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版:改变的是方式而不是阅读
有了iPad、kindle等手持阅读终端,任何写作者都可将文字作品直接放入阅读器图书商店出售。这种省略了图书编辑、印刷等纸质化过程的“自出版” 已经形成一股热潮,让传统出版业为之一惊。
作家蒋方舟在1月份北京图书订货会中信出版社举办的“数字阅读风向标”上曾对青阅读记者举出作家阎连科的一个故事,来隐喻人类阅读发生的深刻变革,“阎连科老师有一次去香港的时候发现到处都买不到墨水,于是再去的时候就自己托运了两瓶,结果墨水都碎了,还将衣服染了色。”蒋方舟觉得这是一则现代寓言,“今天如果还用以前的方式写作,很难坚持下去,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单个的抵抗是无效的。”
电子书、自出版和纸质书都是为阅读提供了多一种可能而已,我们更推崇的是一种阅读习惯,是一种深度的结构化的阅读,或者是享受读的内容这件事本身。既然以读为贵,用什么东西去读其实不是那么重要,方式是自出版还是出版社出版也不重要,因为,真正流传的是故事本身。
电子出版的土壤酝酿了自出版
从2013年开始,“坏男孩”一样的电子书开始变好了。以往的电子书可谓劣迹斑斑,多是盗版或网络文学,错字连篇、多有疏漏,内容以低俗居多,其山寨水准被真正的读书人所不齿。但是,近年来亚马逊中国以及其他数字平台看到了电子书的远景,开始精心打磨电子书,2013年,这种“教导”见了成效,而一旦大家能在智能设备上找到好书,那么,电子书低廉的价格就成为了巨大优势,让人们意欲抛下手中的纸质书。电子阅读软件“掌阅”副总裁贾生亭向青阅读记者透露,其用户目前已经突破了2亿大关,达到了2.5亿人。难怪亚马逊中国数字内容总监姜峰将2013年视为数字阅读的开启之年。
而很多出版社也开始尝试同步出版电子书和纸质书,从而可以让读者第一时间得到电子版,中信出版社副社长许洋向青阅读记者透露,2013年,中信的《向前一步》电子书和纸书同步上线,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各渠道的销售已经实现了3000多册,成为继《乔布斯传》之后电子书单本销售最高的图书。而2013年,中信出版社电子书结算收入超过2000万元,其中第四季度收入是第一季度的4倍。
豆瓣读书产品总监戴钦在接受青阅读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多方努力已经改变了读者对于电子书的认识,从而让更多读者认可了数字阅读。而出版商或作者在出版书籍时也已经意识到同步推出电子出版物的重要性。
国内这种新的电子出版格局,如同一片土壤,开始培育出自出版的新品种,于是,草根作者们终于可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登场了。
自出版的表现像一个神童
自出版像是一个神童,刚诞生落地就开始狂奔。据外媒统计,2012年,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有25%是自出版的作品。如今,在Kindle上排行前100名的畅销书中,已有28种是作家自出版。
而在国内,豆瓣读书产品总监戴钦向青阅读记者介绍,豆瓣阅读在2011年11月启动投稿系统,推出个人作品投稿售卖形式,也就是自出版。这些投稿作品以3万到5万字、定价0.99元至1.99元的短作品为主,豆瓣阅读和作者按作品的销售额进行三七分成,豆瓣获得收入的3成。投稿作者只要提交自己出版过的作品或能代表自己写作能力的作品,在获得豆瓣作者资格认证后,即可在豆瓣阅读发布自己的作品。根据豆瓣阅读提供的数据,截至2013年9月底,在售的个人作者作品达到了1355部。其中,丁小云的两部电子作品《论文艺女青年如何培养女王气场》(定价1.99元)、《7天治愈拖延症》(定价5.00元)创造了最高销售纪录14万元人民币。
这为那些有着写作才华、作家梦想甚至强烈的表达欲望的写手和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具有诱惑力的信号——自出版平台原来真的可以养活自己。虽然此前早有草根作者在起点中文网这样的阅读平台上收获名利,但豆瓣阅读的自出版更加立体化,其主流内容、付费规则、平台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新一层的境界。
自出版价格仅有纸质书的一成
自出版电子书的定价只是传统纸质图书的10%,但它的优势并不限于此。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认为,自出版让更多精品力作以最快的速度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些有价值或者小众的作品不会因为出版商的主观判断而不得问世,营造了更加多元活泼的文化氛围。而这个观点已经在英美得到了印证,一些被出版社拒绝的草根依靠自出版名利双收,知名作家不再是占据排行榜的绝对力量。
