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000越野电动绞盘 G9000越野电动绞盘 N12000专业电动绞盘 N15000工业电动绞盘 H12000工业液压绞盘 H15000工业液压绞盘 K5000P便携式电动绞盘
K8000 越野绞盘 G9000 4WD绞盘 N12000 专业绞盘 N15000 救援绞盘 H12000 工业绞盘 H15000 工业绞盘 K5000P 便携式绞盘

UUCALL停服阿里旺话退市 网络电话黎明前黑暗

热度445票  浏览11次 时间:2011年5月04日 20:59
工业绞盘

UUCALL停服阿里旺话退市 网络电话黎明前黑暗

继国内网络电话头牌UUCALL停服之后,网络电话市场再起波澜。

本月3日,阿里软件低调地向每个阿里旺话用户发送邮件:通知阿里旺话业务将于09年11月31日之后停止,而且“不排除提前停止服务的可能”,要求用户尽快消费余额或联系第三方——中宽网信退款。

据了解,阿里旺话原为国内最大的VOIP(网络电话)虚拟运营商——中宽网信联手阿里巴巴,基于淘宝网的交易聊天软件“阿里旺旺”而推出的网络电话品牌,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宝预存话费,从而以0.12元每分钟的价格在电脑上拨打他人电话。

VOIP(网络电话),与传统电话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数据通过互联网传播而并非电话线路传播。相对于传统电话动辄6毛、高至1块每分钟的长途费用,网络电话最低可达到6分钱每分钟的价格极限,因而在短短几年内抢占了长途电话业务的半壁江山。据统计,2005年国内仅国际长途电话业务,由于网络电话而造成传统运营商流失的收入就超过10亿元。

与其巨大市场相对应的却是法律空白与监管缺失,由于通信行业的母法《电信法》迟迟未能出炉,业内只有2000年仓促制定的行政法规《电信条例》作为法律依据。依据规定,PC to Phone(电脑对电话)关键业务仅对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开放,民营企业不得参与,使得如火如荼的VOIP行业陷入了非法经营的“灰色地带”。

而灰色地带势必存在巨大的风险。

“灰色”前线:UUCALL停服,阿里旺话悄然退出

今年10月8日,拥有“国内网络电话第一品牌”之称的UUCALL被强制停服,直到今日依然没有恢复的迹象。这个生于浙江的网络公司通过向个人出售网络电话业务,在5年内迅速做大。用户只要在其网站上注册帐号并预交话费,就能以1毛钱一分钟左右的收费通过电脑拨打座机电话与手机。

2009年10月7日,顺利运转了近5年的杭州优恒网络技术有限公司(UUCALL的运营商,以下简称优恒)接到浙江省通信管理局(以下简称省通管局)的电话:优恒涉嫌违规运营网络电话,勒令停服整改。

次日,省通管局强行关闭了UUCALL所有的网络服务,包括网站与网络电话平台,3000万客户的预存话费被冻结,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的集体声讨。强行索要话费,相约集体起诉,领导层圈钱跑路云云……一时流言不绝于耳。

省通管局办公室主任陈乔宇曾告诉记者:UUCALL涉嫌违规经营,正在整改,“什么时候整改合格,什么时候开服”。但对于关键问题:是否要求UUCALL剥离现有的网络电话业务,省通管局与UUCALL双方都没有表态。

相对于UUCALL停服事件的喧嚣尘上,阿里旺话的退出市场显得较为低调。11月中旬,有网友在UUCALL百度贴吧发帖,爆出以前在淘宝上网购时常使用的“阿里旺话”业务也即将停止。记者随后向阿里巴巴客服人员证实了此事。

随后阿里巴巴市场部一位姓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阿里旺话业务因与中宽网信合同到期而终止。追问之下对方暗示:不继续合作的原因出在中宽网信方面。

中宽网信:熬不过“黑暗”,看不到“黎明”

如果说UUCALL尚且生死未定,那中宽网信的未来似乎颓势已现。

作为曾经国内最大的VOIP虚拟运营商,成立于2003年的中宽网信科技有限公司与UUCALL主要针对个人服务与依靠网络推广的模式不同,中宽网信的业务重心更偏向企业,主要通过发展各地代理机构来销售话务。客户只要购买了其话机、设备,并预存话费,就可以以8分钱一分钟的费用拨打国内电话。

在“留美资深技术”与“国内电信权威”等多重光环下,中宽网信在2006年9月获得风投融资,之后不断荣誉加身。并在07、08年间到达鼎盛时期: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10175商务新天地”,与阿里巴巴形成战略伙伴,共同筹划SaaS项目,并在次年推出“阿里旺话”网络电话业务,同时不断出现将与万网、大唐高鸿等行业龙头合作的新闻,甚至传出公司即将海外上市的消息。

今年9月23日媒体却曝出中宽网信网络电话已停,众代理商围堵富华大厦,要求退还预存话费的消息。据当时中宽网信在现场的负责人杜美解释:公司运营出现问题,各地通信运营商已停止与公司的网络电话业务合作。

