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000越野电动绞盘 G9000越野电动绞盘 N12000专业电动绞盘 N15000工业电动绞盘 H12000工业液压绞盘 H15000工业液压绞盘 K5000P便携式电动绞盘
K8000 越野绞盘 G9000 4WD绞盘 N12000 专业绞盘 N15000 救援绞盘 H12000 工业绞盘 H15000 工业绞盘 K5000P 便携式绞盘

在美国看中小型ERP市场

热度359票  浏览15次 时间:2011年5月04日 16:04
工业绞盘

编者按: ERP软件在国外市场是怎样的呢?在美国这个软件王国里,用户又是怎样选择软件呢?本文作者桑劲松先生在国内曾有7年的ERP软件的市场和销售经验,在移居美国后,仍然在ERP软件行业工作。强烈的地域反差,促使他写下了下面的文字,希望他的感受和思索能对国内的读者有所帮助。

几年前的中国大陆,几乎聚集了世界上所有知名的ERP品牌。而今,一些厂商已经站稳脚跟并开始收获;还有一些曾经辉煌,如今却在苦苦挣扎;而另一些厂商则失去了耐心,黯然退出了中国市场。纵观中国内地的西方软件,以中型和大型软件为主,主要面向大型外资或合资企业及少数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这些软件厂商提供了许多机会。不过,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大量中小企业在迅速崛起,他们对于企业管理软件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然而市场上从功能和价格上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成熟软件却十分有限。

在美国的ERP软件市场和中国恰恰相反——大型软件厂商稳扎稳打,无为而治;中小型软件厂商则积极进取,锋芒毕露。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成品进口国,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每天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而美国本土的制造业由于高昂的劳动力成本,早已失去了竞争力。没有了制造业,闭环的ERP应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大型软件的市场很有限,实施费用也十分高昂。我曾遇到一位拥有SAP制造业证书的实施顾问,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在一家公司做系统管理员。

相比之下,美国的分销或称批发行业却十分兴旺,大量的进口产品由海外的生产厂商经过这些分销商批发给零售商,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形成了进口商品的供应链。在这条供应链中,分销商是最重要的一环,产品代码、库存信息、客户信息、应收账款,所有这些数据必须有一套软件来帮助管理,因而小型的初级ERP软件很受欢迎。这类软件包含了总账、应收、应付、库存、采购、销售和简单的MRP模块,严格地讲不能算做ERP软件,但对分销业者已经足够了,有些人干脆把这类软件叫做财务或会计系统。目前美国市场流行的Peach Tree, Quick Books,MAS90,Accpac,SBT, Macola,Syspro等软件均属此类。软件巨人微软更不会放弃中小企业市场,在并购了Navision和Great Plains之后,已在面向中小企业的ERP软件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美国的软件业界,提到MAS90可谓无人不晓。25年前,一个名不见经传小软件公司开发了MAS90。而今该公司已更名为Best Software,成为美国NYSC上市公司,MAS90在北美拥有7万多家用户。Best Software在2000年被英国思智(SAGE)集团并购后,又收购了Peach Tree,ACT,Sales Logix等产品,形成了以MAS90为核心,包括小型财务软件、ERP和CRM的产品系列,这些产品在北美的用户总数超过300万家。

MAS90的核心部分是库存、供销和财务等模块,对企业规模在5~30个并发用户的分销业企业非常适用,实施周期在1~2个月左右。用户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选用MRP,BOM,CRM,EDI等模块,甚至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如果用户有多工厂、多仓库或流动用户的需求,则可选用MAS200或功能更强的MAS500。MAS90的软件和实施费用,一般大约在2万~4万美元左右。Best Software至今尚未涉足中国市场。

Navision在美国的中小型ERP软件市场也有一定地位,在被微软并购前,Navision已经是一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成熟产品,总部设在丹麦,是一个业务覆盖欧亚、北美,国际化的软件公司,我甚至曾在越南遇到过Navision的代理商。该产品的设计思路接近SAP、Oracle等大型软件,有着较强的灵活性,对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中型企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Navision基本模块的软件和实施费用,大致在5万~10万美元左右。目前微软在中国大陆市场尚未着手推广Navision,也没有经过微软认证的代理商。

