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浴血突围国企浴血突围
湘江突围式的脱困
乐观的情绪自2000年年中开始。那时,一些相似的消息已在媒体上广泛传播,主题只有一个:国企3年脱困的目标实现在望。到年底,这个中国经济的“利好消息”被进一步确认,国家通讯社的标准表述是:
受到广泛关注的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3年目标已基本实现。预计到2000年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可达2300亿元左右,比1999年增长1.3倍,比1997年增长1.8倍;14个重点行业除个别行业外都可实现全行业盈利;31个省区市有望全部继续增盈或整体扭亏;6599户大中型亏损企业可减少65%左右。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
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经贸委领导人还特别强调,脱困是实实在在的,公布的数字基本属实,而不是充满水分的虚假数字。
毫无疑问,对两年前还整体亏损的国企来说,这是一个胜利。虽然,这个胜利来得十分艰难,甚至有人称之为“惨胜”。但这场胜利毕竟让国企的生死问题不再那么紧迫。就像长征路上的湘江突围,拼尽全力如履薄冰地过关后,从老根据地带出的本钱消耗得差不多,无用的辎重包袱也扔掉了。即使明知很艰苦的路还在后面,但心情却已大不相同。对国企来说,这一轮脱困;中刺之后,可以利用的政策,可以挖掘的资源都已不多。当然,这支国企大军经此一役,剩下的倒的确是些相对精干的力量。
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这支队伍最终将走向何方。但它的悲壮之旅已构成近年全球企业发展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幕:一个庞大国家的30多万国企,带着近亿员工、7万多亿资产、一大批“伤病员”(亏损企业)进行惊险的战略大转移。他们离开了计划经济的根据地,踏上寻找市场经济的艰险道路。面对众多强大对手的围追堵截,一路跌跌撞撞,且战且退。就像70年前的长征,一路浴血;中杀。无论其结果如何,这种奋勇求生的悲壮情景将是中国人在21世纪前后留给世人的永不磨灭的一幕。旁人可以讥讽这支队伍的破烂、虚弱和土气。但是,这是一支承载着过去历史的队伍,在它里面,有许多难以轻言割舍的血脉。这不仅指身处其中的近亿的普通中国人(他们占各类企业职工的近一半),也包含他们在过去数十年间创造的财富和凝聚的情感。
本来,俄国人过去面对如拿破仑一般的强敌时,也会圆滑地放弃莫斯科,开始大规模战略转移。但对待伴随他们70年的国企,俄国人选择了一刀拿下的私有化“休克疗法”。虽然痛快,只是随后产生的“寡头加黑道”的经济形态远非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榜样。长征意味痛苦的放弃,也意味希望的不灭。
国企3年脱困,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局。用国企大管家、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的话说,国企脱困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宏观环境改善、国家政策支持、企业艰苦奋斗。
在国企新增的利润中,因国际油价大幅上涨而使石化行业增加的利润占到了全部利润近一半的比例。而国家扶持政策的大力度、高密度出台,也预示着这可能是国企”量后的晚餐”。此役过后,国企命运已进入“好自为之”的状态,已不容再有任何闪失。
“杀手锏”
这一轮脱困冲刺,兼并破产、债转股、国债技改贴息被评论家称为其中三大“杀手锏”。如果加上过去3年连续7次降息、以及更早时期开始的上市融资潮,这种“止血兼补血”的保守疗法已成为国企改革的主流思
路。
兼并破产、消灭亏损,最干脆的办法是让亏损企业退出。列入脱困名单的6599户企业中即有近40%的企业是通过兼并、破产、关闭等方式脱困的,占已脱困企业的三分之二强。兼并破产的关键是企业已无力归还的银行呆坏帐的处理。这个帐自然由国企的后台老板政府来背。1900亿元的银行呆坏帐准备金算足对过去作了一个了结。
债转股,说起来,目前国企负债高的“原罪”在于改革以来国企“无本经营”的思路。在任何一个市场上,一个企业的诞生必须带有相当比例的自有资本。在过去,国家在大型建设中对企业的拨款可以看作一种输入的”本钱”。但在此后的“拨改贷”(拨款改贷款)改革中,强调了增加企业压力,调动其积极性,利于责权相称的一面,而忽视了主要以贷款来办企业,实际上已陷入“无本经营”的泥潭之中。沉重的负债压力在一开始就扭曲了国企的财务结构。从“拨改贷”到“债转股”(债权转股权),这更像一个滑稽的轮回。自1999年9月3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北京建材集团就解决北京水泥厂债务问题正式签定债转股协议后,目前全国已确定对580户企业的4050亿元不良贷款实行债转股。而最后的总规模将在1万亿元以上。
国债技改贴息:本来,在政府发行的国债使用用途中,不再向一般工业项目投资已是一条不可逾越的新“规矩”。但大批嗷嗷待哺的国企不可能不救。“贴息”应运而生。银行贷款只要不断有利息收回,这笔贷款就会被记为银行的好资产。而向商业银行方向迈进的国有银行今天之所以对国企“惜贷”,无非是担心把钱扔进了无底洞。如果政府出面承担企业贷款的利息,则各自的帐目都干净清爽,何乐而不为,且按5.8%的贷款利率计算,政府每一元钱的利息补贴可以“撬动”银行17元的贷款。于是,在帮助企业技术改造政府贴息的名义下,两年来发行的近千亿元的政府债券中,用于一般工业贷款贴息的有140亿,“能够推动银行几千亿的技改资金,这个政策要持续几年。”主管官员说。
降息:银行连续7次降息,受益最大者无疑是银行的最大主顾国企。据测算,7次降息累积鲐国企减轻利息负担2500多亿元。
上市:10年来仅234家企业从境外筹资就合计为601.5亿美元,近5000亿元。而在国内A股市场,近千家国企从社会股东手中的总筹资额也在4000亿元以上。
粗粗一算,这种掩护国企“过江”的直接代价已在2.5万亿以上。称为“浴血脱困’实不为过。
投入虽然不小,但面对庞大的国企,平均用力必将毫无收获。在高层的规划中,政策以及随之而来的宝贵资金被集中、优先用于重点脱困企业和重点调整行业,使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率先取得突破。
1998年,亏损近百亿、名列亏损榜首位的纺织行业被确定为改革脱困的突破口。“按市场需求进行总量控制、优化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一招,被认为虽无“杀手锏”之称但同样效果明显。前两年全国压缩1000万落后棉纺锭,到1999年底即从1997年的全行业亏损72亿元人民币转变为全行业扭亏为盈。扭转了连续6年的亏损。
而作为“工业巨人”的东北,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工业生产经营步履维艰,效益严重下滑,成为全国国企1年脱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