记者在网上看到,中宽网信的网站首页如今已无法打开,QQ群内的各地的代理商也表示,先前购买的网络电话自9月下旬开始就无法拨打。

据代理商们透露:网络电话在互联网上的数据传输成本虽然可以不计,但要连接到普通电话就意味着要给传统通信运营商的固话网、移动网留下“买路钱”,业内称为“落地”。而且通常合作对象都是偏远地区的移动,电信分公司,价格普遍的6分钱一分钟左右,与客户话费间的差价就是公司利润。

“中宽网信曾号称有31个‘落地点’,而如今与各地通信运营商的停止合作则意味着其丢失了最重要的行业命脉,可以说回天乏术了。”有代理商表示。中宽网信相关人员杜美表示:“公司需要清点资产后,方能制定偿还方案”,似乎也印证了上述说法。

中宽网信的困境并非没有前兆。早在08年末,网上就有代理商爆出购买设备、预存话费后,电话无法打通,追要话费又一无所得的消息。同时有业内人士爆出中宽网信各地代理不断换人,售后问题过多,财务状况不良等问题层出不穷。一位曾代理中宽网信产品的人士指出,网络电话盈利能力低下以及传统运营商的打压是导致中宽网信没能撑过“黑暗时期“的致命伤。

中宽网信总裁余辉“09年冲刺上市”的豪言悠然在耳,11月3日,阿里巴巴告知客户与中宽网信的所有合作项目都将终止。记者从联通客服了解到,中宽网信与联通合作推出的“10175商务新天地”业务也早已停止。

裹足20年之后:移动试水VOIP,传统运营商踏出第一步

当民营公司在网络电话市场上“有人登高,有人落水”之时,作为传统三大运营商之一的移动宣布在广东小范围试水网络电话业务。在VOIP业务前裹足近20年之久,三大运营商终于踏出了第一步。

据报道,目前广东移动用户已经能在中国移动139社区平台注册开通网络电话、网络发送短信业务,而且价格直接杀至民营VOIP企业的底线——国内电话0.06元/分钟。

据东莞移动介绍,不久后广东移动还将推出“网聊卡”套餐,“就像动感地带附带了音乐套餐,网聊卡则附带了网络通话的优惠”,通过“捆绑”传统的手机套餐业务,进一步推动移动的网络电话抢占市场。

“移动的率先试水,或将成为三大运营商对网络电话市场的态度风向标。”有业内人士表示,三大运营商多年来未参与网络电话业务,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传统电话业务的利益,一方面也是因为政策不明朗。

“一旦三大传统运营商挺进,必然会对如今的市场分配产生巨大冲击,网络电话市场或将迎来‘大洗牌’。”以上人士表示,而坊间也有传闻,UUCALL停服,中宽悄然退出和传统运营商甩开民企准备自己单干有关。

前景光明:网络电话为大势所趋,未来电话不要钱

“网络电话是大势所趋,政策总有一天要开放。”对于VOIP市场,《电信法》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通信行业专家阚凯力认为网络电话迟早会代替传统电话,而且如今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开放了网络电话业务。VOIP是电信业的未来。包括AT&T在内的欧美传统通信运营商都在向VOIP转型,未来10年内网络电话将是通信行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5到10年内,电话很可能像如今的QQ、MSN一样,步入免费时代。

“网络电话前途无限,虽然如今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但只要能先人一步抢占市场,一旦政策开放,或许就能成为未来通信业的一方巨头。”有业内人士表示,政策能否开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出台的《电信法》。

据了解,由于作为国内通信业“宪法”的《电信法》迟迟未能出台,本该由《电信法》担当的职责却由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电信条例》独立承担。而当初《电信条例》是在打破电信垄断的初始阶段匆匆制定,那时网络电话也并未形成气候,时隔9年风云变幻,《电信条例》在如今在实际使用中已暴露出很多问题。

而正在讨论中的《电信法》,很可能会明确虚拟运营商的身份,而这也正是国内大量经营网络电话的商家未来的生存空间,商家也可据此获得独立合法的身份。“但《电信法》又被称为‘难产之最’,从1980开始起草,因为牵涉太广,‘难产’至今近30年还没有出台。”以上人士又表示。

全球网络电话发展现状:

北美地区:主流市场已接受VOIP,市场规模(住家用户数)预计到2010年为1890万,企业用户440万。2009年北美VOIP的服务收入将达到234亿美元;

欧洲地区:以德、英、意、法为主要VOIP市场,目前已有约60%的企业采用VOIP服务;

日本地区:目前企业用户规模已超过个人用户市场,成为现阶段日本VOIP收入的主要来源;

中国地区:地下VOIP业务在2007年达到300亿分钟,其主要吸引力是资费,由于政策上没有放开,目前处于政策法规的灰色地带。

顶:18 踩:38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5 (145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9 (113次打分)
【已经有131人表态】
27票
感动
14票
路过
23票
高兴
17票
难过
12票
搞笑
8票
愤怒
10票
无聊
20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业电动绞盘液压绞盘汇总

欣宇时代

    消防绞盘

欣宇时代

    拓松汽车户外网


    中国汽车绞盘网


    中国宠物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