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和他的新“敌人”宝洁
前言
这是一个牢不可破的“金字塔”型市场格局。
作为日化巨无霸,“宝洁”麾下“三剑客”(“飘柔”、“潘婷”和“海飞丝”)牢牢盘驻中国日化用品半壁有多的江山,“联合利华”、“花王”、“汉高”等外资强势巨头则瓜分了剩下的25%的份额,留给了国产品牌的生存空间只有区区15%的市场缝隙。
以中国市场十多亿消费者之大,怎能坐看宝洁“风云雄霸天下”?
蓄势的沉寂中已初露征兆!新世纪的开篇,尽管日化这一“金字塔”型的市场格局一时难有突破性的变局,但“宝洁”已在不同战场中感受到了来自于新“敌人”的杀气:在新世纪的头年,丝宝集团旗下“舒蕾”异军突起,其采取完全不同于宝洁的终端战术,从二线城市起家,走“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一举成功,致使中国的香波市场首次出现了国产品牌与宝洁、联合利华三足鼎立的局面。
接着,日化界“黑马”前仆后继不断杀出!浙江“纳爱斯”麾下“雕牌”凭着一以贯之的低价位策略,加之以极其煽情的“下岗”广告片,以所向披靡的强劲之势,在2000年实现25亿元的销售收入和5亿元的税利,一时突破宝洁的心理预期,一跃成为国内行业的“暴富”。而在旷日持久的“刷墙运动”后,“南风化工”麾下“奇强”以“缝隙营销”一举成为中国市场产销量第一的洗衣粉品牌。洗脚上田后,“奇强”进城开始直面势利的外资品牌!
“蓝月亮”与“宝洁”的对峙,缘于世纪之交那场旷日持久的诉讼案!最终,在洗涤类产品中称雄的“宝洁”“栽”在了“小同行”广州蓝月亮诉其不正当竞争的民事官司中。而在含辛茹苦的日化老前辈面前,追逐速度感的“索芙特”则是个异类!凭着“市场细分”和差异化营销两板长斧,“索芙特”倍速如风,并于去年成功入主“广西康达”,在顺利为ST康达摘帽后,“索芙特”今年不排除以并购来整合日化界,以实现跳跃发展的目标。
当然,无论新生代日化民企手法如何犀利,对于宝洁来说,目前真正具有杀伤力且构成实际威胁的,还是那个与自己与影相随的欢喜冤家“联合利华”。2001年,“联合利华”闲庭信步的玩起了品牌,其“奥妙”品牌正在热播的广告在说:“让孩子去弄脏,他才能成长。”而“联合利华”的广告词也悄然改成“有家就有联合利华”。而颇有深意的是,在宝洁这个原来被人视作本地化最成功的外资公司出现独资倾向时,联合利华相继给中华牙膏换包装、唠叨着将率先在A股上市,一再向国人示好。
而在经历了股价下跌、公司整改、CEO辞职之后,睿智如“宝洁”亦开始审时度势,再度发力:在全球市场,宝洁先是提出了“2005重组计划”,并在全球同步推出美发“店中店”,接着其穷追猛打,将染发新贵“伊卡璐”收归囊中,欲以通过降低成本、革新零售模式、探寻新的业务增长点来维护帝国的尊严;在中国,“宝洁”一改以往浩如烟海的电视广告战术,转而以精准化营销方式耕耘。在产品功能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其“飘柔”、“海飞丝”、“潘婷”等多剑客不仅意欲在情感诉求上与消费者产生关联,且都不约而同地杀进还尚需开拓的润发市场。另外,其“大店风暴计划”一出狭风带雨,开始全面绞杀在宝洁看来不值一提的新“敌人”。
宝洁有句很经典的话:“在对手关注我等之时,我在关注消费者。我们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是消费者。”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其实,在宝洁的心中,宝洁没有敌人。宝洁的敌人只有一个,是宝洁自己。
日化民企冲破宝洁封锁线
竞争是如此痛苦的博弈!
