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大宅门打开大宅门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对话》节目。如果有一个人花了40年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作品,我想会有很多人对他和他的作品感兴趣,电影导演郭宝昌先生和他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就是属于这样的情形。那么在这个电视机开播之后收视率和社会的关注度都节节上升,今天我们的节目就将电视剧本身和它所引发出来的种种话题和大家来一次对话。好,那首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那我想今天现场的观众或多或少应该都对这个剧有一定的了解,可能也在家晚上的时候也都会看,所以我想在这儿就先听听大家的观后感。
观众:这部戏觉得特别感兴趣,这部戏确实写出了水平,是写得非常细致,写得好,演得也好。
观众:这是继《四世同堂》之后又一部带有京味的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我对京味非常感兴趣,惟一不足的演员岁数偏大,当然上阵的名演员很多,但是年龄,待会儿咱们一看就知道,年龄都是在中年以上,偏大一些。
观众:我觉得这个画面非常精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观众:这个电视我倒没怎么看。但是我看节奏太慢,就像熬中药一样,跟西药不太一样。
主持人:只是您没看,您怎么知道它节奏慢呢?
观众:因为节奏太慢所以我才没看。
观众:我想反驳一下这位先生。因为我觉得看《大宅门》的时候,如品一杯纯酒,觉得慢慢品起来,越品越有味。
主持人:真是不容易,大家从这个片子里面闻到了中药味,还喝到了酒香。
观众:其实我也是觉得这部片子很有情节、很有故事性、很耐看的,然后我又在网上整个看了它那个故事梗概,我又觉得中间有很多风风雨雨、恩恩怨怨的,所以我就觉得下面我都会一集集看下去。
主持人:好,刚才大家好多人都是谈了对这个片子的感想,有没有谈一谈说您从这个画面当中从这个情节当中你看到的这个导演,你觉得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观众:我觉得这个剧演员阵容是庞大、是空前的,这说明这个导演和剧组有凝聚力和感召力。
观众:我感觉郭导演应该是一个满脸沧桑的人,因为我觉得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老少皆宜。我想它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让所有人都喜欢它。
主持人:好,谢谢!请坐。大家刚才谈了很多对于电视剧,还有对郭导本人的一些感受和看法,那我想到这个时候,可能有一个人已经坐不住,非常想出来说说话了。那现在我就向大家来介绍郭宝昌导演—《大宅门》的编剧兼导演,欢迎您!来,郭先生请,您好!
郭宝昌:谢谢,满脸沧桑熬中药的郭宝昌向大家致敬。
主持人:那我想可能观众们可能也挺奇怪的,为什么主持人今天站在这儿,不跟郭先生坐到一块儿去呢?其实说实话,我今天心里头是有一点没底的,为什么呢?因为之前在跟郭先生沟通的时候,他说还有什么好说的,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当然后半句是我编出来的,说明这个媒体采访过多之后,郭先生对这个媒体可能已经少有新鲜感了。所以我今天就想把这个重任交给我们的观众,我就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了,看看大家能不能集思广益,跟我一起来找到郭先生的兴奋点,让他能够焕发新的激情,来谈《大宅门》、来谈他本人好不好?好的,既然大家都用掌声来表示认可,那么我就期待着你们的第一个问题了。
观众:郭导演自称自己是熬中药的,另外说是中医世家。我想问问郭导演,对中医药精通不精通?因为我看了戏以后,他对中医、中药专业方面并不涉及得特别地深。
郭宝昌:我对中医药一无所知。从小生在这个家庭里,是守着药罐子长大的,皮毛知道一点。我有意地避开了中医药各方面的问题,我很不擅长,我也不懂,我从小也不对这个东西感兴趣。而且我那会儿认为家庭里面是一个商人家庭,那会儿受党的教育、阶级教育,对商人很歧视,我很看不起,从小就想背叛家庭,所以对中医药一点都不感兴趣。
主持人:究竟除了这个中医药之外,这《大宅门》里头还有什么东西是那么吸引你?宅门里头发生的人和事、和其它地方发生的人和事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郭宝昌:主要是宅门里的人和事才使我几十年都不能忘怀,太特殊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才能发生出那么多特殊的事情,那是我在过去其它的影视作品里没有见过,其它的小说没见过,它是非常独特的。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蒋雯丽,原来我选蒋雯丽演杨九红,她就是不演。第一次拍摄的时候,她已经拍了很多镜头了,结果第二次拍摄的时候,她依然提出来不演。她非要演白玉婷,为什么呢?独特。怎么独特呢?一个老姑娘和一个戏子的照片,结了婚,而且守了一辈子,这样独特的东西别人没有。而且这种独特的东西,只有在这种宅门,在那样的一个时代的氛围内它才可能有。
观众:这部片子是郭导的亲身经历来编写的,我想知道郭导比较接近这个片子里面的哪个人物?
