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透心凉 中国芯发猩红“热”
受美国经济所累,全球芯片市场增长速度正在放缓,进入了1998年以来的又一个低谷!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股价近日创下了自1998年10月以来的最低纪录。 雷曼兄弟公司日前发布报告称:2001年是半导体工业最糟糕的一年!报告指出,由于网络热降温加之美国整体经济下滑,今年半导体工业的销售额将比去年下降18%--20%,这将是1985年以来表现最糟糕的一年。
然而,在北京,在上海,几条芯片生产线在隆隆开工。上海计划到2015年,建成30条8英寸、12英寸芯片生产线,北京要逐步建成20条大规模高水平的芯片生产线。专家们说,低潮正是投资建厂的好时候!
作者《电脑商情报》记者 陆良(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
美国人说,芯片是“经济倍增器”;韩国人说,芯片是“现代工业的粮食”,芯片产业是“孝子工业”;日本人说,芯片厂是现代制造业的“印钞厂”。有专家测算,芯片生产每增加1元产值,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10元产值,带动GDP增长100元,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5%与微电子有关。芯片产业的规模与技术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缺芯
-5年内, 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芯片消费国
-尴尬的数字:产量不到全球1%,需求占全球5%以上,“消费大国与生产弱国“的矛盾
-尴尬的技术:海外新建厂已采用0.13um、12英寸技术,而我国大部分还停留在0.5um、6英寸水平上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于1965年,先后经历了自主创业、引进提高、重点建设三个阶段,现已初步形成了由七个芯片生产骨干企业、十几个封装厂、几十家芯片设计公司组成的产业结构,每月晶圆总产量超过17万片。
然而,在世界芯片之林中,我们却是以“消费大国”和“生产弱国”的形象出现。据悉,去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为50亿块(其中近一半出口),产值不到25亿美元,而市场需求则超过200亿块。全球去年的芯片产值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的芯片产量不到全球的1%,但需求占了全球5%以上,“自给率”不到20%。这些数据很明显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芯片生产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供需比例严重失调!
数据来源-CBIResearch、DataQuest、IDC、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相关文件
中国芯的产值
与需求
全球芯片
销售额
(亿美元)
中国芯在世界
的份额
产量
(亿块)
产值
(亿美元)
需求
(亿块)
销售额
(亿美元)
自给率
(%)
产值
(%)
需求
(%)
1999
42*
13.7
166
66.2
14.5
1686
0.76
5.26
2000
58.8
24.1
232
118
15-25
2221
1-1.5
>6
2005
200
100
/
/
30
4565
2
/
2010
500
250
/
500
50
9798
5
/
说明:近一半出口
技术上的差距同样让人吃惊!在海外,8英寸、0.25um技术已成主流,12英寸、0.13um技术(Intel 最新的P4就是采用0.13um技术)已开始量产,日本NEC称已突破0.1um技术。而中国绝大多数生产线都是0.5um以下(1999年国内80%的集成电路采及0.5um以下技术)。尽管我国目前已能生产0.35甚至0.25um芯片,但控制权多在外商手里,“肥水流了外人田”!据有关统计,我国集成电路企业70%的营业额集中在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后道封装上,,产业价值链失衡,整机生产所需的集成电路95%依赖进口。
不用说CPU,不用说内存条等计算机上用的芯片,就连在彩电、DVD等家电的核心电路上,也基本上看不到Made in China的字样。别看国内DVD巨头们在市场上拼个你死我活,狂打价格战,但有一点他们不会忘记:每生产一台DVD,就得为核心芯片向外国支付50元的技术转让费。再举一个例子:去年我国某手机厂商生产线开了工却不能满产:何故?去年全球手机芯片市场吃紧,外国芯片生产商得优先满足国外大厂家,这家国内厂商无米下锅,只能让部分生产线“休息”!
“我国在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方面还受制于人!”
