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000越野电动绞盘 G9000越野电动绞盘 N12000专业电动绞盘 N15000工业电动绞盘 H12000工业液压绞盘 H15000工业液压绞盘 K5000P便携式电动绞盘
K8000 越野绞盘 G9000 4WD绞盘 N12000 专业绞盘 N15000 救援绞盘 H12000 工业绞盘 H15000 工业绞盘 K5000P 便携式绞盘

环球企业家封面报道:WiMax赌徒

热度524票  浏览18次 时间:2011年5月04日 20:59
工业绞盘

  他相信“永远在线”和“高速移动”的终端梦想将用另一种方式来实现,并不惜以最大的努力来对阵3G

  把你仅剩的数亿美元下注于一种未被证明成熟的技术,可以预期,全世界只会对你做出一种评价:你疯了。

  全世界只有少数人能对此泰然处之,克雷格麦考(Craig McCaw)就是其中之一。甚至他可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又一次倾囊押注于新技术者——成功、失败间或有之,显然他乐于这样“玩”下去。

  事实上,麦考的成就就来自于豪赌。

  1980年代初移动通信刚刚萌芽之时,他还是美国有线电视业界的“地面抢夺者”,通过疯狂的并购,他的公司从原本只拥有1、2万用户的有线电视网络迅速扩展为拥有40万用户的知名有线网络电视运营商。

  1983年,全美移动电话的用户的数量在当年底已突破50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开始以抽签的形式,应对30万人竞购移动通信经营牌照狂潮,这一场景让麦考开始对移动通信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那些狂热的人大部分只是想倒卖牌照——已经有数百张不同城市的运营牌照价格在短期内飙升了百倍。如果从投机者“高位接盘”牌照,然后把各个城市的移动网络连接起来,就能获得他扩张有线电视时一样的网络,甚至更大。麦考因此坚信移动通信具有超越人们想象力的未来。

  行动马上开始,麦考注册了自己的移动运营公司麦考蜂窝通信公司(McCaw Cellular),并尽其所能筹集一切资金,甚至陆续卖掉他所持有的有线电视公司股份。由于麦考动作过于迅猛,卖给他牌照的人都认为“这是个疯小子”,因为他们从来不认为移动应用能值那么多钱。

  但事实证明这些投机者错了,到1990年,麦考蜂窝通信公司成为拥有牌照最多的独立运营商,运营牌照覆盖的人口范围位居美国第二。数以百万的用户忠诚于McCaw Cellular的品牌,而在数年以前,在那段移动牌照被狂热炒作的岁月里,全美找不到任何一家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移动运营商。麦考也成为美国被支付薪水最高的CEO——他为自己支付了数十亿美元的薪水。

  到了1994年,麦考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的执照可以卖给谁”,这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旁人想象不出他卖掉麦考蜂窝通信公司这家已经是全美最大移动运营商的任何理由。而最终,公司以113亿美元的天价卖给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麦考本人则成为该公司的最大私人股东。他深知高负债的风险——尽管他一直从事着这样的冒险游戏,而把自己的生意卖给一家资产雄厚的大公司,会使它获得更长线的发展。“这家公司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已长到上少年感化院的岁数,但你总要让他成长”。麦考说。更何况,买与卖是这位资深赌徒最热衷的游戏,并用来支持他的下一个计划。

  当前麦考的赌注则更值得期待:随着英特尔、摩托罗拉和Springs等巨头纷纷加入克雷格麦考组建的WiMax阵营,他们与3G的直接交锋将势不可免,这将是一场关于重塑移动世界未来格局的暗战。

  失败的狂想

  豪赌WiMax的计划,来源于近乎诗性的理想:孤僻不善交际的麦考在内心深处渴望着通信的自由,他曾评价移动通信的出现“满足了人类内心深处对四处游荡的渴望,让人类重新成为游牧民族,不受固定空间限制”。下一步,他觊觎将“游牧生活”的想象扩张到极限,令沟通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麦考收购了一家名为Nextlink的通信公司,开始尝试无线宽带的业务;同一年,麦考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共同成立了一家名为Teledesic的公司,启动了一项骇人听闻的疯狂计划——发射300多颗卫星,用无线宽带将全世界无缝地连接在一起——这是美国太空总署都不曾想象过的情景。执行它需要数百亿美元,而麦考竟然使这个计划在联邦通信委员会拿到了牌照。