民间也对自出版抱有热情,因为它可以省略出版社和编辑的这个中间环节,作者可以和读者直接对话,每个人既是读者的同时也有成为潜在的作者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加自由、开放的表达自己的权利和机会。
自出版自有一种规律
其实,自出版给作家也会带来明显好处,因为出版环节的省略,写作者的版税可以高达70%,低版税也能到35%,比当下大多数中国作家所拿的版税高出很多。但是,目前自出版主要还是草根的狂欢,因为专业作家的繁文长篇与自出版的灵活性之间还有一点错位,京东商城副总裁石涛表示,京东直接签约了冯唐和蔡骏等一批作家,但因长篇不适合在手机客户端上卖,所以要求这些作家写一些短篇幅的东西,要可读性强、娱乐性强,一篇最多2-3万字,制作成电子书之后能在半个小时内读完。也就是说,自出版主打的还是非作家作品,吸引的是越来越推崇“碎片化”阅读的年轻人。
由此来看,自出版与传统图书尚有一些差别,是要讲求一些特定规律与技巧的。豆瓣读书产品总监戴钦向青阅读透露:“豆瓣上的自出版内容强调用户体验,因此要以短篇为主,三到五万字,一两个小时内可以读完。当读者的整块阅读时间变得越来越短,这种篇幅对读者会更有价值。”
而豆瓣的另一个新尝试就是将图书内容从一次性发布改为“连载”,鼓励作者边写边连载同时还可以增加与读者的在线互动,并将互动内容融入写作之中。
冷水泼向自出版
自出版如此耀眼,但是,别忘记它还有另一面——既然写作者要靠内容去拉拢阅读者付费阅读,那就必须要投读者所好,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批没有多少营养的垃圾作品。
在一场名为“在数字时代写作”的会议上,某出版社总裁对自出版进行了无情的抨击:“绝大多数自出版图书是可怕的、无可争议的垃圾,对这个世界毫无意义。大量的自出版图书推出后就遇到‘一片死寂’,但是,只要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能够成名,那么作者们就还会去赌这么一次。”
而美国知名推理小说家苏·格拉夫顿在给年轻作家的建议中提到,千万不要自出版,因为这会让你更懒惰——虽然像Kindle这样的平台能够让你很容易把一本书推向市场,但中间却缺少了专业出版社的把关,本来他们可以帮你把逻辑梳理得更清楚,让这本书阅读起来更顺畅。
作家哈里·马科斯在一篇《自出版的问题》的文章里写道:“作家确实是写得越多越频繁,才能写得越好。但如果我们写得越多,却并没有意识到写得很糟糕,那我们怎么样进步?”
除了质量的陷阱外,自出版的“钱景”似乎也只是真正垂青了几位“幸运儿”而已,大部分的作者都面临着各种压力。豆瓣阅读自出版中销量最高的作者丁小云就表示,自出版平台作者众多,想引起读者注意,势必要注意营销,这是个大麻烦,因为任何想要脱颖而出的书籍都要面临营销的海量工作。在这方面,大型出版商和已经有名望的作家要比普通作者更有优势。而草根作者会陷入两难,如果为了自己的书籍去竭力吆喝,这无疑会分散精力;但如果只顾埋头写作,那么,难免会出现酒香藏于深巷中不被闻知的尴尬。
丁小云还透露,现阶段电子书出版的稿费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有一些小有名气的作家,在微博上称他们在豆瓣阅读上一个月的稿费收入还不到100元,所以,这个市场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
真正流传的是故事本身
咄咄逼人的自出版与持重的传统出版业似乎在进行一场现代与古典的激烈角力。但是,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我国的出版政策等原因,自出版的发展不会像英美那样繁盛,目前对传统出版业也不会造成猛烈冲击,因此在时间上,传统出版业还有一段缓冲期。
而除了对立关系,自出版与传统出版业之间也有第三种可能,那便是相融互补。因为自出版并不意味着出版社要从此全身隐退。在“多看阅读”副总裁胡晓东看来,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各个环节中必不可缺,“无论是数字出版还是自出版,根本目的是要提升内容的活力,同时不能降低内容品质。我们需要通过出版社完善的审核机制,专业的编辑力量,以保证内容的稳定性。”
而那些习惯了与纸笔打交道、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交由传统出版社的作家们有朝一日也可以通过自出版的方式偶尔走出书斋,与网络上的读者更多地接触,沾沾地气。
在接受青阅读记者采访时,亚马逊数字内容总监姜峰认为,电子书、自出版和纸质书都是为阅读提供了多一种可能而已,“我们更推崇的是一种阅读习惯,是一种深度的结构化的阅读,或者是享受读的内容这件事本身。既然以‘读’为贵,用什么东西去读其实不是那么重要,方式是自出版还是出版社出版也不重要,因为,真正流传的是故事本身。”
作家冯唐的镇定代表了很多作家的心态,他认为电子阅读的比例会有一定增加,但什么潮流都不会影响到他的写作,内容创作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