-引自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张琪司长在COMDEX/China 2001上的讲话。
科技部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司冯记春副司长也说,在芯片产业方面,我国是消费“大国”与生产“弱国”。无论在规模、产值、产量与技术方面,我国芯片产业“都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 政策催生造芯热
国家已把集成电路列入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来重点发展,未来十年是我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在关于十五信息产业规划的说明中明确指出,集成电路、软件是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应作为重中之重 加速发展。“要以加强集成电路设计为突破口,走与整机和系统开发相结合的道路,重点设计开发、生产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级芯片。突破0.18微米设计技术、0.25微米生产技术。”
去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业界俗称18号文件),将集成电路的税率调低到6%,对于投资额超过80亿元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um的生产企业,“按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将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巨大的市场,优惠的政策,强烈地吸引着海内投资商。一时间,一股造芯热在华夏大地漫延开来,“中国半导体工业不时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这股热潮的领头羊为北京、上海。去年12月16、20日,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北京出现了两家芯片厂,总投资额高达16亿美元;而在此之前,在上海,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两大芯片厂正在紧张的施工。
不光北京、上海雄“芯”勃勃,深圳也对芯片表示出浓厚的“芯”(兴)趣,计划年内上马一条芯片生产线;不仅东部在“热芯”,西部地区也在“追芯”。今年3月,美国安森美在四川投资1亿美元建设一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
国外芯片巨头也在推波助澜。在天津,摩托罗拉宣布将在此上马其全球第17个工厂,8英寸芯片生产线投入试运行,IBM、Intel在上海各投资3亿美元建立封装测试中心,诺基亚在北京成立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国内家电巨头海尔也经不住诱惑,斥资5000万在北京成立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郑敏政副司长透露,按规划,到2005年,中国的集成电路产量将达200亿块,占全球2%的市场,满足国内30%的需要,销售额突破800亿元;到2010年,全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将500亿块,销售额为2000亿元,占世界5%的市场份额,满足国内50%的需求,“涉及国防重点工程和国民经济安全的关键专用集成电路基本立足国内。” 全球芯片生产线一览
美国
日本
韩国
中国台湾
中国大陆
合计
4英寸
110
15
246
5英寸
77
6
164
6英寸
123
3
287
8英寸
78
1
252
12英寸
2
N/A
合计
25
949
说明:中国目前在运行的6英寸生产线分别在首钢日电、上海先进、无锡华晶,8英寸生产线在华虹NEC-数据截止2000年底。
上海的芯事
-产值占全国50%
--2015年前建成30条8英寸、12英寸芯片生产线
-一个以张江为核心,以浦东微电子产业带为主体的上海微电子产业基地已日益凸现
上海没有“中关村”这种全国都叫得响的“电子一条街”,没有联想、方正、长城这些国内PC大腕。然而,在芯片产业方面,上海已走在了北京的前面:
我国第一个微电子产业基地-上海漕河径电子工业区坐落在上海;全国已投产的七大芯片生产厂中,5家在上海及上海附近,其中包括目前我国技术水平最高的华虹NEC;
上海集成电路产值约占全国的50%,集成电路封装量占全国的60%。
1999年,上海提出建立“一带二区”微电子产业基地的规划。“一带”指浦东微电子产业带,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该“带”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连接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总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正在兴建之中的宏力半导体、中芯国际就坐落于此;“两区”指漕河径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松江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芯片设计业。
在上海市的“十五”规划中,唯一一个产业专项规划就是集成电路专项。上海计划“十五”期间投资150亿美元,建成并投产10-15条8-12英寸芯片生产线。2005年,上海的芯片产业产值将达100亿美元,占国内80%的市场,占全球3%的份额。按规划,2015年的上海,将拥有30多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封装、测试基地。”
上海市目前在建的芯片生产线有5条:4条8英寸(采用0.25um技术),1条6英寸。由宏力半导体、中芯国际、上海贝岭三家建设,投资总额高达35亿美元,其中中芯国际15亿美金,宏力16亿美金,上海贝岭5亿美元。这些生产线将在明年年内投产,而中芯国际今年9月就要投产。 上海、北京的“芯”规划
上海
北京
目标
2015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封装、测试基地。
形成我国北方庞大的集成电路产业群体
现
状
产值
N/A
<15亿元(1999年)
生
产
线
华虹NEC:8英寸,0.35-0.25um,月产2万片
上海先进:5-6英寸,0.6um,月产4万片
上海贝岭:4英寸,0.8-1.2um,月产1.5万片
首钢NEC:6英寸,0.35um,月产1.5万片
在
建
投资额
36亿美元
15亿美元
生产线
4条8英寸,1条6英寸
2条8英寸,1条6英寸
2005
产值
830元
200亿元
生产线
10-15条8-12英寸芯片生产线
5-8条8英寸0.25um技术以上
2010
生产线
