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赚大钱:成龙投资的制片业务
成龙想要传达的信息是,他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他最近一直在录制许多公益广告,旨在劝阻中国消费者不要购买由被偷猎的老虎和犀牛制成的产品。但在这块香皂里蕴含的真正象征意义是,它——更具体地说就是成龙——如何跨越中美两国。
成龙曾在好莱坞红极一时,但是近五年来他还没有主演过一部卖座的美国实景电影。然而据福布斯估算,他在过去12个月里的收入达到5,000万美元,比世界上除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之外的任何其他男演员都要多,足以让他在2015福布斯全球名人榜上排在第38位,紧跟在泰格·伍兹(Tiger Woods)之后。
那他是怎么挣到这些钱的呢?他是少数几位真正了解太平洋两岸电影行业基本规则的人之一——而已经年入花甲的他(61岁)正在利用这种知识,进行精明的交易。
以电影《天将雄师》(Dragon Blade)为例。从来没有听说过?可以理解:这部电影还没有在美国上映,虽然其中有著名演员阿德里安·布罗迪(Adrien Brody)和约翰·库萨克(John Cusack)联袂主演。但这部电影在中国非常火爆——票房收入达1.2亿美元,而这部电影的主角成龙为自己敲定了提成协议,这很可能会让他赚到上千万美元。今年晚些时候,他将在东西方合拍、在中美市场上都有潜力的电影《绝地逃亡》(Skiptrace)中与约翰尼·诺克斯维尔(Johnny Knoxville)演对手戏,而由于成龙在这部电影中既是主演又是投资者,他拥有这部电影超大份额的权益。
与此同时,他还手握足以让说唱天王Jay Z眼红的品牌延伸(是的,成龙品牌商品,如果你是自李小龙以来最著名的武打影星,那么这绝不是小生意),一家自平衡车赛格威(Segway)经销商,以及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连锁影院。将所有这些演出收入和产业权益加总在一起,《福布斯》估计成龙已经积聚到大约3.5亿美元的净资产。成龙和他的团队拒绝就具体数字予以置评。
“成龙基本上相当于中国文化里的米老鼠,一个无处不在以至于名字成为简称的名人。”纽约亚洲电影节联合创始人格雷迪·亨德里克斯(Grady Hendrix)如是说。
在中国,考虑到实现商业成功,说到底要围绕于跟政府搞好关系或者通过政府获益,成龙在所有这些收入中拥有一个秘密武器:全国政协委员身份。而在中国上映的所有电影都需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
这是一个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地位。过去五年以来,中国影院票房收入以将近年均33%的速度增长,2014年接近50亿美元;今年2月,中国的单月票房收入实际上超过了美国。虽然一部美国大片可以在中国获得2.5亿美元票房,但当局经常会连续数周禁止上映外国电影,或者集中安排外国电影的上映档期,好让它们自相残杀。因此,好莱坞正在转向与中国公司合作制片,其中《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Tran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和《钢铁侠3》(Iron Man 3)就是最成功的代表作。
这一切让成龙左右逢源——崇拜他的同胞们称他为“大哥。”这其中没有讽刺意味(Big Brother在英文里有操纵别人的意味——译注)。
遵循规则: 或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成龙更了解太平洋两岸的电影行业。
成龙用手指画了一下假想地球的轮廓,说:“我常常看地图。为什么这边是你的,这边是我的呢?边界是谁指定的?我认为世界是属于我们的。美国也是属于我的。中国也是属于你的。”
成龙的成长经历与这种老生常谈的全球化观点相吻合。他于1954年出生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他的父母在移民澳大利亚之前,曾经在法国驻香港领事馆的厨房里工作。他后来得知父亲曾经是台湾间谍。
成龙被送到了香港的一家表演艺术寄宿学校,在那里他在像银幕功夫大师那般严苛的老师指导下学习武术和杂技。他回忆说:“如果你犯了错,那么每个学生都要挨打。有时候他们无缘无故就打我。”戏校毕业后的几年里,他在澳大利亚的建筑工地上打过工,在香港电影里跑过龙套,但未能真正成功打入电影界。二十岁时,就在他接到一份关于在一部新片里扮演一个角色的电报时,父母给了他最后通牒,两年内要在电影界干出个样来——在他在1973年李小龙的经典电影《龙争虎斗》中获得一个担任小小替身的机会之后,这份“最后通牒”就变得无关紧要了。
成龙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让自己有别于李小龙。为此,他发展了一套自己的银幕风格,与他最常被比作的那位传奇明星截然不同。李小龙以他的冷酷态度和动作精准而著称,成龙研究了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和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的表演,磨练自己的幽默演技,并且采用一种打闹喜剧的表演方式。“我想让所有人都效仿我,”成龙说,“我不想效仿任何人。”