而博弈的阵形似乎亘古不变——两头小、中间大,身处中间的一群永远是最痛苦的一群:他们的位置最不稳定,随时有被超越的可能;他们面对的竞争最残酷,往往是互相倾轧式的;他们甚至很难按自己的方式前进,因为跑道常常被挤占。
凸出的曙光在哪里?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首先,我们看到一直以来被业界尊称为“教父”的领军人物宝洁经过在中国十几年的发展,不经意间亦露出某种疲态和“富贵病”:他们在短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的销售团队,缺乏面临产品过剩时代的管理经验;由于对迅速演进的零售业态、媒体形态认识不够,他们反应减速、创新不足;由于缺乏对于中国传统的低端市场认识,他们往往习惯按西方营销理论,以五星级的方法经营二三线市场,故也有“碰壁”。
接着,让我们聚焦这些新生代日化民企:无论是以价格利器“血洗江湖”的“雕牌”、“奇强”,还是以终端傲视群雄的“舒蕾”、倍速如风的“索芙特”和特立独行的“蓝月亮”,成功的幸福经历无不有几分神似——成本领先、目标集聚、标歧立异。尽管在宝洁面前,他们甚至微小如尘埃,但他们在一些品类市场和一些区域市场表现出的独特气质,却往往是“宝洁”所缺乏的。固此,他们屡屡冲破了巨头们的心理防线。
对于成本优势,“奇强”老东家南风化工毫不讳言其对低端市场的信心来自于南风的独特优势——其虽地处偏僻之运城,却有一个谁也抢不走的生产原料资源:背靠一个大盐湖。而“雕牌”的成功甚至有些大快人意:在宝洁独资的同时,德国“汉高”却为纳爱斯做起了“洋”打工,替其加工“雕牌”洗衣粉。标歧立异——“舒蕾”和“索芙特”是最好的诠释。在避实就虚,二三线市场发家后,“舒蕾”以“终端制胜”法则与“宝洁”开始正面博弈。而对于“索芙特”在产品细分市场上的逐项较量,必须以高价格和长产品线来维持运作的“宝洁”显然有些疲于招架。
最后,我们还看到,在中国入世的头年,号称是“草根经济”的中坚分子脱胎换骨,在华南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造牌运动”。成功的经验被不断拷贝再拷贝,一拔又一拔如流星般的品牌去了又来了。而清醒于“宝洁”亦变阵换势,新举措一出夹风带雨。
这明白的告诉“舒蕾”们——胜利是微小的、暂时的、局部的,新长征路还在前面!
一、“纳爱斯”血洗江湖
五分“豪赌”+三分“进取心”+二分“咄咄逼人”——在日化巨头眼中,新秀纳爱斯不由得平添了几分峥嵘。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2001年,纳爱斯掌舵者庄启传在股东大会上再放豪言:“竞争对手的攻击无非是价格战,要降,只能比我们低,那么他们还能得到什么呢?我们的策略就是用我们的品牌和规模优势,挤掉其他品牌,垒起高坎,让新入行者退出,使我们的规模再次扩大。”
2001年,浙江纳爱斯上下洋溢着一股高亢的情绪!2000年,其麾下“雕牌”凭着一以贯之的低价位策略,加之其极其煽情的“下岗工人”广告片收到了奇效:2000年,“雕牌”洗衣粉年产销30万吨,纳爱斯以所向披靡的强劲之势,实现25亿元的销售收入和5亿元的税利,一跃成为国内行业的“暴富”。
客观来说,纳爱斯应该算是日化企业里的一个异数。无论是从其所处地理位置,还是资本来源(国有企业,还未上市),都不具有优势。但从市场份额上来说,纳爱斯又是绝对的成功者。一年之内,其洗衣粉从不存在一下子冲到了龙头地位。2000年底的统计表明,纳爱斯在洗衣粉市场无论是销售额还是产量都排上了第一,把刚在这个位置上坐了一年的奇强也挤了下去。
而庄启传最得意的是,不仅纳爱斯自己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利用,纳爱斯还有了必须外联加工的订单,成都的宝洁工厂和徐州的汉高工厂都成了纳爱斯的OEM厂,开始为中国厂商打工了。在洗衣粉市场上胜局初定之后,纳爱斯并未骄躁:它将另一只手伸向其他。这样,雕牌牙膏、纳爱斯水晶香皂……一个个出笼了。
二、“丝宝”终端制胜
新世纪头年,舒蕾的异军突起影响了整个中国日化营销。此后,各个品牌无不重视终端战术!
