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打食品价格防御战
每周总有几天,列玛卡普尔(Reema Kapoor)会在晚上下班回家途中去往孟买城外戈尔甘的街市,购买做晚餐的材料。
最近,蔬菜及其它食品价格上涨,打破了她的这个习惯。与数百万印度消费者一样,卡普尔已习惯性认为,在印度,由于食品在冬季保存较好,不需要冷藏,因此,食品价格在冬季会出现季节性下滑。但她表示:“价格并没有下降,反而在不断上涨。”
直到目前为止,中国与通胀的战斗已吸引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在猪肉价格不断飙升的推动下,中国的通胀已升至11年高点。但正如卡普尔在孟买所见的情况一样,不断上涨的食品价格与每桶100美元的油价对政治家和央行官员的管理通胀能力所提出严峻的考验,在整个亚洲地区都正在上演。
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亚洲经济学家格伦"马圭尔(Glenn Maguire)表示,亚洲消费者正在面临的事实是:“食品涨价已从周期性上涨转变成结构性因素驱动型上涨”。
马圭尔表示,这些结构性因素包括:影响农作物收成的恶劣天气原本只是反常现象,现在却频繁发生;亚洲饮食习惯西方化;生物燃料需求走强——最后这一点已经导致棕榈油价格在过去18个月上涨逾一倍。棕榈油是一种关键的食用油原料。
其他经济学家则强调了亚洲农业领域的不足,这可能导致产量减少和通胀加剧。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经济学家舍唐"阿赫亚(Chetan Ahya)表示,过去5年,印度农业产出的平均增长一直落后于人口增长。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表示,由于食品在印度和菲律宾等国总体消费价格通胀中占高达46%的权重,只要食品价格仍处于目前的高位,“即使原油价格从高位回落,这些(通胀)压力也不会得到大幅缓解”。其结果是,许多国家政府的优先任务变成了防范价格上涨引发社会动荡。
在中国,继最近推出一系列对抗通胀的措施之后,中国政府周三表示,将对市场进行干预,以遏制基本必需品近来的价格上涨势头。
但中国的情况并非个例。菲律宾总统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Gloria Macapagal Arroyo)本周下调了石油进口关税,以安抚发出罢工威胁的运输工人。在越南,通胀率在上月已经达到12.6%,由于工人们入不敷出,一轮轮的罢工活动已变得颇为常见。
汇丰银行(HSBC)的经济学家本周表示,对央行官员来说,“与2007年相比,2008年平衡通缩与通胀风险的任务将棘手得多。长期以来,亚洲各国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姿态支撑了各国的内需增长,而对通胀担忧可能使得它们日益难以继续保持这种姿态”。
亚洲开发银行(ADB)估计,高油价今年将使该地区的通胀率上升1个百分点,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将遭受冲击。
一些经济学家反驳了这种认为反常天气已成通胀背后结构性因素的观点。此外,有迹象显示,一些经济体有能力消化天气影响。例如,在台湾,在一场台风毁坏了庄稼之后,台湾去年10月份通胀率创下13年高点,但过去两个月已有所缓和。
但更大的问题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增速放缓,能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亚洲的经济发展和不断上升的通胀。在瑞银(UBS)亚洲经济学家邓肯"伍德里奇(Duncan Wooldridge)看来,2008年可能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通胀会在今年晚些时候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而有所缓和。“坏消息是,这些预测的基础是经济增长放缓。”
英国《金融时报》约翰"伯顿(John Burton)新加坡、约翰"阿格里昂比(John Aglionby)雅加达、艾米"卡兹明(Amy Kazmin)曼谷补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