8-12英寸芯片生产线总数超过30条
20条大规模、高水平的芯片生产线
产值
N/A
1000亿元
基地建设
“一带”-浦东微电子产业带
二区:漕河径新兴技术开发区、松江出口加工区
1. 八大处高科技园:生产
2.林河工业开发区:封装
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计
北京“芯”跳加速
-北京不甘落于上海之后
-2010年目标:20条芯片生产线,20家封装测试厂, 200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在芯片规划上,北京动手很早。早在“八五”期间,北京就已将微电子产业列为工业发展重点。1991年,首都钢铁总公司与NEC共同投资50亿元成立首钢日电(SGNEC),建成国内第一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生产与销售。首钢NEC的建成投产掀开了北京微电子工业新的一页。在6英寸技术上,北京领跑全国! 除了首钢日立为代表的芯片生产厂,北京还有一批以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为代表的半导体工艺研究、芯片设计单位,以北京有色金属总院、北京建中机器厂为代表的半导体及专用材料研制单位,以及三菱四通为代表的集成电路封装中心。套用一句官方术语:一个较为完整的微电子产业链在北京已具雏形。
基于上述现成的优势,北京提出了建设北京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的规划,加大发展芯片产业的步伐。按规划,北京将在2010年前逐步建成20条大规模高水平的芯片生产线,20家大规模封装测试厂,200家高水平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由此在北京地区形成我国北方庞大的集中电路产业群体,“从而确定北京微电子产业在北京、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地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北京选出八大处高科技园、林河工业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北京微电子基地的芯片生产、封装、设计基地。
上海有宏力、有中芯,北京有华夏、讯创。
去年12月15日,由北京电子控股有限公司发起组建的北京讯创在北京市南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开工典礼,投资2亿美元建设一条6英寸、0.8-0.35um技术的生产线。五天后,由首钢联合三家美国公司(AOS、IDEBORAH、JOSHUA)组建的华夏半导体在北京北郊的八大处科技园区“开工”,投资13.35亿美元建设两条8英寸、0.25um芯片生产线,2004-2006年,华夏还准备另外再建设4-6条生产线。据报北京市政府将华夏项目列为“一号工程”,从市长刘淇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即使顷全市之力,也一定要搞好”,可以看出北京对这个工程的重视程度。 华夏与讯创,一南一北两大项目,北京微电子产业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芯”都:北京,还是上海?
在新的一轮微电子淘金热中,北京、上海拉开了竞争架势。双方都声称自己是中国最适合搞芯片产业的地方。
上海称自己拥有“全国最好的产业基础”、“最好的商业环境”,“具备目前国内最完整和最强大的集中电路产业链”,上海市经委常务副主任江上舟说;而北京则称自己的芯片发展潜力最大,“产业发展链比较完整”,北京市经委副主任冯海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加之自己独特的“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定位,上海有理由称自己拥有全国最大的产业腹地;而北京则打出“国内微电子技术产业关联度最高的地区”旗号,与此同时是:北京地区是全国集成电路最主要的应用市场。
北京有一点大家公认的优势-人才!北京说,“我是全国科技辐射力最强的地区”;上海承认在高校、科研机构数目方面“次于北京”,但上海认为自己有“最强的人才聚集”。在人力方面,上海力图与北京打平手。 芯片产业配套产业众多,芯片制造对自然环境要求非常高。在自然环境方面,上海优于北京。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在种种优势中,自然环境才是上海真正优于北京的地方。
除了上面现成的经济、自然条件以外,上海、北京更在政策方面“较劲”。双方似乎都嫌国务院18号文的优惠幅度不够,赛着出台更为优惠的政策。如上海在国务院18号文件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上海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和《关于本市进一步做好微电子紧缺人才工作的意见》,对微电子项目“特事特办”;北京的政策更为诱人,政府负责提供“七通一平”土地,30年零地租,税收减免,贴息等。最能显示决心的手段则是:对“北方规划”中涉及所有项目,北京市追加15%的资本金投入,且不行使表决权、不参与分红(但可议价转让退出),贷款贴息1.5-2%。
中芯国际张汝京总裁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初我们选上海时,北京的条件确实不如上海好,不过现在北京赶上来了,条件更优惠。但我们选择上海也不后悔,只是希望上海能比照北京(再出台一些新的优惠政策)。” 北京、上海争打政策优惠牌
上海
北京
土地
每亩40-80美元使用50年
免费使用30年,“七通一平”
贷款
贴息
1%
1.5-2%
政府
投资
15%
其它
简化审批手续,设立产业基金,主政资源优惠、海关特别通道,重点项目列入市重大工程特事特办。
不能满足国务院18号文件,但达到“外资投资知识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条件或外商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可享受两免三减半、税率15%,达到先进技术标准的,可再减半征收三年。
造“芯”是否过热?
据信息产业部信息技术产品司郑敏政副司长介绍,“十五”期间,国家规划的芯片生产线总数为8-11条(3-4条6英寸,4-5条8英寸,1-2条12英寸)。而如果按上海、北京目前的规划,到2005年时,光这两地新建的芯片生产线就要达到15-23条,远远超过信息产业部的规划,这还不包括深圳等其它城市计划中的生产线。如果把目光再放远一点,到2010年,如果北京、上海的规划能如期实现的话,光京、沪两地就将出现50多条芯片生产线。如果再加上深圳、四川、陕西、浙江等地,到2010年,中国的芯片生产线很可能突破60条。
芯片是小玩艺(在体积上),但芯片生产却不是小玩艺。据专家介绍,投资一条8英寸、0.25um技术的芯片生产线,少说也要10亿美金!虽说芯片产业回报高,但风险更大。有人担心,上马这么多生产线,是否过剩?
