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电子商务需要中国式救赎
仅仅开业了半个月之久,国内第一家启动医药电子商务B2C的淘宝医药馆就悄然停止了运营。根据目前的法规要求,淘宝商城并不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资格证书》,这使得其网上售药的行为成了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而遭到药监部门的查处。虽然如此,从市场的反应来看,整个行业依然期待着医药电子商务B2C模式在中国的崛起,从九州通联手京东建立合资公司,到当当网与国药控股的合作洽谈,莫不如此。
电子商务的优势和竞争力已经人所尽知。根据最新的官方统计,目前中国有4.77亿的互联网用户,这个庞大的上网群体不仅仅是电子商务的已有或潜在客户群,其本身就是中国最具购买力的消费者群体,由此更显示了电子商务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似锦前程。更为重要的是,在医药之外的很多领域,电子商务已经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竞争力,数月前曾被称为国内最大民营连锁书店的光合作用书房的突然停业,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反证: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以当当、卓越或京东等为代表的在线书店已经对传统的图书零售业发起了最后的致命攻击。
不过,医药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一直显得步履蹒跚,而其原因也一直被归结于目前的政策法规环境。从表面上来看,情况的确如此,特别是反观国外的医药零售巨头,只需要打开Walgreen或CVS药店的官网首页,就能轻而易举地了解到其网上售药的状况,其中既包括了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同时还涉及了药店对消费者的种种贴心服务。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医药电子商务如何前行,并不缺少来自海外的他山之石。
但是,当把视线转回国内,目前的监管部门不仅严控着网上售药的资质,同时在刚出台的法规中也强调了“医疗机构不得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柜台开架自选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俨然反映出其对网上售药环节管理慎之又慎的心态。显然,突破这样的壁垒只能依托于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密切沟通,通过这样的沟通来建立消费者、医药产业、电商企业以及监管部门对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信心。
在这样的沟通中,产业界有必要从制度、规范和流程等各个环节向聆听者阐述电子商务的效率优势以及在降低错误率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以此来获得各方面的信任,同时也能协助药政部门进一步提升其药品流通监管能力,其中包括了电子商务环节方面的GSP质量管理体系,最终建立其良好的医药电子商务运营的监管平台。
即便如此,在医药电子商务中最终致胜的战略还远不及此。一个典型的医药消费行为包括了医生处方、药师审核处方、病人用药以及医保支付等诸多环节。当药品的销售环节从实体店转移到了互联网之后,电商企业理应创新性地建立起符合中国病人求诊问药习惯的经营体系和流程规范,确保病人在享受电子商务优势的同时,也能同样获得原先所拥有的一切临床服务所带来的价值。即使是在网上经营OTC和保健类产品等无需医生处方的产品,消费者也完全有权利在网络消费中获得所有能在实体药店得到的服务,例如执业药师的咨询以及对产品的推荐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药电子商务在本质上和图书或者家电的电子商务完全不同——医药产品的销售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买卖和产品的及时送达,更包括了相关的医药知识和健康理念的传达。经营医药产品的本质在于“为病人带来健康,为病人塑造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医药电子商务的经营者必须将这样的价值观和使命感融合到日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将鼠标、物流体系和临床服务完美地结合在自身的业务发展之中。
归根结底,医药电子商务的经营理念其实和实体店并无二致。服务于临床,为病人的健康带来切实的价值,将电子商务自身的优势和病人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才是最终成功的必要因素。
近期淘宝医药馆又能正常登录浏览。虽然其交易功能仍未恢复,但也足以显示淘宝商城对医药电商这块“蛋糕”前景的眷恋。不管怎样,在未有实质推进之前,国内医药电商试水者们都需要好好想一想B2C模式有多少可实现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