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阅读趣味年报
从实体书店和网络平台的销量统计中可以看到,经理人的几大阅读趋势相对明显地表现出来。我们来系统梳理一下,让大家能够纵览当下经理人群体的阅读趣味,针对感兴趣的领域也可以拾遗补漏。
经济趋势和改革进程类
弄清中国到哪里去
2013年两会召开新领导班子正式上马,大家对于新政充满着憧憬,同时对于经济的增长前景和改革是否能够趟过深水区又有所担忧,这些因素夹杂在一起使得这类书特别畅销。综合来说,这些著作的核心是要回答两大关键问题: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到哪里去?回答好前一个问题为回答后一个问题提供了线索,而回到好后一个问题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最近最热门的两本书:《邓小平时代》、《旧制度与大革命》都来自于该领域。
我们往往喜欢从历史典故中寻找解决当下问题的启示,就当下而言,大国兴衰就是一个热门话题。西方会不会衰落,中国、印度会不会取而代之,不止我们关注,西方读者更体现出强烈的兴趣,2012年西方世界一本获奖无数的书《Why Nations Fail》正是对该问题的深入解读。国内来说,前些年的《西方将主宰多久》、去年的《文明》以及最近刚出版的《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最受关注书单:
《邓小平时代》、《旧制度与大革命》、《WhyNations Fail》、《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罗马人的故事》
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类
商学院学生最爱
商学院学生对于商业世界的新鲜概念有着非同一般的阅读兴趣。最近的热点可以归结为这几个方向:
移动互联网(包括现在越来越热的O2O、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等);大数据:大数据的核心概念、商业化运用以及信息安全;社交网络:社交化媒体(微信、微博)对于企业营销与公关工作的冲击、信息传播模式的转变、网络科学的深层机理;第三次工业革命:包括3D打印、创客和机器人制造等概念、能源:页岩气、可燃冰、可再生能源与环保等(可惜在能源领域出版物并不多)。对于趋势类著作价值的评价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时效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指标上中国的出版机构已经有所突破,比如《大数据时代》就是先于国外英文版出版的。
最受关注书单:
《移动浪潮》、《大数据时代》、《认知盈余》、《第三次工业革命》、《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
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类
企盼更了解自己
这类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趣味性,同时能够颠覆人们传统思维,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通常都受制于非理性,但这种非理性并非随机发生,通常都是可预测的。行为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将这些可预测的非理性逐一解析出来,让我们能够更了解自己。
该领域最广为人知的一本著作是《影响力》,畅销不衰。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的《思考,快与慢》则是一本必读经典。最近新书《选择的悖论》非常好的整合了该领域诸多著作的核心观点,可视为是一幅“阅读地图”,帮助我们入门。2012年大众市场的两本顶级畅销书《自控力》、《正能量》,以及企业团购市场排名靠前的《快乐竞争力》都可以归入该领域。
最受关注书单:
《思考,快与慢》、《怪诞行为学》、《不诚实的诚实真相》、《影响力》、《洗脑术》
综合管理类
大师和公开课最吃香
回到管理领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该领域最受欢迎的还是大师级管理学家的著作。例如吉姆·柯林斯的新著《选择卓越》、加里·哈默的新著《终极竞争》以及克里斯坦森的经典之作《创新者的窘境》。克里斯坦森教授在2011年Thinkers50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吉姆·柯林斯教授排名第四,加里·哈默教授排在第十五位。该领域另外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名校系列作品,掀起这股风潮的代表作是《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该书的畅销也直接导致了后续大量作品以该模式来命名。陆续出版的作品包括:《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人才管理课》、《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领导课》、《高效演讲:斯坦福最受欢迎的沟通课》等等。
曾经听吴敬琏先生在中欧讲课时说过,要带着问题去看书,问题像个钩子,可以把书中的内容勾出来,否则读起来便是兴味索然。
读书人对吴老的观点都会心有戚戚。在最近阅读的一本介绍美国私募基金发展历史的著作King of Capital(《资本之王》)中,我找到了很多以往一直关注、但对细节却知之甚少的兼并案例。这些案例和分析方法印证了我平时思考的问题,可以和课堂教学实务衔接起来,这种发现是种令人愉悦的阅读收获。阅读的好处在于延展我们的视野,但如果阅读无方,我们损失的将是时间,因为时间已经成为忙碌不堪的职场人最为昂贵的奢侈品。
多方求证,不听一家之言
阅读的方法与做学问的方法是一脉相通的。在海外求学期间,美国教授多让学生在他人文献的基础上撰写批判性的论文,哪怕是著名教授撰写的文献,也要求学生指出文章中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还要提出新的研究观点或是解释,这一教学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不加思索的全盘接受。
由此来反观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我们往往会有一套标准的范式,“教科书上是这样讲的”成为人们解题的不二准则或是思维的原点,但很多时候一种观点或是一种方法的由来都是基于作者本人的背景和立场。不妨尝试一下这种有趣的阅读方式,就同一个观点找来不同国家的作者写的作品,这时你会发现教科书上的观点只是一个大拼图中的一块积木。把各个作者的观点拼在一起时,你看到的会是另一番图景,而随着观点来源的多样化,阅读者会在不断的发现中顿悟。一旦建立起多方求证,而不是听一家之言的阅读方式,这对思维方式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阅读过程本身就深具意义。
这一方法同样可以用到课堂教学中。面对每一届MBA新生,上课之前我都会提示他们,没有绝对的真理,每个人因为背景不同,看问题都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希望学生带着思辩和批判的精神来听课,这样的听才是积极的听。听课之后的提问、讨论和交流正是打破原有思维定势的有效方法,这跟阅读后写心得,找到同好者交流是一样的。
以史为鉴读金融史
以上谈到的是横向阅读的方法,纵向阅读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不是每个人都能亲历每一段历史,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一再经历重复的历史事件,只是这些历史事件会打扮成不同的样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以史为鉴”亦成为我们读书的意义所在。从事金融学研究的人会发现,读金融史的好处可以让我们知道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事件,起因是什么,人们又是怎样应对的,从中可以找出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但这些思路是借鉴而不是照搬。
在金融领域,确定性和随机性是两个重要的话题,历史中的很多事件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我们在早期读历史时,会着重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必然性,但是把各种书籍读通读透之后,却发现很多事情未必如此,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其背后充斥着大量随机和不确定的事件,很多事情如果重来未必会是这样。
通过阅读能够意识到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这会对人们的决策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借鉴历史可以让我们少犯错,知道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可以让我们建立起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便是阅读的价值所在。
但现实情况是,媒体和书籍多热衷于炒作当下发生的事件,缺少从历史观审视当下问题的纵向思路。试想几年过后,当下讨论的内容还有多少是有价值的?追时尚、追新闻的阅读未必能够带来很多的知识养分。有价值的书和资料就放在那里,如果阅读者能够抱有“上下求索,纵横捭阖”的阅读心态,那么当面对一些关键事件,你会比别人多一份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