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饮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突破
中国的餐饮企业不盲目模仿,逐渐积累,总结模式,小步快跑,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或特色,才能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在流行研究《海底捞火锅店为何这样火?》(http://www.westgain.com/html/31/n-7731.html)时,我们不忘更深地关注整个餐饮行业。
记得是前年,《大河报》曾刊登一则郑州餐饮企业的经营业绩排行榜,让人疑惑不解、大跌眼镜的是,排在前三名的是洋快餐,而不是本土的连锁餐饮企业。这是让本土餐饮界很汗颜的一件事情。我们的餐饮企业占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为何却竞争不过外资品牌?本土餐饮企业,到底存在哪些竞争误区或问题?忽略了哪些最核心最根本的竞争要素?如何突破才能取得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本土餐饮企业的硬伤
盘点本土餐饮企业,我们发现,软硬伤都太多。
问题一:盲目扩张。
餐饮企业,是一个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容易一下子火起来,也容易一下子衰落,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于是,就有一些餐饮企业,一旦做好一个或几个店,马上就开始雄心勃勃,妄图一下子将门店开遍全国,这可以称为是“战略妄想症”。当年的“红高粱”就是如此,“只要有麦当劳的地方,就开一家红高粱”,盲目扩张的结果,必然是准备不足(特别是模式形成与复制),管理、资金等诸多方面跟不上或捉襟见肘。其实,这是企业战略出了问题,也是不自量力的做法。
难怪双汇万隆先生评价说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选择了一个错误的竞争对手。”这是很中肯的。
问题二:硬件跟不上。
这是一个从吃饱到吃好的年代,顾客消费必定日趋理性与挑剔。但很多餐饮企业,偏重于菜品的研究,却疏于硬件、软件的建设,无法满足顾客全方位体验的需求。我曾经到一家门口挂着“中华老字号”的餐馆吃饭,这家的蒸饺曾被评为“中华名小吃”。但我一走进店门,就发现有些吵嚷而让人压抑的环境,地面、桌面上油渍渍的,很湿滑,卫生间里“不卫生”。这样的就餐环境,你还想去第二次吗?
反过来再看看麦当劳、肯德基或德克士,个性化的装修、洁净的地面和桌面,干净的水池和卫生间,适宜的室内温度,服务员随时现场打理。难怪他们不但能吸引小孩子,而且还吸引成年人。
问题三:同质化、低俗化
。模仿,或是追随,是一种借力策略,但如果作为一种常用的手段,就难免陷入“三流货色”,而很难取得顾客的信赖或忠诚。说难听点,这是一种仿冒,是一种违法或打擦边球的行为,不但不能挣到大钱,还容易让整个行业高度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让大家都挣不到钱。
我曾在大街上看到“麦德基”(大概是麦当劳加肯德基的意思),“M点”(M上加一个圆点)。我不知道这样的餐馆有何发展空间?创业初期,适当的模仿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改良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诸君看一看,大街上,有没有靠着模仿、靠着抄袭而发展得很好的餐饮企业?恐怕是很难找的吧!
问题四:妄自尊大。
有些餐饮企业,一直不改以自我为中心的经营方式,不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得过且过,快被顾客所抛弃,还浑然不知。
郑州有一家连锁餐饮企业,一次我去订包桌时,价格单上标注“原价1016元,现价998元”,订好缴了定金。我走到餐厅门口,看到餐厅经理正在广场跟员工训话。我走出十几米远,隐约听到“最近订包桌的很多,价格任何人都不能便宜……”这家分店虽然位置很好,但由于才开业不久,以及周围竞争激烈,生意并不好,但却还如此“强势”。我正开车往回走,这时接到酒店电话,说998元的价格是不含发票的,如果要发票,还是原价。闻听,我真是无语。
问题五:投机取巧。
我曾看到一家火锅企业由盛转衰的全过程。这家企业刚开业时,周围竞争对手少,加上酒店环境好、服务人员素质高、菜品有特色,生意非常火爆。但后来,随着不断有餐馆进入,尤其是两公里外又开了一家规模更大的火锅店,这家的生意就开始慢慢下滑了。我再去这家店时,发现服务员几乎全换了,以前的服务员那种微笑服务、快捷服务、亲情服务,现在也找不到了,大家无精打采,客人稀少时,就几个人在一起窃窃私语。后来,这家店就关门歇业了。虽然过了一段时间,这家店又重新装修再开业,但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关门的命运,让人感叹生意场上“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宿命。
无独有偶,后来,附近又开了一家规模档次都相对较高的酒店。一开始,生意也是很好,但后来,这家酒店不断换菜单,每换一次,价格就上涨一次,并且幅度很大。当然,结局也是如此,除非婚庆等包桌,其余时间生意也较以前大为逊色。
其实,以上都是一种投机表现,该坚守的不能坚守,以致越来越背离消费者。
本土餐饮如何做大做强
本土餐饮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实现健康而可持续发展,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重点打造的:
要有一颗做事业的心
一些餐饮企业之所以昙花一现,跟过多的“生意人”思维有关,他们只要看到有钱赚,什么都敢做,哪怕铤而走险,违反国家的相关法律,像违规添加、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比如,有的烩面馆,为了招揽顾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大烟壳等。
经商的本质是逐利没错,但没有底线的逐利,注定是不会长久的。作为餐饮企业主,必须要从做生意转向做事业,以弘扬中华餐饮文化为己任,不冒进,不短视,稳扎稳打。
