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头痛的葡萄酒中文译法
将Merlot一词翻译成中文,至少有四种不同的译法。有人把该单词的第一个音节译为“美”,有人则译成“梅”。
英国出生的赵凤仪说,大家为了这个单词的正确译法争论了20分钟。她拥有英国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目前致力于葡萄酒与烈酒基金会(Wine & Spirits Education Trust)教材的中文翻译工作。该基金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葡萄酒教育机构之一。
赵凤仪还说,若要再说到Sauvignon blanc(一种白葡萄酒),可能会再争论个把小时。
近年来,中国国内的葡萄酒消费出现爆炸性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葡萄酒第七大消费国和第五大生产国。尽管如此,中国葡萄酒界仍无法就Chardonnay和St-Emillion的中文译法达成一致。
在中国,翻译“可乐”和“咖啡”等饮料名称对营销人员来说十分简单,而大量葡萄酒词汇的翻译则让他们格外头痛。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已经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词汇表,如把Zinfandel译成“增芳德”,不过这些译法目前在中国国内并没有被普遍采用。
中国分散的葡萄酒产业让情况趋于复杂化。中国各地散落着数千个小型葡萄酒进口商,而且很多时候他们进口的是同一种葡萄酒。一个进口商可能用某种葡萄酒译法注册了商标,另外一个进口商就不得不使用同样一种葡萄酒的另一种译法来进行商标注册。
与有品牌的苏打水等其它饮料不同的是,现在没有一个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葡萄酒生产商或进口商能强大到统一所有中文译法。
葡萄酒杂志Decanter网络总编阿博特(John Abbott)说,有关名称翻译可能成了中国葡萄酒界的“政治问题”。去年9月,该杂志推出了中文网站。
阿博特说,中国还没有正式的葡萄酒词典,而我们的策略是,首先告诉大家这是Cabernet Sauvignon,然后给出我们对此的中文名称,尽管你们可能听过它的其它译法。我们正努力让大家在这方面达成共识。
在涉及酒庄名称方面,这种分歧可能会十分明显。拍卖行佳士得(Christie's)曾试图统一波尔多顶级酒庄的中文译名,发布了一张海报,其中给每家酒庄都列出了中文译名。酒庄总计有62家,是该地享有盛誉(也最昂贵)的葡萄酒生产商。但酒庄本身却对佳士得的这一做法表示排斥,呼吁抵制这张海报,并说对佳士得的译名并不认可。
佳士得中国区名酒部主管谭业明说,波尔多的朋友在中国内地注册更多商标的时候,我们会再次拿出这张海报。
如何将葡萄酒的口味从英文译成中文,这是另一项重要挑战。阿博特说,他和中国译者们为了“savory”一词就争了两个小时。这个单词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产自罗纳河谷(Rhone Valley)或波尔多古老酒庄等产地的葡萄酒的口感。前者喝起来有些许橄榄和草药的味道,而后者则混杂着皮革的香气,口感也更醇厚。
谭业明说,很多用来描述葡萄酒的西方水果,如覆盆子(raspberry)、黑加仑(black currant)和蔓越莓(cranberry)等,在亚洲并不常见,而且大多数饮酒者对这些水果基本都不怎么了解。
谭业明说,如果我对一个中国人讲,这个黑皮诺有醋栗(gooseberry)的味道,他肯定是不知所云。谭业明还说,他的团队已不再翻译有关葡萄酒的品鉴记录。这些记录由佳士得葡萄酒专家在伦敦和纽约撰写,其中会不断提到产自他们故乡的水果和花卉。
在放弃使用描述葡萄酒风味的传统词汇后,谭业明开始用传统中草药“当归”等词来形容50年以上波尔多葡萄酒那种朴实的香气,或用中国人煲汤时常使用的食材“干枣”来形容年份没那么久的波尔多葡萄酒。梅干菜和荔枝现在也是品鉴记录中经常出现的词。
谭业明说,这一努力谈不上有创造性,而是一种很务实的需要,不过也有一些口味特征没法界定或翻译。
赵凤仪回到北京后说,有时候,普通超市是我了解中国人味蕾的风水宝地。
她说,每次出来一种新的果汁或酸奶风味,我都要谢天谢地一番,因为对中国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们有了一种新的参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