郭宝昌:不是,不是,那个还没写到我呢。你们现在看到抗日战争我还没出生呢,我原来写到52集,我在第48集我才出现,我出现的时候两岁。将来在48集你们看到一个两岁的小孩抱出来,那就是郭宝昌。
观众:问郭导你为什么要投拍这部戏?而且剧中的几位主要演员都是您喜欢的演员吗?你为什么要启用他们?
郭宝昌:关于演员的问题,刚才说演员年龄偏大,因为这个戏我花费了几十年心血,所能够塑造出这样的人物,而且这些人物太复杂、命运太坎坷,戏里矛盾冲突尤其非常激烈。这个不是一般的演员能够完成的,完不成,而且我也不敢冒险,我不敢冒险启用一个新人来完成这么难度大的一个角色。所以在考虑再三、平衡再三,我决定还是要有演技特别成熟的演技派演员。
观众:《大宅门》当中白景琦是你就是笔墨最多的一个人物,那么你想,我看过一份报道,你想通过白景琦这个人告诉世人,就是说曾经有这些人这样活着。他们活得顶天立地、活得很潇洒,甚至可以说活得很狂放。那么我想郭导您认为您的性格里就是受白景琦白先生的影响有多少?
郭宝昌:我受他影响很大,因为这是我的养父,而且我现在剧中写的很多事情,大概50%都是他亲口对我讲的,就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对他很崇拜,因为他这个人几乎没有什么架子,而且他跟家族里边其他人也不一样,他有很浓的这种平民意识,不管你出身如何,他脑子里绝没有阶级成分论什么,没有这些东西,这个很难得的。一般地,像他那样的老爷,应该是像对我,像我这样很贫苦的卖进来的这种人,应该是看不起的,应该是不予理睬的。他没有,没有,而且在诸多的子弟中,他对我还特别好,因为我从小比较聪明,我也会来事,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主持人:怎么叫会来事?怎么个会来事法?
郭宝昌:就装蒜吧,别人没我装得那么好。我见面肯定见了很有礼貌,坐在那儿规规矩矩,这样子他就很高兴,就愿意跟我说话。你坐在那儿歪成那样,他一看就反感,滚出去,马上你就完了。所以从小我受他这种影响特别大。
主持人:您是只在白景琦面前装乖、装蒜,还是说见了谁都那样?
郭宝昌:就在他面前,我在别人面前不是。我这个人是极玩劣的一个人,谁的话都不听,天生那个反骨,所以在别人面前从来没这么乖过。
观众:我是中医药学院的老师,我在第十集我看了一个场景,好像是在配药。配药是二奶奶吧,她坐在外边看着,最后我就发现,这个时候我就发现她后面的中药一包一包的在院里堆着,这个在药行里是不允许的。因为它这个中药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它这个药铺它要求恒温,要温度、湿度、通风,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所以我觉得非常不理解这个事,请郭导给解答一下。
郭宝昌:这个请你理解我吧。因为我特别外行,而且对这样的场景的处理,说实在的我都是蒙的,全是蒙的,没见过。当时就想把那个场景弄得热闹一点,弄得有一点气氛,那么搞了很多麻袋就码上了,完了把棚子也支起来的。像不像三分样,也就那么回事了,因为我想像你这样的,这么懂行的不多。
观众:是不是请一位中药专家或者是一位,同时再请一位中医专家为你来把关?
郭宝昌:能糊弄过去就糊弄过去了。
主持人:郭先生是不是有投机的嫌疑,希望能够糊弄过。
郭宝昌:没有我想像中应该这样,我觉得挺棒的,没想到他不认帐。
主持人:该听谁的呢?
