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生产方式:订单执行“移步换景”
最实际的工作就是要使各个环节的状态透明化,以便于打通供应链环节,让订单各个环节的节拍规律有用武之地,各环节之间有了直接对话的基础。
我们公司每周一次的管理创新论坛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每一位演讲者的精心准备和现场的坦诚沟通,使论坛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初仅仅出于信息系统深化调研的基本需求,成了一个绝大部分中高层管理者集体进行系统思考的绝对现场,这非常可喜。
事实上,现在的思考以及呈现出来的强烈管理变革需求,已经超过许多企业的一般项目和一般要求,全员的系统思维使我们未来的信息系统,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必须有非常强大的自适应能力和持续生长能力。
计划依然是系统的核心,只是再也不是一个中央命令—控制计划了。对于系统的节拍与节律的再认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重要。
系统过程的节拍
一天,我和纸箱生产部的黄经理沟通,了解到他在去年曾经就大部分工序,包括物流工序的时间节拍进行过详细的测算和建议。我们认为今后要把这个事情完善,以提供给订单组进行综合决策,每个产品分成“蚕、蛹、蝶”等多个阶段,全面细分在各个环节的资源负荷与能力匹配标准。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分类指标,比如在纸板生产阶段,以配材为区分指标;在纸箱加工阶段以印刷工艺为主要区分指标;在运输阶段,以线路为主要区分指标等。“蚕、蛹、蝶”是对同一个生命体在不同生命阶段不同节拍的尊重,订单也是一样。
这个感觉也如同爬山时“移步换景”一样,不同角度必须用不同的眼光与逻辑去欣赏。一个纸箱的订单执行过程必须是一个系统支持的过程,不能简单地以一个环节交付给下一个环节的逻辑来处理,因为在每天上千份订单之间,它们是互相影响的,需要在面上进行统筹。
当前最实际的工作就是要使各个环节的状态透明化,以便于打通供应链环节,让订单各个环节的节拍规律有用武之地,各环节之间有了直接对话的基础。
从系统角度可以总结几个论点:
1、按照霍金的观点,时间是系统变化的速率。所以,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时间(节拍);
2、当小系统聚集成一个较大系统的时候,其时间(节拍)必须得到统一,才能形成“同态”;
3、“瓶颈”是各个小系统时间节拍的“总指挥”。“慢变量”控制“快变量”。一群人登山,速度最慢的人决定整个团队的整体登山速度;
4、通过整个系统服务于“瓶颈”、帮助“瓶颈”、改善“瓶颈”,系统的整体时间节拍可以加快一些,甚至使得“瓶颈”发生转移。同时,余量太大的“快变量”也在与“慢变量”的互适应中有所“退化”;
5、经过一段时间,系统整体时间节拍取得了某种程度的均衡,相对稳定下来,形成一种“生态平衡”;
6、大的“涨落”介入,可能打破这种均衡,进入新一轮互适应过程。
系统优化五步骤
系统思考之后往往是系统规划,软件公司非常喜欢做这个工作,最近我和一位做企划的朋友做这个方面的交流,他说:“我历来都非常注重系统规划,我认为太细密的规划有一个最大的弊病:一旦成型,就限制了规划者的思维—不再太注意事物本身的发展趋势,偏重于按成型的体系解释趋势。所以让规划动态地、自由地存在于脑海中比较好,它是既有经验形成的直觉,好比种子中隐含的信息。”
确实如此,人的大脑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灵活性的媒介——比纸张、电脑都更具灵活性,也更能够让规划动态自适应。
计划是事物时间的节拍在系统中节律的呈现,具体怎样才能做出来呢?
订单组合与排程,是我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我们公司的信息系统的核心议题。
订单排程系统是一个大模式,不能直接设计,只能通过其他模式的组合使之逐步呈现。
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做如下的构想:
第一步:信息呈现。将订单信息、物料信息、生产信息、物流信息呈现给接单—排程人员,消除信息黑箱,让接单-排程人员在信息白箱中工作;
第二步:用“模式语言”支持接单—排程人员决策。接单排程人员在获取必要信息之后,会逐步总结出订单确认—订单组合—生产排程—物流排程的方式方法,这些方法通过模式语言管理流程让更多的接单—排程人员共享(目前分散在营销、生产、物流各环节的计划人员已经创造出了大量的这类模式),使得全体接单—排程人员都具备较高水平的“决策”能力。
第三步:从模式语言中提炼出规则,编写订单确认—订单组合—生产排程—物流排程辅助系统(专家系统)。这个辅助排程系统采用“人工生命”的范式,而不采用固化程序的范式来编写。这样写出来的程序还是很无能的,需要对它进行培训,使之逐步掌握排程技巧。
第四步:系统通过学习,可以成为主要的排程人员(从“能力”的角度来看,系统和人员可以同等对待,是不同的角色分工关系),这时候,排程人员成为系统的助手。
第五步:优秀的排程专家从具体繁琐的排程工作中超脱出来,成为系统优化设计的专家——发现系统的不足,提炼更准确的规则,编写更优化的模式语言,不断地培训系统,提升系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