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000越野电动绞盘 G9000越野电动绞盘 N12000专业电动绞盘 N15000工业电动绞盘 H12000工业液压绞盘 H15000工业液压绞盘 K5000P便携式电动绞盘
K8000 越野绞盘 G9000 4WD绞盘 N12000 专业绞盘 N15000 救援绞盘 H12000 工业绞盘 H15000 工业绞盘 K5000P 便携式绞盘

中信泰富的杰作中信泰富的杰作

热度438票 时间:2011年5月04日 16:04
工业绞盘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千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估(香港集团)持有富股以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的公司。后来,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富勘把部分泰宫殿份配槽出,使中信(香港集团)对泰富的持胶量下降至49%,目前已降力41.92%。

  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简史

    1985年1月成立泰富有限公司。

   1986年2月接管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

    香港Macau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获得了控制公司的股份。

   1990年在完成一系列交易后,公司从中国信托投资集团香港有限公司(CITICHK)中获得香港Dragon有限公司的近38.3%的股份和两座工业建筑物。

   近来,CITICHK从ChaoKuangPiu先生那儿获得51%股份,从而成为一名主要的公司控股者。

   1991年从CITICHK占有的12.5%股权的香港上市公司Cathay太平洋航空公司中获得28.6亿港元和占有20%的股份的CompanhiudeTelecounicaoesdeMacauS、A、R、L公司中获得2.5亿港元,这些资产被公司用在14.92亿新股和5亿港元的债券上,结果,KuokHoekNien和LiKuShing持有少数公司股份。

   在1992年8月22日更换公司名称为现在的名称,从HangChong投资有限公司手中收购了汽车销售商业公司——DahChongHong有限公司。

  1993年,收购了香港电信公司12%的股份,收购了TaingYi岛化学废料处理厂,参股到江苏和郑州的一些电站项目,从而扩大了业务规模,增加了收人增长点。

   同年,联合CheungKong共同收购上市公司——MiramurSIInv公司,未获成功。

   同年,因为公司在西港隧道有限公司占有10%股份,从而拥有对西港项目的建设权和经营权。

   同年,在中国成立销售五十钤(ISuzu)汽车的合资公司。

    同年,获得香港空运货物Terninals有限公司10%股份,从而获得在KaiTak国际航空机场空运货物业务的经营权。

    同年,在中国从一家钢铁制造厂、电信电报厂、精密钢管厂和机动制造厂中分别获得55%的股权,精密钢管公司在1994年关闭。

   1994年,拿出20%利润购买了在香港上市的曼哈顿卡片有限公司。

  从DiScoveryBay Lantau的发展上获得50%收益权,利润为34亿港元。通过CHTICHK公司购入WHTCL公司25%股份,使公司在WHICL公司的控股额为35%。从香港的西港隧道和中国上海延安西路隧道工程上获得的利润,进一步扩大,公司的赢利基础。

   在收购另外一家公司45%的控股权后,取得上海南埔大桥——祥浦大桥和大浦公路隧道的独有经营权;1995年末、1996年初,以同样的方式获得上海的湖九收费高速公路和旭大桥的经营权。

  参股到河南和上海一些电站项目上。

   1995年,与CHITICHK合作共同在香港Tamar site地区建造52,2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

   为公司的建设项目等融资,公司在Carhay太平洋航空公司和香港电信公司的股份份额,各降低到10%。

   1996年公司在Dragon航空公司中的股份降低到28.5%,现在中国国家航空有限公司(集团)成为Dragon公司的最大股东。与此同时,公司在Cathay太平洋航空公司所持股份增到25%。

           超常规发展  

   成立于1985年的泰富发展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前身),1986年上市,同年底资产净值仅为3.5亿港元。至1991年,资产总值74.66亿元,资产净值61.24亿元。到1995年底,中信泰富资产规模达393.83亿元,净资产达266.41亿元。

  依简单算术平均计算,中信泰富资产净值从1986-1995年增长了262.91亿元,年均增幅高达930%,8年左右时间,股本从1.5亿元到21.3亿元,扩张了14倍。5年左右时间股价年均涨升2元/股,年月涨幅度高达154%。1993年取代嘉宏国际挤身恒生指数33只成份股之中,中信泰富市价总值至1996年12月高达957.8亿元,占市场总额的2.76%,在香港20家市价总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中位居第10位。

           中信泰富做法

   1、通过收购取得上市地位

   企业上市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初始上市的途径,即依据公司法、证券法和交易所的规则,将企业“包装”成符合要求的公司,发行股票,挂牌交易;另一条是“借壳”上市的途径,即将已经上市的公司收购过来为“壳”,把企业资产及相应的业务装人“壳”中,同样取得上市地位。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于1965年成立,1986年成为上市公司。同年,中信(香港集团)通过收购泰富发展有限公司取得上市地位,此间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中信(香港集团)借壳上市之路,规避了初始上市的一系列法律程序,避免了复杂甚至是艰难的企业“包装”过程,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中信(香港)通过成功收购奉富发展有限公司一举踏足香港证券资本市场,借“壳”上市是企业踏足证券资本市场的便捷途径。目前我国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受额度控制,竞争异常激烈,初始上市(争取额度——发展股票——挂牌上市)之路殊为艰难。中信(香港)通过收购取得上市地位的做法,值得国内企业家们重视。