郭宝昌:听他的,听专家的。我下回再拍不会露天摆麻袋了,谢谢。
观众:您刚才说了以后可能要拍续集,您拍续集的时候是否还会用原班的人马?
郭宝昌:我可能启用全新的人马,新人。
主持人:那为什么在续集的时候就敢放手给新人去演呢?
郭宝昌:在续集里面我写的已经是解放前后的事情了,抗日战争到解放,一直到解放大军进城市,一直到公私合营这一段,这一段的跨度没有那么大。因为前面这一段,我们几乎从清末光绪六年写起,一直写到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么大的跨度搞青年演员不可能,我必须找一个中间的两头跨,既能够跨得稍微年轻一点,又能跨到老年,而且在剪辑上又特别成熟,他才能完成这个角色。大家看到后面就知道了,到最后都要到六、七十岁的时候,有人说那年轻的扮老的也容易,那您这就是很外行了。那也不容易,而且找那个人的那种成熟以后的那种感觉,要困难得多。
观众:在这部剧当中我们看到很多明星云集,那前两天我在一个报道上看到这样一个中国很有名气的男演员,大家都问他,在这个角色当中您是个非常小的角色,只有几场戏,然后说为什么?当时那位男演员说我喜欢郭导,我喜欢他所以为他演。我想问问郭导您觉得就是说他喜欢您,是因为什么呢?还有我想问问您,您觉得您的人格魅力在哪里呢?
郭宝昌:这个不应该我说吧,发动点群众来捧捧,我自己说不老王卖瓜了吗?是吧。
主持人:不过我想可能这位观众还是非常希望,可能听外界的听多了,听大家评论您听多了,还是希望您能够自己中肯地给自己说两句。
郭宝昌:太难了。我待人比较诚恳,人缘比较好,哥们弟兄对我都不错。
主持人:可能从郭导这句太难了,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一点品质,那就是挺谦虚的是吧。
郭宝昌:我这个人特不谦虚,让我当众说这么好、说我怎么好,我比较困难。
观众:我想问问郭导,在拍整个《大宅门》中间你有没有什么遗憾?
郭宝昌:你说这遗憾?那遗憾太多了。我对这部作品,当然从大概上我还是肯定,要说遗憾的话,我觉得这个片子拍得太粗糙了。有很多现在已经看起来有点惨不忍睹,比如化妆、服装、道具、群众演员、群众演员的服装、群众演员的台词。我在无锡拍的,全部说的都是鸟语,我一点折也没有,我想拍京味的东西,京片子话就出不来。没办法,一点折也没有,这个东西没法弥补。
王琦:开始的时候就是说,郭导说我对中医药没什么兴趣。其实我觉得他的这个里头,这句话怎么说出来的。我们要对话,因为你这个《大宅门》有宅门文化,但是你不可能离开中医药的文化,我给你这个话就是说,写了两句话就是说:大宅门内,国药兴衰沧桑史;大千世界,人世纷争不老情。没有中医药的这个文化的奠基,这个历史的文化以及这个国宝,就没有《大宅门》的出现。
郭宝昌:我愿意和您对话。因为误会了,我刚才说那个话,完全没有那个意思。我指的是什么呢?我说那句话,我是说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不能琢磨更多地去写中医草药,我说的是这个范畴的不感兴趣。实际对中医草药我怎么可能不感兴趣呢?我从小到大我亲眼所见的中医药的这种奇迹,简直是太让我震惊了!