  然而这两项赌注过于超前,终于在2002年先后失败—Nextlink在与其它公司整合更名为XO通信之后,最终于当年破产;而疯狂的卫星计划也被紧急叫停。麦考在这段时期损失了数十亿美元。

  而那也正是电信业在美国乃至全球急转直下的艰难岁月。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的豪华投资并未修成正果,人们看到的是,电信业比起网络泡沫破灭更严重,麦考也是其中的受害者。在那段彷徨的岁月里,他曾离群索居,思考下一个赌注的去处。

  幸运的是,他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在2003年,全球移动电话的用户已达13亿——伴随着移动崛起出生和长大的“拇指一代”已经形成,他们是由数亿人构成的新“游牧群落”,希望以各种形式实现无所不能的沟通,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麦考认为宽带无线网络将帮助这些“拇指一代”实现这一切。2003年,克雷格麦考成立了命名为Clearwire的新公司,继续扩张无线宽带和网络的应用。2004年4月他抢购了一家提供无线互联网传输技术的小公司,紧接着以3600万美元投资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移动运营商,谋划将无线宽带业务扩展到临近美国的加拿大市场——很快麦考再度成为整个移动通信行业议论的焦点。

  2004年8月,Clearwire在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维尔市投放了第一个宽带无线网络。该网络使用NextNet技术,是即将到来的WiMax网络的先驱——麦考已等不及WiMax的问世,尽管他相信WiMax是最适合的技术。Clearwire所使用的NextNet技术与WiMax极为相似,它为杰克逊维尔市郊提供了高速无线宽带服务,用户只需要通过以太网,在Clearwire信号覆盖的地区就可以接受到数据。

  与3G对赌

  与此同时,麦考在WiMax应用上的计划并没有停止,这项本质为广带无线接入(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的技术将用于把无线接入点连接到互联网,能实现50公里的无线信号传输。其高速的宽带接入最高达70M/s,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连接速度的30倍。麦考深知,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用户对于宽带无线化以及移动化的需求显著增加,移动互联网、移动游戏、移动商务、音乐下载以及移动视频等都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移动应用“大趋势”,为瞄准便携和移动宽带应用的移动WiMax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契机。

  麦考赢得了英特尔的支持,后者对Clearwire进行了一笔数目不大的投资,并宣布与Clearwire联合发展WiMax网络。这一举动的意义并非寻常,对于固定和移动的无线网络来说,WiMax意味着提供更高的接入速度。它将是全球无线网络的新的主流标准,将复制并升级Wi-Fi的成功,对未来移动的想象和应用关系重大,使移动设备基于无线宽带而实现的功能可真正与电脑比肩。

  这个“新计划”的蜜月期相当长久。2006年,擅长快速扩张的麦考已经使Clearwire在全美各州的200多个城市提供WiMax无线互联网服务,而此刻英特尔正在进行转型调整,将移动通信及处理器部门以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Marvell,又将所得的6亿美元投资给Clearwire。前后的一切都如此充满戏剧性,Clearwire WiMax无线技术的应用也因此得以不断深入与升级,并加快移动WiMax基站及终端的开发及服务。

  毋庸置疑的是,在手机网络升级的今天,投资Clearwire将有望赢回英特尔在通信公司和运营商之间不断下降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麦考也是英特尔在通信领域的希望。后来Clearwire还接受了来自摩托罗拉3亿美元的投资,这些都将帮助Clearwire建设一张基于移动WiMax的网络和服务体系,并成为在WiMax服务领域的垄断者。目前WiMax在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已开通商用服务,他们深信WiMax将同样在美国受到用户的青睐,并成为商业的宠儿。

  尽管这一切看上去都棒极了,但3G仍然是Clearwire和麦考的最大敌人。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终极目标——城域级的“移动宽带互联网”,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逼近未来的“三网合一”,并不可避免地正面交锋。对目前已经竞争非常激烈的移动通信市场来说,麦考和Clearwire挟移动WiMax的新一轮冒险性扩张,将会受到多方面的反击。