   第二,中信(香港集团)收购泰富发展有限公司,不是通过股权转让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泰富发展有限公司向中信(香港集团)定向发行2.7亿股新股来实现的(占泰富息股份的64.7%)。收购现有股权,往往导致市场股价波动,或因交易谈判等因素导致交易费用增加,从而造成收购成本难以控制,收购结果亦往往出现“不测风云”。中信(香港集团)以预先“锁定”的成本认购泰富2.7亿股新股,一举控有泰富64.7%股权,整项收购一步到位,处理得干净利索,避免了市场波动等因素的负面影响。

   2、注入前景乐观或收益稳定的资产

   中信入主泰富之后,市场投资人士普遍认为,具强大中资背景的中信(香港集团)会用注人资产的方法壮大中信泰富,使中信泰富从一个实力很有限、市场中排不上地位的小公司发展为市场地位显赫的“大蓝筹股”。事实的发展真如人们所预料,中信(香港集团)将属下的工业大厦、贷仓、港龙航空股权、国泰航空股权及澳门电讯股权等资产一个又一个地注入中信泰富,令中信泰富跳跃性地实现资产扩张和实力壮大,分析这种资产注入,有两点值得思考:

   第一,这种资产注入,实质上是中信(香港集团)将属下的资产及业务出售给中信泰富,从中信泰富手中套取现金用于购置或发展集团公司的新资产及新业务,中信泰富则利用其上市地位不断地从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来收购这些资产,以此来实现集团公司的资产套现。这个过程可演绎为:资金——从中信(香港集团)流向中信泰富;资产——从证券市场流向中信泰富再流向中信(香港集团)。中信(香港集团)收购泰富的真正意义即在于此:证券市场是蓄水池,中信泰富作为上市公司,是中信(香港集团)伸向这个蓄水池里的吸水管,中信泰富不断吸“水”用于中信(香港集团)的发展。

   第二,由于中信泰富有相当大一部分权益归属中小股东(设为X%),所以中信(香港集团)将属下资产及业务售卖给中信泰富,就相当于该等资产及业务的X%售卖绘厂中小股东。但在该等售卖的交易过程中,卖方是中信(香港集团),买方是中信泰富,中信(香港集团)控股中信泰富,前者有能力将自己的意志“施加”给后者,这就是说,该等交易的买卖双方都听从同一个意志,这个意志如何“设定“交易条件,存在着一个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分配问题,其间可能出现 三种情况:一是资产折价交易,集团公司向于公司作利益输送,大股东让利与中小股东;二是资产“等价”交易,中小股东与大股东利益格局不变。三是资产溢价交易,大股东获益,中小股东受损,

   3、收购恒昌企业

   第一,分二步收购策略。第一步,1991年9月,中信泰富与李嘉诚、郭鹤年等合组财团收购桓昌企业(大昌贸易行),其中中信泰富占恒昌企业36%权益。第二步,1992年1月,中信泰富向其余股东收购剩余的64%的恒昌企业股份,实现全面收购,之所以采取二步收购策略;主要原因是二个:

  1、在香港商界,中资、华资、英资素有“门户”之见,恒昌企业是香港商界老前辈何善衡属下的香港老牌华贵商行。中信泰富作为中资机构直接收购华资商行,可能会引起柜昌企业董事局及其他华资机构的心理不适,为此,中信察富就与李嘉诚、郭鹤年等华资巨于联手收购恒昌企业。

  2、全面收购桓昌企业耗资高达69亿港元,中信泰富要在短期内一次筹措,也有难度,所以采取分阶段收购策略。

   第二,物超所值。中信泰富第一步投资25亿港元收购恒昌企业36%股份,约占恒昌企业盈利2.5亿港元,扣除利息支出约4500万港元后,中信泰富的盈利增加2.12亿港元,当年每股盈利增加了37%。第二步耗费31亿港元收购恒昌企业其余的64%股份,连同首次收购的耗费,中信泰富收购恒昌企业的总代价为31+25=56亿港元,但从恒昌那里收回股息11.7亿港元,成本净额为56-11.7=44.3亿港元。其时,恒昌企业资产净值估计逾数亿港元。中信泰富以44.3亿港元的价款收购费产净值约52亿港元的恒昌企业,其价格折让高达15.4%。

    第三,股票含金量升值“三级跳”。中信泰富通过发行新股募集收购价款,由于新股发行价高于每股净资产,故此项收购使中信泰富每股净值增加38%,未收购恒昌企业之前,每股净值为1.32元,收购部分恒昌股份后,增至1.53元/股,于全部收购恒昌后,中信泰富每股净值升至1.83元。

   第四,皆大欢喜的合作。在第一步收购中,中信泰富占恒昌企业36%,其余由李嘉诚、郑裕彤及郭鹤年控制的机构以及百富勤投资等,拥有当时收购价为330亿港元/股的价格向上述机构收购其余的恒昌股份,上述机构因此获利丰厚,每股净嫌230-170=60港元。李嘉诚赚钱最多,他持恒昌股份388万股,即赚388

顶:30 踩:19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6 (14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9 (114次打分)
【已经有135人表态】
23票
感动
15票
路过
17票
高兴
12票
难过
17票
搞笑
17票
愤怒
13票
无聊
21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业电动绞盘液压绞盘汇总

欣宇时代

    消防绞盘

欣宇时代

    拓松汽车户外网


    中国汽车绞盘网


    中国宠物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