西方软件在中国多采取直销方式,他们有自己的销售人员和实施队伍,为用户提供直接的服务。他们在美国的软件销售方式则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大多采用VAR分销方式。VAR即英文Value Added Reseller的缩写,也就是增值代理的方式。软件公司向其认证的代理商(VAR)提供自己的软件产品,并给予相应的折扣,VAR再将软件卖给最终用户,并提供培训和实施等增值服务。这种方式将软件公司和代理商结成了一条“双赢”的“食物链”,软件公司最大限度地减低了销售成本,使其能够专心致力于软件的开发和维护。代理商既能够从软件销售中获得一定利润,又能够为用户提供自己的增值服务并建立与用户的长期服务关系。Best Software 和微软均采用这种销售方式。

几年前,中国的ERP软件用户对有偿的培训和实施服务还是耿耿于怀,对按小时收费的服务更难于接受。今天这种状况已经大为好转,用户已经承认了服务的价值。那么美国的实施顾问是怎样提供实施和培训服务的呢?美国中小型ERP软件的实施服务费,现场服务大多在每小时150~200美元之间,华裔实施顾问的收费略低,大约在每小时80~150美元左右。一般电话支持服务也是要收费的,费率与现场服务相同,按时间收费。另外,提供现场服务时,用户还要承担实施顾问的差旅费。由于增值代理商的实施顾问都需要获得软件公司的培训和认证考核,因而他们的服务品质普遍较高。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获得了美国市场的认可,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美国开发自己的市场。由于这些企业均以中国大陆的生产基地为依托,建立自己在美的销售基地,因此他们都是典型的分销行业用户,选择的软件也已中小型软件为主。如厦新电子和先科,分别采用了MAS90和MAS200,上广电SVA则选择了功能更强的Navision。

最近曾有报道说,中国政府将发布以中国软件公司为主制订的ERP软件标准。不知这一标准对中国本土的ERP软件产品有多少帮助。但我认为不仅应该学习西方软件的开发理论和思路,更应该学习西方软件的销售战略。比如我们可以从西方软件的增值代理商做起,利用别人的资源培养自己的销售人员和实施顾问。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深入分析和研究国外的产品,为我们自主开发的ERP软件注入西方的理论和技术精髓。

依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以往中国软件业界与国外软件商的合作并不成功。一些国内的系统集成商,曾尝试与国外的ERP软件商在中国的机构合作,但这并不是VAR的方式,而且这种合作往往基于某一个项目的软件销售,很少能够参与到实施服务中去。另一些系统集成商曾试图与ERP软件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而ERP软件商也希望他们能够成为自己的VAR,但这些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或无疾而终。几年前的ERP软件市场还处在“战国时代”,来自西方的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软件竞相角逐中国市场,而市场和用户尚不成熟。国外ERP软件商涉足中国市场时,往外是小心翼翼。而这种心态表现在市场行为中,便是急功近利甚至杀鸡取卵的方式。当时中国的ERP软件销售和实施人才十分短缺,而有限的人才又被国外软件商高薪网罗。在这样的条件下,VAR是很难生存的。

如今的中国市场经过几年的整合已渐趋成熟,软件供应商的数量在减少而市场容量却在扩大。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经济实力更是不容忽视,它们在国外市场投资和发展的气魄使许多当地企业望尘莫及。中国的软件业也应该冲出重围面向海外,不但要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技术,更要把自己的触角伸到国外ERP软件公司的办公桌上。试想几年后,当中国企业大规模出现在美国的分销业市场的时候,谁将为他们提供ERP软件提供实施服务?

中国软件业融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可以从国外软件的VAR做起,但在产品选择和市场定位方面必须要下一番功夫。他们一定要选择适合中国市场产品,最好选择在国外已有一定市场分额,但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这将成为一种互利双赢的选择。国外的中小型ERP软件商,大多不愿承担在中国直销的高昂费用,而中国市场对他们的吸引力又是显而易见的,VAR将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现在,一些美国公司,甚至印度的软件公司已经跃跃欲试,准备扮演中国市场VAR的角色。

作者简历:

桑劲松,1992年就职于中日合资天津爱普生(EPSON)公司,曾从事采购、销售、库存和质量管理工作。1994年加入SSA中国公司,任销售代表。1995年加入美国四班亚细亚(FOURTH SHIFT ASIA)计算机公司,任中国市场经理。1997年起任英国思智(SAGE)集团驻华首席代表。2001年初移居美国,现任美国尖端计算机系统公司亚洲市场经理。电子邮件:RSANG@YAHOO.COM

顶:21 踩:22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19 (111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2 (89次打分)
【已经有116人表态】
18票
感动
16票
路过
13票
高兴
14票
难过
12票
搞笑
14票
愤怒
14票
无聊
15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业电动绞盘液压绞盘汇总

欣宇时代

编辑推荐

欣宇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