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怎样帮小孩培养坚毅的品格
《时代周刊》刊登了 “How to Make Sure Your Kids Have ‘Grit’”(如何确定你的孩子具有“坚毅”的品质),这是一篇对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的采访稿。对于Grit(坚毅),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去年朋友圈都快传疯了,这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前两年提出的一个概念,随后,这个“Grit”迅速席卷美国乃至全球,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教育理念。
简单地说,如果一个孩子能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就是Grit。Angela Duckworth教授对数以千计的高中生进行了调研,并跟随西点军校、全国拼字比赛冠军、国内一流大学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她发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比起智力、学习成绩或者长相,坚毅是最为可靠的预示成功的指标。因为它能保证孩子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并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
听起来的确很美好,可是,问题的关键来了,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获得“坚毅”的品质呢?
Carol Dweck教授明确地指出,要获得“坚毅”品质的关键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是相对固定型思维的一种心智模式,被公认为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首先我们来理清楚这两种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
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是“能力渐进论者”,他们所关心的是——进步!他们相信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他们关注发展自己,在意跟自己的过去比较,是一种发展的、进取的状态。
他们做事的特点是——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他们不怕错误和失败,因为反正还没到终点,也没有盖棺定论,自己的能力还在随时提高呢,继续努力就好了,即使失败了,也能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出发。有这种思维的孩子,他们更在意自己从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考试能够通过。
固定型思维模式
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那么,具体拥有多少、特别是能向外界证明自己到底拥有多少,就变成了头等大事!所以,相比进步,他们更在乎的是——外界的标准,以及如何证明自己。
这种想法的结果就是,他们会避免挑战和冒险,免得显得自己不聪明;他们常说自己其实没怎么费劲,这样也可以显得自己聪明;他们不肯付出太多努力,因为那样说明自己很笨;遇到困难他们也不愿寻求帮助,因为那意味着自己能力不足;对待挫败,他们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所以努力并没用。
这样一对比,很显然,如果希望孩子能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那么的确需要养成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的成长型思维。相信很多人看后会在心里默默评估,然后说,我的孩子有成长型思维啊,其实不然,不要以为他思想开明、审时度势、亲和友善就算具备成长型思维了,这是要付出很长一段时间去修炼才才能获得的。Carol Dweck教授就为我们提供了5条在生活中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法。
1、侧重赞美孩子的努力、策略和选择
Carol Dweck教授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是网球界知名的神童约翰•马克安诺,他小时候就表现出网球方面惊人的天分,因此经常有人夸他的天赋,久而久之,他变成了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的成功主要靠天赋,而这个天赋是恒定的,他每次输掉比赛,都把失败总结为发烧、背疼、比赛前吃得太多、天气太冷等等,他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让自己看起来更聪明更有天赋上,没有刻苦地训练和反思失败原因,结果在一片黯淡中默默退出球坛。
因此,我们在夸奖孩子时,要尽量避免“聪明”、“天赋”等词汇,别让他感觉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因为天生的,恒定的因素决定的。而要侧重赞美他为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包括策略和选择等,例如要表扬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不要说,“天啦,你太聪明了,这些题都做对了。”而要说“我知道你为这次考试付出了努力,最近几天放学后你都在家里乖乖复习,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比较弱的数学上,你看,你的努力和策略让你取得了这次的好成绩,以后继续加油!”
2、告诉孩子,你不需要每次都很完美
实际上,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大家在教育上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就是在生活水平更高、获得教育更容易的今天,孩子比过去更少面对失败,而在步入社会以后,面对网络时代的全球竞争,孩子们却比过去更不懂得如何面对失败。但要成为成长型思维,就需要直面失败,并且相信,失败没什么可怕。
因此当孩子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在旁边告诉他,没关系,你不需要每次都做得很完美,试一试才知道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失败了,我会和你一起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找到问题后就会让你下一次更成功。具体说来,孩子是否知道6+2=8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是否愿意在第一遍回答成6+2=9之后重新尝试,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为止。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在摔倒之后站起来继续跑,哪怕他是最后一名。
3、除鼓励孩子努力,还要帮他设定目标
有一句话叫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的确,如果没有合理的目标和方向,只知道埋头苦干,最后再乐观,再坚强,估计也要感叹哀伤。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停留在重复的鼓励中,还要和孩子一起尝试新的策略和设定合理的目标。
例如你希望他养成阅读习惯,那么从什么书开始阅读,每周每月读几本,什么时间读,怎么读,读完以后如何检验阅读效果?这些都是你们需要一起思考的问题,不如就这个问题,和孩子一起把想法都写在一张白纸上,达成一致后制定成表格,尽量按照计划进行,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合理的目标和规划真的很有用哦!
4、让成长型思维渗入孩子的方方面面
CarolDweck教授指出,我们需要记住,如果一个教练对田径运动员的态度是,除了跑步,你不可能在其他方面更出色。那么这种心态一定会让他在另外的事情上保持固定型思维,但实际上,我们见过许多优秀的运动员除了在自己的领域极其出色外,也在坚持学习或者退役后转到其他领域继续自己的辉煌。
所以,成长型思维是多方面的,不要只注重培养某一件事的这种思维,例如不要让孩子觉得在体育运动时,如果我多练习的话,球就会掷得更好,但要让功课变得更好就认为,臣妾就是做不到啊!
5、让自己成为成长型思维的父母
如果你自己都是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又怎么可能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呢?我们需要通过努力和调整,让自己也具备这种思维,这不仅能感染孩子,也能让自己有谈资和孩子聊聊自己在面对失败,面临挑战时的想法和选择,这样正能量的互动是不是很有爱呢?
Becoming is better than being,其实,成长型思维的核心就是让孩子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更好的目标,那个最好的自己,也永远都在路上。有了这种积极的心态,不管在什么状况下,相信孩子都能把自己塑造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