主持人:有什么奇迹给我们说说。
郭宝昌: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我原来不在宅门里住的时候,我住在北屋。我有一个街坊姓李,叫李浩青,他本人是医生,他住在东屋。有一天夜里,忽然间他的爱人来敲窗户砸,就把我们都砸起来了,砸起来过来一看,这个人已经不行了,口吐白沫、两眼往上泛、浑身发抖,不知道什么病,这时候他还有一点清醒,于是他就指着桌子上面,我知道他是要笔和纸。然后我就把笔和纸递给他,我那会儿才6岁,我刚上学一年级、二年级了,我五岁上学。那么他就拿了个纸,哆哆嗦嗦、哆哆嗦嗦写了两个字叫八宝,八宝是我的养父自制的丸药,而且这个药是没有在门市上卖,这个秘方到现在也不知道,流失了,也没有。然后写了八宝,然后他就往北边指,因为我六岁,我们家就我一个知识分子,没人识字。我说这两个字叫八宝,说赶快去北院要八宝,北院就是我养父住的那个院,然后连夜过去砸门,把这个八宝弄来。把它碾成末之后,把它灌下去,一个小时起来了,就是这么神奇。我怎么会对中医药不感兴趣呢?不是的。
郭宝昌:我刚才说我创作这方面,我在写这个《大宅门》的剧本中间,假如我过多地去写中医药的话,你们早烦了,你们又该说节奏太慢了,净扯闲板了。他们不爱看这个,我必须写矛盾冲突,写人物之间的这种矛盾,写戏你们才爱看。
赵新先:刚才郭导说了很多遗憾,我认为在这个作品里边最大的遗憾,没有把家族的发展和民族工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看过美国的反映洛克菲勒石油集团发展的电影,也看过反映拉丝维加斯赌城发展的电影,那么有的是家族,有的是兄弟俩。在反映他们这个作品的时候,把美国这个工业发展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想这个《大宅门》应该把我们中医中药发展的历史紧密地联在一起,而且这应当是这部影片的主题,这个影片的作品才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的文化精品,我希望后半集能够把这个主题突出出来。
主持人:郭先生可以考虑考虑这个建议。那么我们刚才听郭先生讲了一些非常神奇的中国传统中药的疗效,今天算是耳闻了。那我们在郭先生这个篇中也的确目睹了一些反映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这些片断,那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好,郭先生,刚才片断里面这些中医药的罐罐瓶瓶道具。
郭宝昌:当时我就骂那个道具,我说弄的什么玩意这叫,我当时就说他。
陈文伯:从道具来看基本上还是相似的,由医治概括不一定完全都一样,当然有的地方比如像药铺那个幌子,搞一个幌子,在那药铺外面不明显。有的地方像铜罐子、药罐子,这个我认为还基本上还是符合当时的一些情况,因为我在北京长大,同仁堂我们都去过,许多药店都去过,我总认为从艺术角度来看还是不错的。
主持人:那么刚才这个片断里面有一样小道具,是出现了两回。我们看有没有细心的观众发现了,有一个小道具出现了两回,是什么?这边有观众说,号脉的,是吧。大家还挺细心,就是那个号脉的底下垫了一个小黄枕头,是吧。我今天特定托王琦先生给我们带了一个小包来。
王琦:实际上是个脉枕。其实中医说三个指头一个枕头,过去传统的脉枕切脉,他要求那个脉要平,不能够脉就是说你切脉的时候高低不平,这个脉切出来就不准确了。
主持人:下面我就再给大家介绍一位,是远道而来,从杭州胡庆余堂中医博物馆的刘俊先生,他是馆长,还有他的助手王森泉先生,欢迎你们。我想可能在座刚才有许多观众一边看,一边是觉得非常新奇,是新鲜的,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那另一方面也在想为什么现在这些东西只有到博物馆里面才看得到,究竟传统的中医药到现在这个发展状况是怎么样?将来它又将走到哪里呢?今天大家也看到,我们请了一些专家和大家专门来讨论这个话题,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三九药业的董事长赵新先先生,好,请上座。然后是经济学家艾丰先生,欢迎,来请上座,好的。郭先生,您觉得现在这些中药在哪些方面是遇到了一些挑战?或者说跟您当时记忆当中的传统中药发展有什么不一样?
