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先行者
第三方物流--是的,我们谈论的正是这个在大家耳朵边响个不停的行当。一年来,有关物流的研讨会频率越开越密,规格越开越高,但是这些动静似乎并未催生出几家引人注目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在一个天天看涨的市场中,我们很自然留意到这个市场的先行者。它们数年前孤独地进入,现在仍在表面的热闹下孤独地成长。它们显得卓尔不凡,又形单影支。
广东的宝供和北京的大通就是这样的先行者。
--本刊记者 宁涛 王勇
宝供:从草根层长出的第一
刘武是一个被物流改变了命运的人。在1994年投身物流业之前,刘武只是一个小小托运部的承包人,现在他是广东宝供物流集团公司的总裁,也是它的老板--有估计说,宝供去年的利润接近3000万元。
作为一家从草根层长出的民营企业,宝供被称为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它也许还是--即便到现在--运作最好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7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刘武听到了已在广州安营扎寨的宝洁公司对物流的抱怨--货物流通不畅,出了问题找不到直接的责任人,提出的需求被以各种客观理由回绝,等等。当时承接宝洁物流的是国有商储公司,那几乎是当时惟一可供全程利用的物流资源。
当时正在打理汕头供销公司设在广州的一个托运部的刘武,前去对宝洁说,能不能让我试试?
同样带着试试的心理,宝洁给了刘武两箱货,要求运到上海。货前脚从铁路发走,后脚刘武坐飞机赶到上海接货,对客户的负责让宝洁看到了信心。它把更多的货交给了刘武。
刘武随之辞去公职,于1994年10月创办了宝供储运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刘武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拉客户,而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设立了4个分支机构,搭起了自己的网络。
刘武至今回想此举仍很得意。这是一个网络的、全程的概念,在当时国内还找不到一家这样做的。"其实你不要小看,很多一点点的改进就会创造一种新的价值。"刘武说。
此后宝供做了宝洁公司3年的铁路总代理。宝供现任市场部总监江玉生承认,在最初的时候,宝供也并不特别清楚物流这个概念,他们只是从满足宝洁公司的需求出发,一天天地听熟了这个词,领会了这个词。
服务宝洁,提升宝供
恰好宝洁有培养自己的服务提供商的意识。
作为世界级企业,宝洁追求自己的整个商业流程的规范化,"从头到脚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是要进行检查的"。这样的检查也运用到了自己的服务提供商身上。
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是美国FDA对医药食品行业的生产规范,宝洁公司把它引用过来要求宝供。比如GMP着重于质量,宝洁便首先考察宝供团队的领导有没有质量的意识、质量的系统、质量的承诺,以及与此有关的政策是怎么贯彻下去的;然后考察设备--仓库的环境,虫害的要求;甚至考察政策的发布是不是采用一种规范的办法,等等。
宝供就在GMP标准的要求下,就在服务于宝洁的过程中迅速进步。刘武也弄明白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第三方物流公司,就是一个企业的物流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你要能够帮助一个大型企业完成从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到具体全程运作,甚至包括信息的处理,你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在宝洁的中国业务蓬勃发展的1995年,物流交给第三方运作有力地保证了其市场战略的实施。当时宝洁为了抢占市场,加大了产品生产数量,这便对仓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宝供通过各种办法为宝洁提供了足够的仓库。据江玉生说,如果宝洁要自建这些仓库的话,相当于4个宝洁中国公司的投资。
宝洁这一轮进攻战完成后,宝供又迅速退掉了租来的多余的仓库,显示了极好的市场应变能力。
大通:从运输到第三方物流
实际上,这个行当里的人都很清楚现状:传统的商储公司在市场需求面前落伍了,而成熟的物流公司还少有出现。