北京市经委副主任冯海说,“国内需求这么大!(50条生产线)没问题。”而上海市经贸委综合规划室蔡小庆主任似乎没有那么乐观。他说,国内芯片生产线的2010年的容量“也就我们说的那个数目,就是30条左右,就看谁拿得到?”
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俞忠钰说,集成电路不能到处搞,还要看当地的基础建设。 “各个地区要发挥本身资源优势,最后增长的动力还是要看市场经济,而不是行政命令。”
中芯国际的张汝京总裁很乐观。他说,“市场好得很,不是什么大问题!生产在增长,需求也在增长。”
2000年是芯片业空前的丰收年,全球集成电路销售额高达2221亿美元,市场增长了31%。然而,今年对芯片来说来不是什么好年头。受美国经济所累,计算机整机市场增长放缓,从朗讯到思科,从HP到DELL,网络商、PC商的增长速度都在放慢甚至负增长。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作为信息产业价值链的最底层,芯片产业受影响在所难免!
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今年第一季度赢利降低25%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多方权威机构均称,今年全球芯片市场增长速度在10%以下,甚至不增长,而去年的增长高达30%以上。
目前芯片业的不景气是否会影响到国内现有芯片生产线的建设?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用担心!“大陆市场还很好,超出我们当初的想象!如果大家都担心,最后是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事都有风险,天助自助者!”
SEMI(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的总裁StanleyT.Myers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谨慎地称,市场很难预测,需要时间的考验。“到2010年,中国有50条芯片生产线,或许太多,或许不够,只能走着瞧。”而信息产业部北京三达经济技术合作开发中心的涂德永总裁认为,国际情况不妙,但对中国国内市场(厂商)影响小。因为国内芯片主要靠进口,自己生产的比重很小。
无论各方看法如何,大家似乎都倾向于这样一个观点:现在正是建厂的好时候!
SEMI总裁StanleyT.Myers称,越是低潮,越是投资集成电路的好时候!AirProduct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认为,低潮时投资,成本低,投产时正好轮上高潮“赚钱”的时候。首钢8英寸筹备组(即华夏半导体)副组长姜怀接受采访时称,芯片业不景气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建厂就应该在低潮期。因为这个时候成本低,高潮时应该是满产、挣钱而不是建厂。”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预测什么时候回升,什么时候达到顶点。”不过,姜怀也承认,他们去年做规划时并没有预测到芯片市场会进入低谷。按原计划,华夏明年第三季度投产!
也有不甚乐观的声音!首钢日电设备系施广彦主任认为,受市场影响,国内一些芯片生产线的建设步伐可能要放缓,项目可能需要经过再论证。但他也强调,低谷(萧条)时是建厂好时厂机!何故?“高潮时应该是赚钱的时候而不是投资的时候!“讯创”半导体的李先生称,国际气候对国内好、坏两方面影响都有,但对国内生产线的影响不大。“因为国产芯片生产量很小。”
国产CPU的梦想与现实
前年P3的序列号问题,再度引起我们对国产CPU的期盼!国家也一直很重视CPU的生产与开发。信息产业部吕新奎副部长在关于十五信息产业规划的说明中称,我国将在“十五”期间开发、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有条件地逐步设计开发通用集成电路(包括CPU)。 然而,作为芯片产业金字塔的塔尖,CPU的核心技术目前掌握在Intel、AMD、SUN、IBM等少数几个美国厂商手中,包括我国在内的绝大多数都还没有真正的自主知识产权的CPU。
今年1月,一则震奋人心的消息从北京大学传出:继1999年底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具有知识产权的16位嵌入式微处理器-JBCore后,科研人员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研制出支持32位和16位两套指令系统的微处理器-JBCore32,并设计出操作系统和信息家电的原型。专家们鉴定认为,我国嵌入式微处理器研制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水平。然而,也有专家指出,我们离真正的CPU还很远。
中科院微电子所主任仇玉林研究员说,中国的加工工艺还达不到生产CPU的条件。“做586级专用芯片可以,但也还只停留在系统级设计阶段,离真正的产品阶段还很远。”
在CPU的发展道路上,中国摸索了很久,但我们仍有一段很漫长的路要走。 去年一年,我国芯片产业投资近50亿美元,400亿元,而我国1980-1999年二十年间对集成电路的总投入也不过260亿元,中国汽车工业过去二十年间引进的外资总额也不过4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