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特许商品展现良好市场前景
1月28日,温暖冬日下的北京王府井商街人来人往,透出一股临近春节的喜庆。自南往北沿街漫步,令笔者多少有些惊讶的是,在面积不算大的商业核心区,竟接二连三密布了七八家奥运特许商品专卖场所,包括东方新天地、工美大厦、百货大楼、新东安市场等都设立了销售专柜,而工美对面一家门脸不小的专卖店是在去年年末才从服装店改成专做奥运特许商品经营的。
走访了四五家奥运特许商品专卖店之后,笔者总结出一个“三多”现象:一是店铺明显增多。记得去年年中王府井还只有两家特许零售商。这反映出商家对奥运特许商品市场前景的乐观预期以及销售渠道的进一步扩大。据悉,北京奥运会特许经营计划自2004年8月开始试运行至今进展顺利,目前已在全国重点城市设有奥运特许商品零售店近600家。到2008年为止,北京奥组委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设8000个特许零售点。可以预计,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加速布点都将成为一种趋势。
二是商品品种大大增加。一批价格更为便宜、实用功能更强的奥运特许商品崭新面市,像不到10元的文具、12元左右的头巾、38元的福娃多用袋等,笔者都是第一次见到。据了解,特许商品单品种类现已超过4000多种,300余种奥运特许商品新品在春节前将陆续上市,绝大多数特许商品将打出“平价牌”,让更多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特许商品每个系列都会推出面向不同消费人群的高、中、低端产品,这将使奥运特许商品的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展。
三是消费者人气不断上升。销售网络的完善和新品的大量上市,尤其是中低档价位的品种纷纷进入,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劳益奥运特许商品专卖店负责人介绍说,临近春节,人们购买奥运特许商品的情绪很高。其中,200元以内的商品是大多数消费者选购的焦点。“顾客通常都是一买好几个,回去捎给朋友。”销售人员说,“这些天感觉是越卖越好。”据粗略统计,在1年多的试运行阶段,特许商品销售收入已达6亿多元人民币,显示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奥运特许商品零售市场“三多”现象的出现和持续,为国内广大特许经营(生产)商提供了发展良机。正如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伟所说,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计划要为广大国内企业参与奥运搭建平台,为扶持民族企业的发展、塑造“中国制造”的高品质形象做出贡献。笔者了解到,许多“中国制造”产品已借此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像北京的“绿典”彩棉、河北的藁城宫灯和江苏的宜兴陶瓷等等,都因成为奥运特许商品而走上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大舞台。但是,笔者也由衷地感到,如果要最终达到用好商机、树立“中国制造”高品质形象的目的,还需进一步重视对“中国设计”的投入,提高“中国设计”的水准。
从市场反馈来看,奥运特许商品设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销售情况的好坏。“设计出彩的商品比外形普通的好卖得多。”工美大厦专卖店的杨经理说,“有些时尚新品甚至一周内就超过了别的产品一季的销量。现在我们进货是千挑万选,坚决拒绝模样平庸的。”事实上,奥运特许商品是一个典型的创意产业,就目前而言,中国创意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当属工业设计,同时,最需迫切发展的也是工业设计。索尼公司前总裁盛田昭夫曾说:“今后我们的竞争对手将会和我们拥有基本相同的技术,类似的产品性能乃至市场价格,而唯有设计才能区别于我们的竞争对手。”对于众多中国制造企业来说,要想在预计10亿美元的2008北京奥运特许商品市场中一展身手,通过提升设计水平增加产品的高附加价值,是一条必由之路,这也是“中国制造”借国际性盛会打造国际化品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