郭宝昌:太明显了,像刚才你那个银锅金铲,你们现在还用这个来制药吗?那么这个规矩跑哪儿去了?大工业制药可有这种效果吗?这种工艺的生产还是够再存活吗?它不存活对这个药本身到底有些什么损害?我觉得这个问题都应该认真地去研究研究吧。
赵新先:我们要发展中医中药首先要产业化,形成产业化才有效益、才有规模,才能够达到现代化所需要的发展。比如大家看到了美国的麦当劳,很简单的一个西餐,但是由于它产业化、连锁化,所以它一年几百亿美元的一个销售。但是我们中国人的中餐,有川菜、有粤菜、有东北菜,在海外市场上一个师傅一个味道,结果形成不了产业化,这是中国的劣势。我们的中医在海外,可能有几千家几万家中医的个人诊所,但是没有形成产业化,形成产业化才有效益,才有规模,才能够达到现代化所需要的发展。
郭宝昌:我对你所说的大工业生产我就觉得很不可信。他没有办法跟我们过去那个工艺相比,这个中医药的工艺太重要了,机器生产跟用手工生产完全两回事。就像做菜一样,你做出来麦当劳都是那一个味,我们每个厨师做出一个菜一样一个味不好吗?我觉得这是一个道理。这个刚才他也讲了,最重要的是工艺,那么大工业生产的工艺,我觉得和我们过去完全是两回事。
赵新先:大家最熟悉的阿司匹林,是德国最有名的拜尔药厂他们发明的。但是阿司匹林在100年前是一种植物,他们从植物里面发现有一种化学成份,可以解热镇痛,他们就把它研究成为一个大生产,可以进行的一个化学成份,就叫阿司匹林。我们中医中药没有走那个过程,我们说了到明朝我们有一个大生产的萌芽,但是到清朝就没有了。所以我们的中医中药多现在仍然还是以农作物的管理方法,未来我们要搞现代中医、现代中药,就是搞产业化、现代化、科技化、市场全球化,所以我们应当宣传中医、中药。应当把它作为我们国宝去开发,这是一个认识问题。可喜的是我们十五规划把中医中药已经列进去了,所以我们对这个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
艾丰:我做一个调和主义。中药你们谈了以后,我倒觉得将来中医、中药也还是两手,有一手就是老赵搞的你这个工业化的、产业化的,有一手就是他的《大宅门》里那个坐堂的大夫。为什么需要呢》因为大陆货可以治大陆病,那么坐堂的可以治疑难病,对吧,你那个病很特殊,一般的药都没法治,就有一个大夫坐堂。就跟老赵说的根据他的什么基因,我说给他特殊开一个药方。我想这个世界,实际上它是越来越统一化,实际上是越来越多样化。统一化不是单调化,我认为应该是这么两手可能更好一点,我说调和起来的弄。
郭宝昌:我说的不只这一个方面了,我觉得很多方面已经比如说环境的破坏,现在环境的破坏,半个世纪以来简直是无以复加。中医药完全是靠环境才能生存,环境破坏到现在这样程度,拿出来跟过去就不一样,你不信你去化验一下化学成份,是不是。它不一样了,环境污染得这么厉害,破坏得这么厉害,环境破坏越厉害中医草药就越没有前途,这个是解决不了的。
赵新先:郭导说的这个问题国家现在正在解决,而且很有希望。
于生龙:我想形成了一场对峙局面,但是这个对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境的保护、环境的治理,这个已经纳入到国家重要的议事日程,那么对于中药的生产,由于环境的影响确确实实受到影响。比如说甘草的挖掘,比较大量的挖掘造成土地沙化等等。现在来讲,十五计划就把这项列进去了,包括今后我们中医药的现代化。总书记这一次在政协会上讲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那么也就是说来讲,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讲是有一个过程的,必须要在继承和发展,在这两个问题上正确处理好。
主持人:中药它的很大一个功效,就是它有特别神奇的一些功效疗效,像原来一些经常用的什么虎骨、什么麝香虎骨膏,我们现在也用。但是据说以前如果用真的虎骨的话,那是特别灵的,但是现在,我们再上哪儿去找那些老虎?
金世元:目前来讲虎骨是绝对不能用,一级保护动物,一虎骨、一犀角,绝对不能用,这是世界动物保护组织决定的。
主持人:这个例子就是说原来中药当中一些所必须的成份现在拿不到了,面对这样的这种挑战你们怎么办?
