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企业家》专稿:马化腾的进化
【重构关系链】
论社交网络的本质,不过是:你是谁?你的朋友是谁?你的朋友的朋友是谁?
Facebook的成功就是因为抓住了这3个要素。它之前的美国社交网站先驱Friendster和MySpace的失误在于,分别将自己做成了约会网站和个人展示网站,缺乏基础更广泛的用户互动。
马化腾曾在美国与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见过面。他从这个被追捧为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之处,学到的最重要一点便是关系链的立体化。“我们以前的关系链比较简单,是一维的,没有二次修正和更新关系链的演变。”2008年马化腾与《环球企业家》交流时说道。
腾讯没有对QQ客户端关系链进行二次开发,很大程度是因为马化腾不同意。马的慎重不难理解:如果贸然启动关系链蔓延,让用户沿着朋友的朋友一路找下去,必然产生巨大的隐私问题;一旦用户对QQ过于开放造成的杀伤力感到恐惧,腾讯多年累积的海量用户必将毁于一旦。
这正是腾讯在社区化转型上遇到的根本矛盾——即时通讯工具固有的封闭与社交网站必然的开放。2008年时,马化腾表示尽管想过可能性,但明确认为QQ空间不会成为Facebook。2010年底《环球企业家》再度与其谈及关系链的立体化时,他仍表示这是最纠结的地方。马并无先例可借鉴,国外即时通讯产品无缘社区化,只能无可挽回地衰落。而腾讯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很早便通过QQ号和QQ空间的绑定,成功将客户端上的关系链移植进社区产品。
现在,QQ空间中的好友大部分来自QQ客户端,但彼此不是QQ好友的人也可相互关注。此基础上,2010年初,已有一年历史的QQ校友升级为现在的朋友社区。有别于匿名半封闭的QQ空间,实名制的朋友社区更多倾向熟人关系,也更接近开放关系链模式。这对腾讯未来至关重要——中国互联网用户容量进入增长放缓的高原平台期後,陌生人网络开始向熟人网络转化,用户关系变得更固定,Facebook熟人社区般的腾讯朋友重要性立刻凸显。如吴宵光所言,“熟人社区最稳定且具有长期煽动力”。
用户用QQ账户登陆朋友社区选择开通“腾讯朋友”时,可选择填写毕业院校和班级,以及工作单位。同时拥有QQ空间的用户的日志、照片等内容会自动同步到朋友社区,但在“隐私设置”一栏中,对各种用户资料和内容有极详细的设置,从“仅自己可见”、各种“自定义”到“所有人可见”,分类非常多。吴宵光表示,朋友社区在构建用户关系过程中使用来自QQ空间的资料和内容时,考虑得非常仔细,用户对权限的控制是最重要的。可以看出,腾讯在极其节制地尝试将既有关系链立体化。另一证据是,新版QQ在用户添加好友时,会显示双方拥有几个共同好友,尽管目前腾讯还不敢开放出共同好友的名字。
“Facebook引发的浪潮遍及全球,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但在社交网络中,一个人需要多个面具,尤其是中国人。我们不能判定QQ空间和朋友社区谁会取代谁,因为不能预测几亿用户到底怎麽想,只能顺势而为。目前二者是并行的。”吴宵光对《环球企业家》说。即便如此,做出这个决策也并不容易。马化腾表示,做朋友社区时,腾讯反复考虑过是放弃原来QQ上的关系链重新做一个,还是在原有关系链基础上改造,最终选择的还是後者。“长远来看,不能冒重新开始这个险。这不仅没有发挥原有优势,重新组织用户关系也很麻烦,并且不符合用户习惯。”
事实证明马化腾的正确。艾瑞咨询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10月底,正式上线仅一个月的朋友社区已有1.31亿用户。这意味着即便没有超越人人网,也与之非常接近。
除了将QQ空间和朋友社区联系起来,腾讯还在通过QQ客户端将QQ签名和聊天记录等内容导入腾讯微博。这为腾讯微博带来大量用户、内容和流量,但也从侧面说明腾讯旗下有太多具有社会化性质的产品和入口。对此,马化腾对《环球企业家》表示:“我们在未来社区的发展上一定要采用新的形态,将即时通讯、社交网络和微博等产品串联起来。即时通讯是私有的,社区是消息和好友动态集成的结合,微博则以话题导向更开放地面向全体公众。这些都是关系链的消息体制,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即便原来某些产品的流量减少,也应该流到我们统一构架下的新形态中,这样整体用户体验才最好。”