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难救援生命之链的断环
“911”,一个让人至今心有余悸的日子,当人们从电视中观看美国救援人员在纽约世贸大厦如山的废墟中寻找幸存者,无数闪着蓝色警灯的救护车呼啸着穿梭行驶时,是否也曾想到:如果我们遭遇楼塌、火燃以致伤者被深埋的复杂情况,惯于在院内急诊的我国医务人员,是否会因“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束手无策?记者采访了从事急救医学的专家,他们在略作深思后回答:“后果不堪设想。”
发生重大灾害 民众先向谁呼救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顾问李宗浩教授曾是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他考察过多国的医疗急救系统,并曾在美国、德国亲自参加过现场急救,对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不同急救体系的利弊做过深入研究。“我国目前的急救体系还处在传统的、院内封闭式的、对单个病人的处理上,由于缺乏对灾害意外事故处理的知识和经验,急救医务人员在应付灾害现场大规模脱险救生方面,基本还是一片空白。”李教授说:“如果具体就‘911’事件的医疗救援问题来考察我国的医疗救援现状的话,首先的问题是,发生了大的灾害后,民众该向谁呼救?公安部门?急救中心?还是消防机构?其次,及时赶到现场的救援人员,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器械设备是否适合现场救助,能否及时正确地进行现场检伤分类,是否能够对伤员进行安全的转运。实话实说,这些问题目前令人担忧。”
现代的急救医疗和急救服务、运作,是一项与社会发展、民众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事业,它早已逾越了医学科学的范畴,而必须是全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地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那么,适合当代需要的紧急救援应是怎样的模式?我国目前的急救系统还有哪些差距?
“千万不能以为急救电话是‘小事一桩’,社会文明高速发展到今天,呼救系统已成为市政建设、城市设施、日常运作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呼救系统不健全,设施落后,运作不畅甚至梗塞,就会给病人的急救带来严重后果。”李教授对此忧心忡忡。我国现行的医、火、警重大救援系统是相互分离的,呼救电话分别是“120”、“119”、“110”。而现代重大事故往往是医、火、警救援缺一不可。救援系统各自为政,救灾行动就不便协调,更难以做到信息、资源共享。而且,参加救助的人员懂救援的不懂急救,懂急救的大多又只能在院内正常情况下才能施治,很难适应突发事件。
李教授说,欧美国家大多数是全国上下采用医、火、警统一的救援系统,呼救电话统为“911”。现代都市拥有密如蛛网的煤气、水电以及种种管线,因此,他们的急救队伍大多是由经过系统紧急救灾脱险训练的消防队员组成,这些人再经过一定时间的急救医学培训,通过考试之后,即可获得急救医助或急救技士的资格。而在芬兰,还专门建立了芬兰国家救援学院,人员兼具救灾脱险和医疗急救两种技能。相比之下,我国仅仅依靠急救中心、急救站或医院急诊室的医学救护,应对灾难突发事件,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建立我国统一的呼救号码和完整的救援机构已是当务之急。
第一目击者能否进行正确有效的抢救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即使急救网络系统健全、急救医助和急救技士充裕,他们也不可能立即出现在真正发生危急重症和意外伤害的现场,最早见到伤病员的人,最早接触现场的人,可能是家里的人,可能是街道上的过路人,可能是事故现场未受伤害的人,也可能是旅游途中的同行人……在紧急抢救中,一分一秒就是生命。如果这些“第一目击者”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抢救技能,伤病员的预后将有天壤之别。例如一个心脏病突发者倒在路边,“第一目击者”能在4分钟内对他予以正确抢救,成活率可高达50%~70%,如果不加处理,10分钟后由赶到的救护人员再来抢救,病人就可能死亡。因此,广泛开展对“第一目击者”的培训,就变得极为紧要和必不可少。
我国多年来虽已开展了一些对卫生救护、现场救护的培训,但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现状相比,显得十分薄弱。李教授感慨地说:“作为一名急救医生,我希望每个人都‘有备无患’,‘居安思危’,尽可能地参加对‘第一目击者’的培训。社会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尤其应该对公安消防、旅馆饭店、旅游交通、矿山电力等遭遇灾害事故机会较多的部门人员进行重点培训,使人们在突遭意外时,能够做到自救互救,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专家们呼吁,预防意外伤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卫生保健问题,不仅医疗卫生部门要重视,各级政府也要把预防意外伤亡列入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