2000年中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300个大型商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舒蕾”2000年销售达近20亿元人民币,与“飘柔”、“海飞丝”进入洗发水品牌前三名。在中国的香波市场,首次出现国产品牌与宝洁、联合利华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如何塑造一个内含优质基因的婴儿,并把他教育、培养成一个优秀青年?丽花丝宝麾下“舒蕾”的成功得益于采取了完全不同于宝洁的终端战术,适应了中国市场的特点。同时,采取迂回策略,避开与宝洁的正面交锋。避实就虚,力求在宝洁影响偏弱的地区率先打开突破口,然后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亦是制胜的关键。
舒蕾前任品牌经理刘诗伟曾总结了一整套终端促销经验,概括原则是:对手不促销,自己常促销;对手小促销,自己大促销;必要时多场出击、游动拦截,搞对抗性促销。事实上,这套颇具“敌退我进”思想色彩的促销方式在终端卖场屡屡得手。此外不同于寻常的终端广告(店内看板、收银头包装、电话亭)和条幅漫天购制的“红色海洋”,使得“舒蕾”的态势咄咄逼人。
另外,丝宝改变以往以经销商为主的行销模式,通过在各地设立分公司,实现对主要零售点的的直接供货和管理,从而建立起强有力的由厂商控制的垂直营销系统。这让一向藐视敌人的“宝洁”亦倒抽了一股凉气。在2001年初,宝洁发起“大店风暴行动”,对丝宝根据地中南、华南市场实施猛扑。并在2000年下半年,推出了东方女性形象的洗发水“润妍”。
当然,丝宝也毫不示弱,除推出“飘影”抗争外,亦开始实施“多品牌战略”,织网洗涤用品(舒蕾、风影)、化妆品(丽花丝宝、柏兰、美涛)、卫生用品(洁婷)、医药品,在具备了在单一产品上与宝洁正面开战的条件后,丝宝大有构筑一个小“宝洁”的野心。
三、“奇强”进城冲锋
“干干净净做人,中国人,奇强!”进城后,“奇强”鸟枪换跑,一改泥腿子形象,让城中大腕大跌眼镜。
其实,奇强的知名度缘于其进城前的刷墙运动!至1995年把产品定位在农村以来,南风化工在中国广大乡村刷了60万平方米的墙。坐火车你会不经意的发现:“奇强”或写在一段老旧的砖墙上,或落笔在一支乡镇企业的烟囱上,这就是南风化工下乡的战果。
同时,奇强看好了中档品牌在全国市场的空档,并选择闪电宣传攻势加建立办事处方法,迅速在全国城乡广布广告、销售网点。为此,奇强还培训了3000名销售人员,并在所有火车开得到的地方建立办事处负责铺货及发展二三级经销商。另外,奇强促销的手笔也似乎土里土气:在北方,奇强用模特队;在南方,奇强用锣鼓队,再加之小广告小传单和去污力的示范,奇强拿下了众宝洁们瞧不上眼的中国大部分农村市场。
仅此而已,奇强与宝洁可能也会相安无事,虽然是在同样的洗涤剂市场,但是市场定位是十分不同的。但是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1997年和1999年,南风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发动了进城战役,在北京他们送出了30万只奇强风车,在上海则趁着白猫资金周转不畅之际,推出和佳美洗衣粉功效相同但价格低30%的加酶加香洗衣粉,让城里人都知道了奇强这个全国销量第一的品牌,奇强进城了。
以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为诉求点,这是奇强当年的农村路线。而向城市挺进中,市场环境是如此不尽相同,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奇强意识到,单纯地强调产品的功能已不能抢夺势利的城里人的眼球,今后的竞争将更多体现在企业内在核心力的竞争,而这种核心力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营销能力和策划水平。这样,进城后的“奇强”不以短期效益为目标,很快在全国推出品牌形象广告,引起业界骚动。
当然,对于奇强来说,攻城的新长征路还很长。
四、“索芙特”倍速如风
锐意进取的索芙特在追逐着一种速度感!
其掌舵人梁国坚打开1997年的工作笔记给记者看,说早在几年前,他就定下五个五年计划,计划三五年内成为中国化妆品市场的霸主。自从“Any Beautiful”产品细分迅速成功后,梁国坚先后涉足日化、食品、药物行业。成功收购了广西和江苏两家药厂,在广西投资1亿多元建成超高麦牙糖生产基地。2001年的“索芙特”成功入主“广西康达”,在资本运营市场,实现其“最大化营销”。
相对日化前辈含辛茹苦走过的路,“索芙特”的成功确实太顺!1998年,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以极少的促销费用(回款额10%以下),索芙特实现了全国市场销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