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标志着一个美国时代的终结
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的破产姗姗来迟。本周一,它以破产申请终结了作为有偿付能力的私人公司的身份,这不仅体现了昔日全球最大公司的一连串失败;也不仅体现了汽车业在危机中遭遇的挑战;更是体现了经济和社会改革的管理失当。
通用汽车陷入困境的基本事实已是众所周知:经济衰退扼杀了一家失血过多以至贫血的公司,这家公司没有能力制造出人们愿意买的汽车。尽管衰退使得整个汽车业都命悬一线——年产能总计8600万辆,但全球年销售量已经从2007年的7000万辆下降至5600万辆——但有些生产商受到的伤害更大。对此,它们只能责怪自己。通用汽车在美国的领先地位保证了它在二战后的全球支配地位。市场实力滋生了自满情绪,通用汽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稳步下滑,从超过50%下降到大约20%。
比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更有效率且没有工会负担的日本“汽车制造厂”,在美国南部建立起一个精益生产的汽车业。我们不应对此感到哀叹:密歇根州的年家庭收入中值比阿拉巴马州大约高1万美元。弗林特的所失就是亨茨维尔的所得。
由于底特律的政治影响力,这种交替换位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也让通用汽车存活了太长时间。美国政府本该早点让它申请破产,限制在破产期间为防止供应链崩溃而提供的融资操作帮助。政府对通用汽车的过度溺爱迫使其不断增持该公司股权,以保护自己的资金。政府越早减少投资越好;同时,它还必须在政治算计中将通用汽车排除在外。
对于某些人来说,通用汽车的垮台为美国劳工贵族敲响了最后的丧钟。在通用汽车全盛时期,工会化的制造业为美国蓝领中产阶级提供了优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但在全球化的帮助下,技术革新使富裕经济体从产业型经济转变为服务型经济,薪资丰厚的蓝领工作变得越来越少了。
这种历史性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但其结果本可以不必这么痛苦。美国政府依赖于通用汽车这类大公司来提供福利待遇,并且从未出台相应政策来缓和后工业时代的经济结构调整。相反,美国采用了治标不治本的放松信贷政策——在所有人心中维系了经济改善的幻象。现在,这一幻象已经破灭——对美国,也是对通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