金世元:现在目前来讲原料不是没有,那么这个药是什么来的?怎么来的,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以植物为最多,植物药基本占在60%到70%,既有野生的又有家种的。野生药材都快给用光了,过去我们应用的黄芪靠半尺,现在已经跟小手指似的了,已经都快给采光,这都快没了,这怎么办?采取现在引种、试种,野生变为家种,才能满足多要求,所以说今天中药必须现代化。
陈文伯:我感觉当原料问题的话,中医本身现代化,我觉得这步必须得走。但是走当中必须考虑中药的有效成份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化,我们现在应该要现代化,要有生物制品,要有生物提取。我们中药提取有效成份,比如现在抗癌的抗癌特,还有其它的一些抗癌的中药,但是总体看中药的发展不能完全靠这一点。
观众:中药,什么叫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天然药,它就叫中药。如果把它提纯了,把有效成份提出来了,它就变成了一个植物药的有效成份,也就变成西药了。那么它就失去了我们中医的辩证论治的这样一个本质了,它的效果就可想而知。谢谢!
观众:我是日本来的,现在学中医,三九的总裁在这儿我也不好说。但是那种提纯,提取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中医,那个是只是一个中药里边或者中药成份里边把成份提出来,然后做成一个制剂而已,没有办法说明整个中医是靠他们发展的。
赵新先:三九做的这个也不是提纯的,就是把植物经过加工,原植物来进行调配的,完全符合中医所用的那个汤剂的原料。
艾丰:我倒觉得可以探讨,京戏原来都是二胡,后来加上交响乐不是也很好吗?人类我觉得可以创造,中医,是以前的中医是那样的,以后的中医是什么样谁能说清楚。我认为人类一定不要磨灭自己的创新精神,不要有一个前提把我们限死住了,因为我们的前提是对人类的健康负责,使我们的医药发展,怎么能发展就发展,至于和原来的像和不像,那是次要问题,我想是这样。郭先生是强调疗效,这点是一样的。
主持人:讲到疗效可能还是最终讲到品质的控制和管理问题,其实郭先生在他的《大宅门》片子当中也有这样的片断,而且拍得轰轰烈烈。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郭先生这里头的片断是有原形的吗?
郭宝昌:有,但是我给艺术加工了。
主持人:艺术加工了,原来也是这么轰轰烈烈地?
郭宝昌:销毁过药,就是制作得不好、工艺流程不对、药效不够,毁掉,这种事情还不是一次两次,经常会有这种情况。
金世元:关于这中药质量问题,那么一直刚才我看这电视。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不是说,在旧社会的质量都不好,都是投机倒把的,不是。从过去我们中药这个行业,是非常讲职业道德的,偷工减料是不行的。我记着同仁堂有两句店训:品位虽贵,不敢减物力;泡制虽繁,不敢省人工。这就说明我们中药质量与否,对与不对,和生命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要是规范化地种植,质量要标准化,将来这样的质量就能保证。
主持人:好,赵先生,在贵公司提供的一份材料当中,有这么一段介绍的内容,就是说现在的中成药的制作都没有特别标准的质量指标,就是说主要是靠,经验从外观上来鉴定。那么在现代化,在新的时代的话,你们将怎样来保证中药的品质?
赵新先:这个应当说我们原来管理中药的原料是用外形、外观、质地、味道来管理的,按照现代化的,那就是要研究它的化学成份,研究它的主要成份、次要成份,用化学法来管理它。那么我们国家药检局对中药用指纹图谱的方法来管理,这个指纹图谱就是把药的主要成份用图形来表示出来,就像我们心电图一样。不管你谁的心电图,做出来之后,所有的西医都能看得出来,我们中药将来也要研究到这种程度。就是说黄芪,它的指纹图谱固定以后,不管哪里的黄芪,只要符合这个指纹图谱的它的质量就是正宗的。
陈文伯:这个所谓质量跟科学都是相对的,就拿人参来说,世界各国研究100多年,人参皂甙现在100到种,最近我们知道人参里边含的皂甙ARC3是最好的抗癌的有效成份,现在正在提。这个东西我觉得不去排斥它,总体说,现代化必须得走,中药剂型必须改革。但是主要刚才提的不是提取,我的意见也认为不是主要提取有效成份。要按这个速度,100多年我们把现在ARC3提取出来,作为抗癌药太慢了。