"如刚刚退潮的网络业一样,物流的泡沫也正在形成。"不少人已经有这样的印象。研讨会在一个接一个地开,可跨国公司想在中国选择第三方物流伙伴时,能够参与竞标的国内公司都很少。
"现在大家好象觉得物流这个词很时髦,拼上这个时髦的词,你的企业就能发展了?"大通国际运输公司市场营销管理总部副总经理魏亚琴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作为一家国内知名度较高的运输企业,早在1996年,大通就提出了整个公司向物流转型。大通也因此成为先行者之一。
如今在大通的6大运输业务中,国内物流虽未居前列,但它对一家以直销模式闻名的跨国电脑公司在中国的成功物流服务,被业内公认为典范。但是时至今日,身为该项业务主要运作者之一的魏亚琴,头衔中也没有一点物流的字样。
跨国公司的选择
魏亚琴说,现在和跨国公司们打交道,他们希望你提到的是物流,而不是运输或仓储。
的确,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物流企业期待很久了。在他们的概念里,物流是一个充满了先进的技术、充满了严格的管理、充满了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的行业。
但是当它们揣着自己的市场计划进入中国的时候,却发现这里没有它们已经习惯了的第三方物流--这里没有可以很容易进行沟通、可以提供全面物流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虽然一些跨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亦想在中国寻找商机,但受到政策限制。
生意当然还得做下去,跨国公司们还是要尽可能选择次优,甚至自己培育伙伴。回过头去看,它们的选择标准竟是那般相似--公司并不一定大,也并不一定强,但一定有最好的服务意识。
与宝供一样,大通也是在与对物流要求较高的跨国公司的合作中迅速成长的。
1997年底,一家跨国电脑公司进入中国。因为直销模式是其立身之本,所以在把公司建到厦门的同时,它就通过咨询公司寻找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大通因其在国内的网络优势及其网络的有效运行,成为其伙伴。
1998年8月,电脑公司的成品物流开始运作。大通要将从国外运来的原材料在第一时间清关后送到工厂,也许此时等待的是整条生产线。公司的生产环节很短,经常也就一两天的时间。
大通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有三大局域网。产品下线后,经常是上午给出货的走向,下午货就要发出。这样,大通需要根据订单,将成批量的货运到局域网的中心城市,然后做二次分拨发送。对各别小批量、较偏远的货物,大通采运空运的方式,将其运到设点的城市,再安排车辆送货。
由于货的流量不均,各个环节要求又比较紧,这项业务事实上对大通整个系统的运作要求非常高。刚开始大通也难以达到该电脑公司的要求。这个时候,来自身为跨国公司的客户的帮助就显得非常重要。"方法肯定是有的,只是最初没有找到最佳运作方案。"魏亚琴说。
这个过程并没有持续太久,如今大通已经成为了该公司称心的合作伙伴。
最重要的不是网络
这一案例的成功为大通带来了其他跨国公司客户。这些公司同样给了大通很多帮助。"它们在国外有成功的运作模式,我们从中确实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魏亚琴说。
对于大通在物流方面的成绩,魏亚琴认为网络资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通还在从事运输的时候,就在全国范围内铺架了广泛的网点。
但和宝供一样,魏亚琴也认为成功进行第三方物流的关键不在于网络,而在于服务--事实上,大通能够抗衡的,还有EMS、中外运等网络资源比自己更丰富的公司。
魏亚琴说,目前很多网络资源非常好的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网络控制上的不足。当货物在网络两个以上点之间发生流动时,如果出了问题,通常出现的情况是没有人主动出面为客户负责,客户则在这些企业自身网点间的扯皮中一片茫然。
第三方物流说到底是一个服务业,如果这种问题都不能解决,那服务又如何体现呢?
或许一个很小的细节能够反映大通对客户负责的态度。虽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大通为之服务的那家著名电脑公司的名字,但魏亚琴还是坚持不直接说出来--"因为我们并没有得到客户的授权,我们就不能借客户的名气来为自己做宣传。"
从传统的运输业开始,大通的目标是做一家真正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我们愿意学,也愿意干。"魏亚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