去年,《大河报》曾邀请我讲课。晚上仲记酒楼老板仲胡周先生请我吃饭,地点就在郑东新区充满文化韵味的中华国宴酒楼。这位胡老板,不仅坚持“前店后园”的绿色餐饮理念,而且还将餐饮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经营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不仅如此,他还广泛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获得各种荣誉,其格局让人称道。
打造难以模仿的竞争系统
餐饮业是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的,要想达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境界,就必须在文化、软硬件上下功夫。麦当劳、肯德基为何不怕模仿,因为很多内在的东西,你模仿不了。自由、开放的西餐文化你能模仿吗?真正视顾客为上帝的服务文化你能模仿吗?24小时营业、送货上门你能模仿吗?也许你能模仿一处或一时,但你很难模仿全部,这就是人家的竞争系统。
当然,本土餐饮企业也有做的好的,比如,海底捞。我曾经亲自体验过,从停车指挥,到入门引导;从躬身前引,到看到有孩子,马上联系婴儿车;从提供手机套、眼镜布,到给你椅子上的随身物品套上罩;从室内放置绿萝等绿植,到卫生间帮你开门,为你递纸,甚至为女士提供卫生用品;从柠檬水、酸梅汤、豆浆供顾客随意选择,到服务员根据顾客人数和习惯,给予菜品相关建议,甚至让顾客只要半份就可以等等。这点点滴滴,你能模仿的了吗?而正是这不显眼的细节,构筑了企业强大的竞争体系,让对手难望其项背。
打造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
餐饮企业员工大多学历不高,而员工的素质,尤其是对于顾客的服务态度,又决定着顾客的满意度甚至忠诚度。作为餐饮企业主,要根据自身的品牌定位,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高层次的顾客提供相匹配的服务。否则,能力不匹配,就难以吸引有消费力的高层次顾客上门。
企业要想方设法通过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留住核心骨干员工。员工队伍稳定了,才能更好地为老顾客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尽量避免上面谈到的,为了节省成本,辞退有经验的老员工,招用没有经验的新员工。
海底捞也是一天24小时服务,为了方便员工上下班,企业一般会在员工工作所在地安排食宿。对于成家而不便集体住宿的,企业则每月给员工提供300元的房租。海底捞还根据工龄、贡献等对员工进行分级,不同级别,待遇不同,鼓励员工冲刺更高的职位。这些,都为解除员工后顾之忧,有效留人,激发大家工作的能动性、积极性,提供了前提和铺垫。
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打造一个学习提升平台。对于新招聘的员工,素质可以不高,但如果有了一个提升的平台,就可以让一个菜鸟变成熟手,甚至行家里手。我曾留意机场德克士培训员工,就在正常营业的时候,在最不引人注目的餐厅里边,大家围桌而坐,管理人员现场对员工进行培训,这对于员工很快进入角色,应该大有裨益吧?
企业要多与顾客互动
也许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本土餐饮企业也许是不屑于,也许是不善于,总之,很少与顾客进行互动,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开展经营与管理。这在以买方为主导的新形势下,是越来越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企业必须放下姿态,主动与顾客进行良性互动,让顾客参与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从产品研发、改良,到促销活动进行,从线上到线下,要与顾客保持沟通与联系。如此,才能让大家感受到企业与自己息息相关,才能在不断地消费的同时,向更多的亲朋好友推荐,最终受益的,当然是企业。
三大洋快餐其实是一直很注重与顾客进行交流的。无论是为孩子过生日,还是教孩子在门外跳舞,甚至在大街上发放促销宣传单,包括采取联合营销,自打折价券等,都是努力与顾客建立联系。他们没有忘记赖以生存的顾客,当然,顾客也没有忘记他们。
打造以服务为先导的企业软实力相对于洋快餐企业,本土餐饮最突出的一个短板,就是服务力提升不够,不能根据顾客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服务策略。
我在上海工作期间,晚上忙完,有时几个同事一起出去吃宵夜。还不到10点,很多餐馆或酒店会告诉你:“抱歉,已经打烊了”或“厨师已经下班了,改天再来吧”,让你扫兴而归。而在北京时,有时吃早餐,如果起的早一些,再想着去找一家干净卫生环境好的早餐店,是很难找到的,你奔走了半天,可能又不得不走到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馆,去心甘情愿吃你一直认为的“垃圾食品”,他们是24小时服务啊。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是笑脸相迎,哪怕你就吃一个汉堡包,如果想要发票,他们也会给你,不会听到有些本土餐饮企业服务员告诉你的话:“现在没发票了,几天后你再过来拿吧”或者就是“等你消费够200元,再给你开发票”。你也不会体验到如果你吃的太久,服务员一直在你身边走来走去,那个不耐烦的眼神,足以把你“秒杀”,甚至让你全身不舒服。
一次,我为朋友的公司授课,他们请吃饭,在一个很上档次的酒店。我们吃到不到下午2点,服务员就来来回回开门、关门,也不说话。我看到后,催促大家撤席,当我们一行人走到楼梯口,听到服务员跟另一个服务员悄声说:“嗨,这帮人终于走了!”我们突然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大家默默下楼,都不说话。这个酒店,也许再也不会去了。
也许中国人总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而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这种做法,在餐饮行业,就是一种服务缺失或不到位。
总之,中国的餐饮企业,只有从文化的层面深入挖掘,从软硬件上下功夫,抛弃一口吃个胖子的做法,不盲目模仿,逐渐积累,总结模式,小步快跑,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或特色,才能形成良性竞争环境。不断地取悦消费者,打造优秀的中国餐饮文化,才能走出国门,去开创更大的市场,成为国际餐饮行业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