赵新先:我们国家在发展国民经济的时候应该有一个继承中医、中药这么一个战略,那么在继承的基础上,要发展它。中医、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最大的专利,最好的专利,我们在信息产业、在生物工程产业都是落后的,但在中医、中药方面我们是先进的。由三千年的历史形成一个很好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我们按照现代基因学说来讲,这个理论还是正确的,为什么呢?我举一个例子,欧美人如果感冒的话,可能医生开的,不管你是男人、女人、老人、少人,都是给你一片阿司匹林。但是中国的中医,你要感冒的时候,每一个中医,每一个病人开的方绝对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用现代的基因学说来讲,就是我们全球50亿人口的基因,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基因。基因不一样,治疗原则就应当不一样,那么中医恰恰是这么一个理论,到今天它还是领先的。
艾丰:现在的中国人可能还要重新认识中医、中药的优势,中医、中药这种理念或者它的原理,更适合治现代人的病。要不对,你来反对。为什么呢?因为过去治的病,什么病西药有效呢?有了细菌,抗菌素打进去,化学配方或者抑制某种病很有效。但是现在比如说癌症,什么细菌得的,它不是,是自身的变异。由于社会环境很复杂,自己的一部分细胞叛变了,跟自己过不去,是不是。是一种综合的因素得的疾病,越来越多,那这种东西,中医的理论就是辨证施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来治疗的。我认为这个中医这个理论,我班门弄斧,我觉得用这个理论才能够真正根治未来、或者现代社会人们的病,中药我想更是如此,既是传统又是现代。现代要天然什么绿色,我们的中药不是化学配方,是天然的东西,是天然的药物,所以中药很少有副作用。
观众:我是西医,我应该是说受传统西医的教育。而且我在美国呆了4年了,但是我有病,要有感冒,我先吃中药。
观众:刚才我举手的时候有犹豫,究竟看病是先找中医,先找西医?我看先要看什么病,假如说感冒这样的病那当然先找中医,像功能性的病,比如消化性溃疡、胃炎,中医有非常好的疗效。但是有的病,西医又有西医的特长,比如说结核病,咱们中医也能治结核,但是西医有特效药,那应该先请西医来治疗。看什么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观众: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不可能对中医这笔伟大的财富不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我后来选择了西医,因为我也看到了西医它有它的一个发展前途,它也有它的艺术之所在。虽然我不会改行,但是我们还是会在学西医的同时学中医,而且将来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用西医的理论,西医的方法、西医的先进的技术,最后去发掘我们中医的伟大宝藏。
观众:我是学中药的,我有一个观点,我认为中药好比馒头,而这个西药好比面包。其实这个馒头的营养,并不亚于面包,但是因为面包的成份搞得比较清楚,比如说上面标出来含有多少氨基酸、含有多少糖份,所以说大家都对这个面包特别容易接受,也特别容易相信它的作用。所以我觉得中药面临的挑战,尽量把这个馒头的成份搞清楚,给大家说明白。所以让大家接受这个馒头的形式,当然这个馒头的特色不能丢,也就是说中医的辨证论治什么东西都不能丢。
观众:我想面临我们中医、中药挑战,目前应该有这样几个结合。首先要中医中药相结合,中医西医相结合,而且要中药西药相结合。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是我们平常吃香菇,我们说现在香菇有好多有效成份,它的多糖可以防癌、抗癌,其中香菇有一种有效成份叫嘌呤,我们叫香菇嘌呤。香菇嘌呤它可以降胆固醇,但是它降胆固醇,有效成份是其中的一个羧基。可能有的同事,我旁边的同事都能知道,如果我们把这个降胆固醇的有效成份给它羧基改造一样,改成脂基,它降胆固醇的作用竟提高了10倍,所以这就是中药和西药相结合。所以我们面临目前的形势、面临当前的挑战,我们就应该有这样一个结合。
观众:我自己是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我知道我们这家公司就是应该全球最大的,它在进入中国的第二年就已经设了一个部门,是RCRG,就是专门做中草药研发的。这个部门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我们边远地区和当地的一些医疗机构进行合作,我只是说提醒,希望我们政府能够多一些政策,来扶植国有的企业,防止我们宝贵的中草药资源流失到国外去,好,谢谢!
观众:民族既是世界的,我国的中医药行业必须认真搞好GMP改造,从《大宅门》冲出去,走向世界。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大家今天来参与我们的节目,也祝愿大家今后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多为我们国家的中医药做出更多的贡献,好,谢谢大家的参与,谢谢,谢谢郭导,谢谢艾先生,谢谢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