合作,国内期刊通过这种方式使用国外期刊的图片、文章资料,但数量均有限制。美国这三本杂志进入中国市场均是版权合作方式,须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同时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他同时介绍,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与国外期刊进行版权合作,以前是科技类的项目引进得多一些,这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时尚、生活、消费类呈上升趋势,近两年来财经类又成为热点。关于引进什么样的期刊,一般是由合作双方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新闻出版署并不做统一规划。
师曾志认为,从《ELLE》、《瑞丽》等不涉及意识形态的时尚类杂志,到《福布斯》、《新闻周刊》等财政类杂志的逐步引进,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过程,说明对于媒体的理解正在走向多元化,承认媒体是一种产业,从而不是一味地控制。
中文版并非“译成中文”
这三本杂志的出版商均表示,即将推出的《福布斯》、《新闻周刊》中文版将不同于以翻译母刊内容为主的《财富》中文版和《商业周刊》中文版,而是一本具有本土内容、真正给中国人看的本土杂志。
《哈佛商业评论》也称,中文版将与英文版保持同步,使中国读者基本能与美国读者同步阅读到《哈佛商业评论》,分享世界最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此外,约有30%的内容是针对中国本土进行的案例分析,本土学者和企业管理专家将针对中国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使《哈佛商业评论》的内容更加丰富并能更好地满足中国读者的需要。
曾经受雇于《福布斯》编写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的英国会计师胡润说,他认为很多国外媒体都对中国市场表示出极浓厚的兴趣,虽然此次《福布斯》进入中国没有表示要与他继续合作,但是胡润说,他会继续编写排行榜,因为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媒体不止《福布斯》一家。
“所以,美国人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赚钱,”师曾志说,“在这一点上,他们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将会带动中国期刊业的发展。”她认为,媒体的本土化非常重要,国外媒体在进入中国市场前都要做大规模的调查,他们所要做的是尽量符合大众的阅读需求。因此很多杂志在面向世界各地发行时,要根据当地特色发行不同版本,从而获得广告市场。
文化产业下的期刊前景
此外,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外期刊进入中国市场更有意义的影响在于,这会带来政策上的积极应对,从而在宏观上带动国内期刊业发展。
师曾志说,现在政府提倡文化是一种产业,这与以前所说的文化是一种事业有明显的不同,说明政策在宏观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对出版权、市场准入机制等方面都产生影响。具体到期刊业来说,突破了事业和产业的争论,将会使资本运作更加灵活,从而打破办刊的传统。现在要做的是“静观其变”,积极采取合作的方法,促进中国商业期刊的成长。
她认为,国外期刊进入中国市场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媒体产业的发展,要求打破政策的制约。尽管期刊是商品,但同时也是精神的载体。应该根据不同媒体性质分出不同模式,并非全部放开,而是政府不应太去干涉一个具体的业务发展。
深度点评
从70元的杂志里学什么
一本140页纸、16开本的财经杂志卖到了70元,应该是个不菲的价格了,但是并没有吓退购买者。对多数白领和金领来说,冲着杂志的名气买一本,哪怕是随手翻翻,听听能代表国际水平的财经论坛上都在说些什么也是有益的。对一些小资来说,睡觉的案头上除了村上春树,再放本《哈佛商业评论》也是件时髦的事。
撇开这些不论,70元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其实是个问题。买了这本杂志的张小姐就说,就杂志的内容来说,不足以吸引她每期必买。即将进入内地市场的几家国外期刊均强调其本土化特色,称其中文版至少30%以上是派人专门采写,不知道他们在对中国市场做细致考察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国内期刊定价很少超过30元?虽然不得不佩服他们运作市场的能力,但是除了借助英文版的名气之外,他们的本土化之路并不是一条坦途。
三本杂志几乎在同时提出发行中文版,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对中国期刊业的感兴趣程度,曾经与《福布斯》有过一段亲密合作的胡润就说:“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期刊多着呢。”反观国内期刊业对市场的敏感度,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新闻周刊》在美国《新闻周刊》即将进入时,仍然没有细致地调查这两本定位差不多的杂志在市场的冲突会有多少。如果说先期进入的这几本杂志是探路者,那么在他们暗度陈仓的过程中,国内期刊是不是能够做好准备?( 商报记者 闫雪静)
商报链接
《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创刊于1922年10月,至今已有近81年的历史。作为哈佛商学院的重要出版物,《哈佛商业评论》秉承了哈佛商学院的一贯风格和指导理念。率先提出众多前瞻性的管理理念?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高层管理论坛,其权威性地位是任何一本同类杂志难以企及的。其中许多意义深远的文章成为管理学中的经典之作。《经济学人》杂志曾这样评价HBR:“独立承载了管理史上的所有争论”。
HBR将商业世界和管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深入探讨微观和宏观问题。八十年历史的HBR构成一部商业思想史,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影响一个时代、至今仍然有效的观念。
1922年10月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华力思唐翰创办,2001年12月第一次出版专刊,2002年8月推出企业创新专刊,2002年9月推出中文简体版。
《福布斯》(Forbes)
柏蒂福布斯于1917年创办《福布斯》杂志。之前他是纽约《商业日报》记者,因其报道中人性化的描写而闻名。创刊初期带有鲜明的福布斯家族色彩和攻击性。直到20世纪50年代,《福布斯》除了类似辱骂企业方面颇有特色外,似乎别无所长,还没有达到严肃财经杂志的级别,被认为是介于《财富》与《商业周刊》之间的侏儒。1972年,《福布斯》的发行量高达62.5万份,首次超过《财富》。80年代末,马尔康姆和他的《福布斯》杂志声名达到巅峰。今年1月,福布斯中文简体版在上海推出。
《福布斯》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财经杂志,拥有全球100万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企业家。典型的《福布斯》订户是55岁左右的企业CEO或高级管理人员。
《新闻周刊》(Newsweek)
1933年正式在美国出版发行,1961年被《华盛顿邮报》收购,其新闻范围涵盖美国国内外大事、商业、科技、社会、艺术和娱乐等方面。拥有3种英文版本和6种非英文版本,经过多年经营,《新闻周刊》的发行量已经达到440万份。
1986年进入中国,今年将在香港推出简体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