  此外他还面临着另外一些麻烦,瑞银集团的分析师认为,Clearwire完成全美WiMax网络建设约需要30亿美元的资金,来自英特尔和摩托罗拉的注资显然不够。况且Clearwire自成立以来,累计亏损1.74亿美元,并欠下2.1亿美元的债务。在2005年Clearwire的收入只有3350万美元。为此,Clearwire不得不暂时取消了上市筹资4亿美元的IPO计划。

  一切都在继续,虽然敌人强大,并继续被财务困扰,麦考和他的那些巨头合作伙伴们还是在为下一个目标努力——2008年,让使用WiMax网络实现自由移动梦想的全球用户达到15亿。

  “奇迹”崛起

  很多人并不知道迈威是谁,直至它闪电般买下英特尔的通信及应用处理器部门

  “难道你们把安迪格鲁夫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吗?”

  面对300名来自英特尔的工程师,一个印尼男人和一个上海女人问道。随后,他们提醒工程师们,他们所来到的新公司的文化,就像格鲁夫时代的英特尔一样,会让工程师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强度。当然他们也没有忘记向工程师们强调另一个事实:有200多名员工在他们的残酷压迫下成了百万富翁。

  这家公司名为迈威科技 (Marvell Technology Group),虽然早在2000年时即已上市,但它真正广为人知,是2006年6月26日。这一天,半导体巨头英特尔宣布将通信及应用处理器部门以6亿美元出售给迈威。英特尔的一位高层略带沮丧的向客户解释说:“和迈威相比,我们并不适合开展此项业务。”

  无论英特尔高层,还是那300名随通信出门被卖入迈威的工程师可能都不清楚,迈威之名就是来自于英特尔。“因为发音听起来很像Intel,音节也十分相似,所以我们将公司命名为Marvell”,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46岁的华裔戴伟立回忆说,早年的英特尔曾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现在,迈威有一个机会成为手机时代的英特尔:它所买来的部分,是英特尔曾寄予厚望的移动终端芯片业务。而这只是迈威自2003年起,将重心转移到移动芯片市场后的诸多行动之一。目前,它为黑莓手机、Palm、摩托罗拉等公司提供智能手机芯片,同样应用其产品的,还有索尼的PSP。

  正如其英文名所示,Marvell是一个“奇迹”。事实上,自1995年创立以来,它一贯以“迟到者”的姿态,后来居上地带给同行惶恐。它先以硬盘驱动器技术标准击败德州仪器,继而借互联网革命的兴起取代Broadcom成为思科的供应商。时至当下,它又同样以“后发先至”的策略切入手机芯片这个充满想象与挑战的市场。

  高速轨迹

  迈威的两名创始人,印尼华侨周秀文(Sheath Sutadja)和上海姑娘戴伟立,都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电子工程专业,两人于1985年结婚——即使在硅谷这样一个多文化混杂之地,他们也显得过于边缘。

  创业伊始,他们瞄准了硬盘驱动器领域。当时全世界的驱动器设备每年销售量都数以亿计,但尚未有任何一家巨头控制着硬盘驱动的技术标准。迈威的目标是,研发出比市场上任何一款芯片体积更小、传输数据更快、散热效果更佳的产品,并用它垄断市场。

  在技术方面迈威没有遇到太大挑战,它开始寻找市场。别无选择,34岁的戴伟立被她的丈夫—迈威公司首席执行官周秀文任命为公司副总裁,并兼任当时唯一的销售员。

  像所有奔波寻找客户的销售员一样,戴开始向潜在的顾客们拨打令人厌烦的销售电话,或冒失地扮演不速之客。很快,她遇到硬盘制造商希捷公司的科学家肯尼斯布恩,一个正为硬盘驱动速度头疼的家伙。“听着,我会马上给你派去两个聪明绝顶的人,他们是我的工程师”,戴伟立对布恩说。而此时周秀文兄弟已经登上飞往明尼苏达州的飞机,拜访这家有望成为迈威第一个客户的硬盘制造商。

  很快,布恩同意让迈威先提供产品试试效果。一年后,迈威拿出了一款比希捷公司原供应商德州仪器所提供产品快20%的芯片。经过测试和筛选,最终德州仪器黯然出局,1998年,希捷公司成为迈威的第一个客户。

