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成都创业热潮下的危机
尽管在创业道路上磕碰了15年,但“蜀九香”董事长张继承丝毫不敢懈怠。进入2015年,遍布成都市的15家“蜀九香”火锅店将整体升级。作为扛过餐饮业“寒冬”的关键一步,张继承从两年前就开始在心中盘算。
在成都,每12个人中就有一人创业。随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截至去年12月,成都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累计98万余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5%以上。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市场浪潮中不可忽视的新锐力量。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的大形势,不可回避地扫过民营经济 “小主体”。民企如何求解?
降低门槛
让有心人都来一试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成都推行的若干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带活了草根创业。”成都市工商局注册分局局长黄维新介绍说,去年3月1日全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成都在完成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等国务院明确规定的改革任务外,又配套推出“先照后证、放宽名称限制、小额经营社区备案”等系列措施,进一步降低了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来自成都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成都全市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民营经济(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累计98万余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九成以上,较上年同比增长17.33%,注册资本(金)较上年同比增长约70%。
去年6月,四川鸣啸科技有限公司以500万注册资金,在成都市武侯区正式落户。仅半年,该公司就以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技术,在成都顺利拿下共计7200万元的项目合同,发展势头强劲;去年底,来自甘肃的靳国亮在成都龙泉驿(微博)开了一家面店,因“一址多照”的新政策,今年2月他与合伙人成立餐饮管理公司,并把小吃店注册在同一个地址,省钱省时。眼下,靳国亮正打算把小吃店做成连锁店……
激流暗涌
创业热潮下的危机
自2012年底开始,餐饮消费面临深度调整。张继承觉得这次的“寒流”不一般。“保守估计,2014年的营业额至少缩水了10%。”而根据成都市工商局的数据,2014年,全市共注销内资企业6630户,注销户数最多的五个行业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以及制造业。 一个细节是,去年内资企业注销户数和涉及的注册资本同比均有下降,但注册资本的下降幅度却小于注册户数的数字。“这说明,‘倒下去’的企业集中于中小企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黄维新说。这也意味着,中小企业要在市场浪花中搏击,需要更大努力。“从内部开始,对能耗严格把控,对工作流程进行再梳理。”“蜀九香”的变身,从一个小小的餐盘开始。将陶瓷餐盘换成“摔不破”的密胺瓷,同时在餐盘下面安装芯片,客人自助选菜后,用平板式扫描器一扫,就可录入菜品和价格。“仅此一项,就可省去数万元的纸张费用和20多个员工的工资费用。”张继承还将生意的触角延伸到电商和设计板块。“搭建起自己的电商平台,去年的销售额上千万元。”张继承说,他还设立了一家专业的设计公司,为自家旗下品牌提供全套企业VC形象设计。
细水长流
需定位准确时时创新
尽管降低了创业的门槛,但市场行为下的创业之举,并不能就此与成功画上等号。在黄维新看来,如果说转型和创新让企业突围了发展困局,那么定位准确才能让企业少绕弯路。
去年11月,陈天强以50万注册资金在新津(微博)花源镇东华村成立了四川现代农人种苗科技有限公司。这个以研发和育苗为主的农业科技公司,以新的苦瓜品种和墨茄品种,占据了成都绝大部分销售市场,并在全国布局了600多个销售网点。目前,公司的销售数量正以20%-30%的速度递增。“再大的公司,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切忌盲目跟风。”在轨道交通的庞大市场上,鸣啸科技正是盯准了产业链上的一个细微环节,以技术专攻市场,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站稳脚跟。“无论企业是大是小,资本是多是少,定位是关键,在创业热潮下认清形势理性投资,才能存活得更久。”看遍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面对热情高涨的投资者们,黄维新给出这样的建议。
四川省社科院(微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小琪认为,行业协会加强引导与监督、政府部门强化监管,为已经“跨进门”的投资者们及时发布信息,建立市场对接平台等等,才能让大众创业的良好氛围更加稳固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