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艾可:“垃圾桶决策模型”的经典案例
1985年辉瑞计划研发一类可增加心房钠尿肽的降压药物。此时已有研究表明,心房钠尿肽可激发肾中的环鸟苷酸(cGMP),加快利尿,而磷酸二酯酶5(PDE5)可将cGMP转化为单磷酸鸟苷(GMP),故决定以PDE5作为靶标,开发PDE5抑制剂降压药。
1989年发现安万特公司的抗过敏药扎普司特舒张肺动脉血管可能与PDE5有关,故以具有轻微PDE5抑制作用的扎普司特为苗头化合物进行相关研发。随后的三年内辉瑞的5人药化小组经过骨架跃迁和药效团探索,设计并合成了1600个化合物,最终研发出西地那非。
枸橼酸西地那非临床Ⅱ试验阶段,心绞痛患者接受治疗后,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提前终止了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人员在对西地那非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意外发现,一些男性受试者服药后出现生殖器勃起现象,且勃起程度与服用剂量呈正相关,而高剂量组则有90%的人有勃起现象。
1994年辉瑞以勃起障碍为适应症重启西地那非临床Ⅱ试验,结果显示,12名受试者,有10例受试者勃起功能显著增强。
Ⅲ期临床研究,证实西地那非确实可增强男性勃起的功能。1998年3月,万艾可(Viagra)获FDA批准,成为“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药物,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男科领域两个革命性进展之一。
万艾可作为“垃圾桶决策模型”(Garbage Can Decision Process)经典案例,即先有解决方案,再去找可以用它来解决的问题并制造需求。
1972年,美国学者科恩、马奇和奥尔森发表了论文《组织选择的垃圾桶模式》,正式提出了“垃圾桶”决策模型。决策垃圾桶模型关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非理性”的因素,并认为,问题、偏好与解决方案之间并没有一致的逻辑推演关系,因此组织的决策程序并不是沿着“问题—方案—决策”这种直线式的思考路线进行的,而是一种相对“组织化的无序”状态。
这种状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模糊偏好(problematic preferences)。决策者对解决问题的偏好缺乏一致和明确的界定,比如,多名决策者对问题的理解不一致,或者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第二,不明技术(unclear technology)。参与决策的成员往往只知道与自身职责相关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没有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参与涉及整体的决策过程时,对达成目标的手段或方法并不清楚。第三,流动参与(fluid participation)。组织决策像一个舞台,在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人参与进来。即使是同一个政策议题,人们的参与也因时、因地而异,显现出流动性参与的特点。
决策的垃圾桶模型认为,在这种“组织化的无序”状态下,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和决策机会这四大源流会独立地进入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又受到净能量承载量、进入结构、决策结构和能量分布这四个变量的影响。四大源流经过四大变量的筛选、汇聚,最后产生决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