成龙很快就制作出一系列香港卖座电影,特技镜头从来都是亲自上阵,导致全身上下多处骨折(1986年在南斯拉夫拍摄由他编剧、执导并主演的动作片《龙兄虎弟》时,他从树上掉下来差点丧命)。当中国大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成龙也准备好利用这个机会,他开办了咖啡馆、健身房,并且开始了一段成功的演唱生涯。1998年,他创立成龙设计室,其网站目前销售从水壶到手表等400多种不同的商品,并且宣称所有商品“都完全由成龙先生设计。”
从1995年的《红番区》开始,成龙成了在美国也家喻户晓的明星。在1998年与克里斯·塔克(Chris Tucker)合演《尖峰时刻》之后,他成了国际影星。那部电影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首映周末票房最高的喜剧片,最终在美国斩获1.4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另外在美国以外地区获得1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虽然如今这样的票房成绩已经很普遍,但在当时非常少有。成龙回忆说:“当时美国票房就是整个世界的票房”。导演布莱特·拉特纳(Brett Ratner)补充说:“成龙是中国最伟大的出口产品。”
后来成龙又把这场成功带入到《上海正午》和《功夫熊猫》等其他报酬丰厚的系列电影角色中,同时把《尖峰时刻》延伸成三部系列影片(拉特纳现在正在争取拍摄第四部)。但与离开奥地利后成为典型美国人并落地生根的阿诺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不同,成龙始终紧紧抓住他的中国粉丝,返回香港继续拍摄他赖以成名的那类电影,同时还接拍了更加严肃的角色。成龙说:“我想要成为亚洲的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或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
他在大陆政府里中找到了乐意与之携手的盟友,他们聘请他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形象大使,而成龙很快就把自己的业务重心从香港迁往北京。在那里定居之后,他就发现自己身处中国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业——以及控制该行业的政府——的中心。
虽然成龙坚称他和任何其他电影制作人一样,必须越过同样那些层层关卡,但正如《绝地逃亡》等最近的实例所显示的,他毫无疑问比大多数人更有机会让电影拍成功。成龙的好莱坞经纪人菲利普·巴腾(Philip Button)说:“由于审批程序以及得到保证的发行,这是我们一起合作的那些机会之一,而且获得了成功。”
成龙与中国政府的密切关系,以及他偶尔对香港持不同政见者的嘲讽评论,进而招致了这些人的不满,其中就包括香港民主党主席刘慧卿。她说:“如果当局让你说什么和做什么你就照说照做,那么你的生意可能就更容易得到批准。”
成龙对此批评感到气愤。当我提到这个话题时,他提高嗓门问道:“难道我不应该与中国政府搞好关系吗?我们是中国人!……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他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塑造一个在中国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通过最近建议降低电影设备的进口关税。他说:“这是一个有关如何改进电影行业的建议。他们听从了这个建议。”
目前中国大陆拥有大约20,000块电影屏幕,大致是美国电影屏幕总数的一半,而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四倍。“如果他们拥有45,000块电影屏幕,”拉特纳说,“再考虑到他们的人口,那么一部电影在首映周末就可以创造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这道算术题已经为成龙带来的真金白银。五年前,他和一位合伙人在北京开设了一家有17间影厅的电影院——耀莱成龙国际影城,现在这座影城在有大片上映的周末能卖出5万张电影票。这一成功促使双方成立了一家持股各半的合资企业,目标是再开设37家成龙冠名的影院,每家都设有销售成龙品牌商品的专柜。
此外,成龙还在把他的成龙特技队扩大成一家电影服务公司,为美国制片公司在中国提供双语剧务人员——从特技协调员到副导演。他说:“我慢慢地想要建立一家像威廉莫里斯经纪公司(William Morris)这样的娱乐经纪公司。”
与此同时,他将继续投资于中国电影以及与美国合作制片业务。他说:“现在,我不只是演员。……我还投资。”虽然他不会确认我们对他今年收入的估算,但他乐于像赌场老板知道赔率对自己有利那样满怀信心地推测未来的投资项目。他说:“我可能会损失1,000万美元,但如果我赢了,那么我很可能会赚到9,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