  击败了德州仪器的迈威,其发展速度令行业尖叫,很快它宣布进入网络存储设备领域。2000年,周秀文和戴伟立这对亚裔夫妇已在硅谷和美国半导体市场站稳脚跟,他们的公司年营业额已达8800万美元,并开始计划上市——虽然摩根士丹利的投资顾问们曾一度质疑这对亚裔夫妇和他们的家族团队是否能实施有效管理。2000年夏天,这家备受争议的公司还是上市了。事实令人振奋,上市承销价为每股15美元,当天即上涨到56美元,涨幅278%,并创下原始股14亿美元的半导体行业最高价。200多位迈威员工一夜间成了百万富翁。这对夫妇则首次跻身于当年《财富》评选的40岁以下年轻富翁行列,他们各自身价均为23亿美元,并列21位。

  上市之后,迈威成为思科、苹果和微软的长期供应商,他们的答卷令华尔街挑剔的投资顾问们满意。而戴伟立和她的丈夫已人过中年,他们在网络存储芯片领域击败了巨头Broadcom;他们继续扩张并收购一些小公司;他们以亚洲的家族企业、强悍偏执的管理风格,以及频繁被前员工告上法庭而著称于硅谷。他们将要面临的,是环伺的列强、复杂的竞争环境,以及移动数据业务崛起带给他们的下一个机遇。

  Marvell Inside

  必须承认,面对自2003年起即方兴未艾的移动市场和充满想象的应用前景,迈威与Broadcom、飞思卡尔及其它的巨头相比,其进入移动芯片市场并非先知先觉,但它的后起攻势仍令人惊叹。比如2005年迈威就推出一款基于Wi-Fi 技术的芯片,它的体积明显微小,比其它的芯片节省一半的能量,是便携数码产品的绝好选择。很快它成了索尼PSP中的一款秘密武器。

  但这依然不能保证迈威的优势,于是相关的收购策略开始展开。2005年年底,他们以2400万美元收购了UT斯达康的芯片设计部门,从中获得3G无线应用技术和面向小灵通产品的芯片解决方案——那是UT斯达康历史上相当痛楚的时期,其被业内讥笑为“丢卒保帅”的行动,但成就了迈威对中国市场的长驱直入。

  在2006年6月5日英特尔宣布将专注于核心的微处理器业务,出售通信及应用处理器部门的消息之后仅22天,迈威即收购了英特尔的这部分业务。

  这是否过于粗鲁和草率?事实上并非如此,被英特尔售出的通信及应用处理器部门,其拥有的XScale技术被认为是“市场上最强大的解决方案之一,且具有令人瞩目的路线图”。事实上早在2002年,英特尔推出XScale技术的两个系列新型微处理器PXA250和PXA210,可允许手机及手提电脑用户快速下载影片及音乐;2006年,英特尔集成了移动电话无线处理芯片的XScale处理器已被应用于黑莓智能电话、Palm Treo和摩托罗拉Q手机等诸多功能强大的移动终端中。

  这恰恰是周秀文和戴伟立的野心所在。这对从不度假、没有其它爱好的夫妇野心勃勃地想打造移动终端的不可或缺的技术门槛,并由他们来宣告新产品和服务的来临。

  在2007年1月10日苹果公司的Macworld大会上,众人翘首期盼的苹果iPhone手机终于登场。乔布斯在向iPhone的Fans们展示这款颠覆性的产品时,他不忘强调:它采用了英特尔的Xscale处理器——而该消息旋即被苹果公司新闻发言人否认。一时间关于iPhone处理器之谜众说纷纭,直到英特尔的一位高层不无尴尬地予以解释:苹果发布的iPhone采用了Marvell公司的Xscale处理器,而Xsacle的确曾经属于英特尔—在它被卖给迈威之前。

顶:31 踩:4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1 (15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8 (137次打分)
【已经有162人表态】
29票
感动
24票
路过
15票
高兴
15票
难过
19票
搞笑
20票
愤怒
16票
无聊
24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业电动绞盘液压绞盘汇总

欣宇时代

    消防绞盘

欣宇时代

    拓松汽车户外网


    中国汽车绞盘网


    中国宠物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