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生产方式:从“一刀准”看业务耦合
小时侯跟大人到集市上买肉,那时候,只能几两几两地买,跟卖肉的说,买八两肋条肉,或者干脆说,来五毛钱的。手起刀落,眼也不眨,草绳将肉一系,道“拿去!”悄悄地到公平秤那一试,分毫不差。这只能用通感来解释了,我把这一现象称为“转序”。
业务之所以有逻辑,是因为业务在其价值转化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规律,为了让这些规律协同,我们只能再向上抽象一步,把它们“化了我,化了你,再变成一个我,一个你”,然后得到一个统一。这个统一在结构上又必须是和商业模式思索决定的战略完全一致的。
业务之所以有过程,是因为业务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需要许多“锚点”,做实体上的转换,最终实现由供方的资源演化为需方的高效输入。我们在加工制造企业里面经常遇到的工步、工序和工艺就是它们的集中代表。业务过程与业务逻辑不同的是业务过程无法省略,而业务逻辑可以通过抽象获得某些意义上的省略。业务过程是非常实际的,可以缩短,但是无法省略,除非是基于一个新的业务逻辑所“包裹”的商业模式。比如HP有一款叫做“赛天使”的设备,它可以通过CAD实现水墨打印与CAM切割,最终用非常短的时间做成精美的展示包装,将传统的制版、印刷、模切等工序省略掉。然而就其本质意义上来说,这还属于缩短,不算是省略,工艺上替代,不能代表逻辑上的替代。
业务过程里面我们被动认识到的规律,可以主动地用起来,从而在实践中利用“转序”来获得更合适的效率。比如在生产环节,我们通常是按照单件数来计量,在运输环节,可能是体积单位,而在财务结算上可能是长度单位。这些其实就是业务逻辑在业务过程中的一种投射,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视同不同业务过程的秩序标准,有意识地用这些标准进行互相之间的耦合,将创造出更高的效率来。
前面谈的卖肉人的手艺其实就是其业务比较熟,甚至比解牛的庖丁还厉害。同时长期的交往、信任关系可以将麻烦的计量单位简单化,实现一种更有效率的“转序”。
如果“转序”只有这样的水平,那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它至少还包含另外一种情况。举个例子:同样的产品,仓位的逻辑可能不一样,批发性质的可能是按照运输区域划定的仓位存放,VIP的可能就是客户的专用仓位,而最多的就是同类同系列的产品放一起。
这些仓位的安排,就像经典的营销故事里面说的,超市可以把啤酒和尿布放在一起卖。这里确实有许多讲究,自然也有许多可以利用的。
如果我们在上一道工序里能够按照下一道工序的“转序”需求,进行预置,那么组织内部会有哪些变化呢?
这些变化聚焦到一点,就是我们可以将大量貌似增值的看上去很必要、很严谨的“手续”简化到没有。比如,不必进行工序间的签收,按照下道工序最合适的输入方式,或者后续其他工序更需要的输入方式进行过程与输出物的组织。此即为和谐生产方式的内部结构。
业务从工业化分工到机械化分工再到单元化的组合,已经成为全球运营管理的重要趋势,同时在组织内外部通过“转序”为下一环节提供更多便利,越来越成为工作的重点。如能做好这些,供求关系的和谐就是自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